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公共服務並不能完全解決失業問題

林婉蓉
user

林婉蓉

2001-01-01

瀏覽數 15,400+

公共服務並不能完全解決失業問題
 

本文出自 2001 / 1月號雜誌 第175期遠見雜誌

邁進二十一世紀之際,全球正陷入知識經濟時代下的景氣持續低迷,非知識工作者大多難逃失業的命運。失業率節節高升,受到失業潮波及的個人與家庭不斷擴大。

產業加緊了外移的腳步,企業紛紛出走的結果使得關廠歇業後勞資爭議頻繁上演,失業情形更趨嚴重。據勞委會統計,截至二○○○年九月為止,因關廠引發勞資爭議的人數達一千四百五十人,與上半年八百多人相比,三個月之內即暴增六百多人。

年關將近,關廠事件恐怕只會有增無減。桃園恆隆紡織廠去年九月底關廠,爆發勞資爭議與示威抗議。自十月起,桃園大園及觀音兩大工業區七十多家染整工廠已有三分之一換手經營或關廠。擁有三十一年歷史的嘉裕西服中壢廠也自十二月起停止生產線運作。「失業率惡化的主因是企業關廠歇業或業務緊縮,」台大經濟系教授吳忠吉研究指出。

全國失業率屢創新高,失業週數不斷延長,景氣綜合判斷分數大幅滑落,面對如此地不景氣,失業的勞工將何去何從?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去年十月份失業率攀升至十五年同月新高,達三.一九%,受影響人口高達七十三萬三千人。十月份的景氣綜合判斷分數亦創下前年九二一大地震以來的最低分。然而,近年來台灣經濟結構調整,大多數的傳統產業勞工缺乏高科技產業所須的知識與技能,「傳統產業失業勞工無法再回到傳統產業,也無法進入高科技產業,如同死路一條,」台北區就業服務中心第一課課長謝邦國指陳,如何輔導他們就業實為當前一大課題。

失業勞工中,尤以中高齡失業問題最為嚴重。依行政院主計處統計顯示,失業勞工人數每年平均以七.九五%的速度增長。其中,中高齡失業勞工的年增率高達一九.○八%。中高齡勞工轉業能力較弱,但又必須養家活口,肩負經濟重擔,一旦失業,受影響者眾。「失業人口中,最可憐的是中高齡,」台北市政府勞工局就業服務中心主任郭吉一感嘆地說。

行政院勞委會就目前嚴重的失業問題推出解決方案,並針對中高齡失業者提出就業希望工程,創造適合中高齡者的區域性公共服務工作機會。以公共服務工作舒緩中高齡失業問題是否真能展現成效?《遠見》雜誌和知識經濟與管理研究院於日前舉辦「當前失業問題及其因應策略」研討會,邀請產官學界共同研討,以求集思廣益,深入剖析中高齡失業問題成因,並提供建言。

台大經濟學系教授吳忠吉:

短期之內,失業率居高不下,中高齡低學歷者的失業率擴大是主要特徵。

如以失業人口比率除以對應勞動力比率,所計算的比值為「失業傾向」,男性失業傾向上升的為國中以下學歷者,高中職以上學歷者反有相對降低的現象,且呈現出學歷愈低,失業情勢惡化愈嚴重。若從年齡組觀察,男性失業傾向攀升率最高的是年齡在五十五歲至五十九歲的年齡組。女性失業傾向攀升最高的年齡組是四十五歲至四十九歲的組群,且多密集於國小教育程度者。由此明顯可知,台灣近年來的失業情勢是低學歷之中高齡者的失業率擴大為其主要特徵。

目前台灣的就業市場,大專以上的男性勞力就業情勢相對改善,高中職之中級勞力在四十五歲至五十九歲的年齡層、國中在五十五歲至五十九歲大幅惡化,其餘失業傾向雖亦普遍上升,但幅度都在七○%以下。女性國中以上勞力的失業傾向都有改善,唯有國小以下者有惡化跡象。國小以下的惡化多集中於四十五歲至六十四歲的年齡層。

農礦業萎縮,製造業不振,資本與技術密集的發展,服務業擴充,是台灣就業機會近年來變遷的現象。這也反映出就業市場正在提高對高級勞力的需求,並降低對初級勞力的依賴。

台灣衰退的產業多為男性初級勞力密集,擴張的產業多為女性高級勞力密集。因此低學歷並為中高齡之男性初級勞力,因性別與技能的區隔而有轉業困難。男性的轉業率從九六%跌到八六%,最近的失業率是轉業困難造成。但技能的改造需要時間來調整,因此短期之內,失業率居高不下。

行政院勞委會副主委郭吉仁:

中央與地方政府將撥二十億經費開拓公共服務工作,解決中高齡失業問題。

勞委會自民國九○年起實施下列較大型計畫:第一為推動就業希望工程,以二○億的經費結合各部會與地方政府的專長及資源,在文化與教育、觀光與休閒、社會福利與保健、環保與生態、社會美化與綠化、社區小型公共設施建造與經營等面向,創造兩萬個以上的社區型工作,提供中高齡失業者臨時工作津貼。舉例而言,某個縣需要環保處理或環境維護人員一百名,雇用失業者則給予基本工資津貼。

第二是獎勵失業者至傳統產業從事較辛苦的生產工作,並修改勞基法中對於退休金制度的規定,建立勞工個人退休專戶制度,將來的資遣費或退休金可由中提撥,以排除中高齡人力的雇用障礙。

第三為每年委辦與補助職業訓練。勞委會希望配合產業發展需要,用四億元就業安定基金訓練一萬六千個專業技術人力,並用四千萬元就業安定基金培訓兩千名家事人力,建構社區居家和看護服務網絡。

中高齡失業者有四萬六千人,中央與地方政府應創造新的工作機會,例如在社區開小吃店。在公部門的工作機會如高速公路收費員與路邊收費員,應留給中高齡勞工。其次是公共工程與公部門的採購,如公家機關買紙筆、印刷等物品採購可保留給由中高齡組成的團隊。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未來重點是培訓開創性的企業與社會性企業,必須有專門人輔助。若無培訓專業人才解決問題,只運用經費將無具體成效。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辛炳隆:

公共服務就業方案並不能解決中高齡就業問題。

為什麼中高齡勞工會失業?一般認為與經濟景氣有關。

由行政院主計處資料可知,四十五歲至五十四歲的民間人口數增加非常快,因此這幾年的中高齡失業問題,除了需求面因素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口增加所帶來的大量勞動力的增加,亦即供給面增加的速度遠超過需求增加的速度,這個現象與戰後嬰兒潮有關。當失業因素來自供給面時,若只從需求面尋求解決之道,如振興景氣,我認為效果不大。

解決失業問題應使用價格機能進行,對於人力配置最有效率。但不容否認地,某些弱勢族群將面對市場失靈與雇主歧視的狀況。台灣因戰後嬰兒潮面臨中高齡人口快速增加的情形,值此階段台灣產業結構升級迅速,在供需雙方的衝擊下,難免會產生許多無法在勞務經濟價值的市場中找到工作的中高齡勞工。

在此情況下,失業問題並不等於就業問題,若欲解決就業問題,應創造以勞務社會價值為標準的就業市場。對照於國外的經驗,美國早就推行老人社區的就業服務方案,雇用五十五歲以上、所得低於平均標準的勞工從事兼職的社區服務工作。與台灣將推行的方案不同的是,沒有雇用期限。鄰近的香港也將在未來兩年內,雇用八千個中高齡失業勞工從事環保與社區服務工作。

就業工程有兩個政策目標,一是舒緩中高齡失業者的生活壓力,二是支援地方政府,進行產業植根,促進地方永續發展的活力。但是欲舒緩中高齡生活壓力,又希望產業植根,兩者並不完全相和。而臨時津貼有半年期限的限制,任何能讓地方產業植根的工程絕非半年可以完成的。若一個案子三年才能完成那怎麼辦呢?勞工也不喜歡短期、臨時性的工作。倘若他們從事有社會價值的勞務,並從中得到報酬,這就不是救濟,是一種買賣,可以一直雇用。另外產業植根這個名詞太大了,這是連經建會或工業局都無法規劃的問題。恐怕如同勞工保險失業給付一樣,畫一個很大的餅,但是沒有多少人可以知道這個餅,最後會變成畫餅充飢。

勞工陣線秘書長張峰益:

避免勞動參與率因公共服務工作的創造而增加,使失業問題更行惡化。

首先關於以社會服務的工作機會解決中高齡失業問題方面,整個大方向可以肯定,但是在技術實施上應注意。這樣的政策可能使原本無勞動意願者如家庭主婦進入勞動市場,因此必須透過就業服務體系轉介,避免勞動參與率的增加使失業問題更形惡化。

第二目前地方政府財源緊縮,可能其原本應編列的人事支出以中央規劃的臨時津貼支付。

第三台灣的就業服務機構不足。然而就業服務機構普及才能使基層失業者浮現,瞭解他們的需求,是解決失業問題的關鍵。

第四就業博覽會活動有待商榷。這種非常態的就業服務將排擠常態就業服務制度的健全,如同做業績一般,成效有限,對弱勢失業族群而言更是如此。

第五就統計而言,目前領取勞工保險失業給付並轉介至職訓中心的人數自一九九九年至二○○○年六月只有二○六人。由此可見,職訓中心對於解決失業問題方面仍有待加強。因此勞委會四大公共職訓中心未來應更積極與當地產業合作。

第六對失業者創業貸款的方式仍然不夠。政府應設立輔導創業的團隊輔助之,並非將錢給他們即可。

最後是有關民營化的問題。經濟部、交通部所屬企業民營化後,諸多社會成本卻由勞委會承擔,消耗社會成本。經濟部與交通部所屬企業民營化時應有更建設性的方法,例如第二專長訓練、轉業訓練等。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