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要事先防範可能的金融風暴

周偉德
user

周偉德

2001-01-01

瀏覽數 17,050+

要事先防範可能的金融風暴
 

本文出自 2001 / 1月號雜誌 第175期遠見雜誌

究竟台灣今年會不會發生金融危機?英國《經濟學人》預測台灣在今年農曆年左右有發生金融風暴的可能;美國《Business Week》估計台灣的逾放比約在一五%左右,已接近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水準,對此許多台灣人也揣測不安,甚至有人早在去年十一月就兌換大批美金存放在海外。

《遠見》雜誌於二○○○年十二月五日至八日間針對國內上市上櫃公司做問卷調查,藉以瞭解企業對國內金融危機的看法。調查方式是從八百四十二家的上市上櫃公司中,不分產業,隨機抽樣五百二十六家,其中回收有效問卷一百九十份,回收率為三六%(見 一八○頁表一)。

調查顯示,有六七.二%的受訪企業認為「本土型」金融風暴有發生的可能。其中三八.七%認為會在今年初發生「本土型」金融風暴(見一八○ 頁表二)。

但資深的金融業者不同意這樣的看法。世華銀行董事長汪國華指出,「從各項數字看來,國內的基本面良好,不致於會有金融風暴的發生。」花旗銀行台灣區總裁企業金融負責人鮑浩文也認為,台灣政府絕對有能力處理金融體系逾放比過高的問題,但要加緊腳步。

六成七認為會發生本土型金融風暴

有關金融風暴的定義很多。本調查是以「本土型」金融風暴為限,簡言之是指:因企業信用過度擴張,償債面臨困難,加上國內房市及股市不振,使銀行壞帳率節節上升等各種相關因素加乘,對國內經濟所造成的種種負面衝擊。

對此有六七.二%的受訪企業認為會發生本土型的金融風暴;近兩成的受訪公司認為不會發生;一成三的企業表示沒意見。對此問題,產業別的差異並不大(見 表二)。

在選擇會發生的受訪企業中,有三成八認為金融風暴會在今年初發生;一九%認為會在今年年中發生;一五.三%認為會在兩年內發生,另有二七%的公司選擇其他(見一八○ 頁表三)。

選擇其他的理由有很多。大部分的受訪者回答金融風暴是否會發生,全視政府是否能儘速解決目前國內投資環境的問題。如果無法於短期內有效處理,民眾信心會更低落,則風暴很有可能發生;也有受訪者反映所謂的金融風暴已經是現在進行式。

由產業別來看,電子資訊和金融業者對金融問題的危機感較高。電子資訊及金融業者認為會在今年初發生風暴的機率較高,分別是四七%和五六.三%(見表三)。

萬一發生金融風暴,企業將如何因應?加強監控交易對手和市場風險、提高自有資金使用率為最多數,分別是三八.九%及三八.四%(見一八一頁 表四)。

五六.三%的金融業者認為監控市場及交易對手的風險,這代表了銀行業較他業更重風險意識。

五六.五%的食品、塑膠和紡織業者以降低營運成本為主要因應(見表四),這顯示偏向傳統產業的業者會先採節流的方式來面對經營上的衝擊。

在被問到發生金融危機時,對企業者可能產生的最大衝擊為何?有三○.二%的受訪者認為無額外的資金再投資。二九.六%的受訪業者選擇其他。其中選擇其他的受訪企業指出,若金融危機發生,所產生的最大衝擊為,台灣企業的形象、貨幣及匯率均受嚴重影響,致使公司無法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見 一八一頁表五)。

從產業別來看,除金融業者認為因金融危機發生,有可能讓合併的成本降低,因而撿到便宜(四三.八%)的答案較突出外,各業別間並無明顯差異(見表五)。

不管有沒有金融危機,企業在自己可以控制的範圍內,努力自強。三項當務之急依序是國際化(四一.六%)、企業再造(三三.二%)、多元化經營(三二.六%)。其中,以食品、塑膠及紡織業與金融業最重視企業再造;電子資訊業者則最在乎國際化。

五三.二%的電子資訊業者最重國際化;四三.八%的金融業者和四七.八%的食品、塑膠和紡織業者業者強調要企業再造;四五.一%的其他產業則強調要多元化經營(見 一八一頁表六)。

五成受訪企業已展開大陸投資

五○%的受訪企業已經展開在大陸的投資;二四.五%則還未展開大陸投資;二二.八%正在規劃中;二.七%不打算去大陸(見一八一 頁表七)。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電子資訊業者的腳步最快,六七.一%已在大陸展開投資。三七.五%的受訪金融業者表示正在規劃,顯示金融業者較其他產業更積極地準備對大陸的投資(見表七)。

投資需要資金,企業在長短期資金的籌措和調度上,是否受到金融風暴陰影的影響?

在短期資金方面,有六成的受訪企業認為近來市場的銀根較緊(見 一八二頁表八)。如以產業別區分,則以金融業感受到的銀根壓力最大。約有八七.五%的受訪金融業者感受到銀根壓力;七成的食品、塑膠、紡織業者感受到壓力;僅三九.二%的電子資訊認為有銀根壓力(見 表八)。這顯示金融體系對電子資訊業的營運較他業樂觀。

在長期資金方面,企業未來籌措長期資金的管道有四二.一%傾向向銀行貸款,近三成(二八.四%)的企業選擇以股票或債券的方式來籌措資金,另有二五.八%的受訪企業表示目前暫無籌資計畫(見一八二 頁表九)。

三七.五%金融業者暫無籌資計畫的比重較高,這意味金融業者對投資持較觀望的態度;其他產業均以向銀行貸款為主要的籌資管道。華宇電腦董事長李森田表示,向銀行貸款的成本較其他籌資管道來得低(見表九)。

企業的信心是否受到銀行逾放比過高而有所影響?調查發現,有三成受訪者表示會因疑慮銀行的信用,而特別留意與對方往來情形,甚至會考慮與對方解約。五五.九%的受訪企業則不會因疑慮而考慮解約,有一成的受訪企業表示毫無感覺(見 一八二頁表十)。

金融業者對於往來銀行的信用及流動性較其他產業敏感,會特別留意往來情況,甚至六八.八%考慮會與對方解約者,其他產業則較不明顯(見表十)。

首重行政效率提高

面對國內投資環境的種種問題,要如何解決?汪國華認為,「只要政治亂象消除,行政效率自然提高,所有問題便都能解決了。」

四六.三%的受訪企業認為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是國內投資環境中首先要務;四成認為國內金融問題應儘速解決;二六.八%的公司選擇注重人才資源的來源者(見 一八二頁表十一)。

從不同產業來看,有六成的食品、塑膠及紡織受訪業者認是國內金融問題的解決,而其他的產業則有五○.二%選擇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見表十一)。

雖然三九.二%的受訪企業表示本身雖無直接的銀根壓力,但在年關前,市場上確實有季節性資金緊俏情形。

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林秀玉指出,「黑字倒閉」的現象,意指帳面未出現赤字,但因周轉不靈,從而營運困難的例子,在不景氣時更有發生的可能。

眼見貸款給企業的銀行本身也陸續出現資產品質惡化、獲利不佳的警訊,六七.二%的受訪企業覺得如果不儘速面對,本土型的金融危機,將有可能會於今年初出現。鮑浩文認為從過去經驗來看,台灣政府絕對有能力處理目前金融體系的種種問題,加上相關合併法案的相繼通過,台灣應還不致於產生大規模的金融危機。

多位受訪業者反應目前的金融問題只是個結果,根本原因在於許多產業在台灣面臨競爭力無法提升,以致無法繼續在台灣生存;進而延伸到探討是否該開放企業對大陸投資以及國際化的議題。

華宇電腦董事長李森田指出,「五年前,多數公司規模還不夠大,但現在國內企業已成長到國際化的規模,必須利用國際資源,在適合的地方生產適合的產品,這是必然的選擇。從全球布局觀點來看,沒有理由忽視大陸這一塊。」

就本次調查發現有半數的受訪企業已在大陸進行投資。大型公司有機會獲得當地資金,但對中小型的業者就有困難,目前仍需以台幣支援。業者急想知道何時才能不必再透過三角貿易的方式,能做到資金當地化;尤其想瞭解在加入WTO後,大陸對國外金融業者的開放度、大陸金融法令的透明度,以及台灣政府何時能允許國內金融業者承作人民幣業務等議題。

以今年開放的小三通為例,在金門、馬祖設有分行的台灣銀行及土地銀行,至今都還只能從事簡易的外匯業務,也就是說在兩岸政策對通匯議題還未確定之前,尚無法收受人民幣,其他各項外匯指定銀行的業務也都還不能做。

綜言之,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國內金融問題的解決及人才資源的來源是產業認為最重要的三大議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