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的銀行合併勢在必行

周偉德
user

周偉德

2001-01-01

瀏覽數 17,800+

台灣的銀行合併勢在必行
 

本文出自 2001 / 1月號雜誌 第175期遠見雜誌

Q:你對金融機構合併法有何看法?

A:對金融業而言,金融合併法的通過是極重要的一步。在合併趨勢中,我認為主要關鍵在於如何讓買方與賣方湊在一起。相信市場已有許多有意的買方,但賣方必須在財務上有明顯壓力下,才會有賣出意願。兩方尋覓過程可能會較預期來得長,立即的合併應還不會太快出現。

Q:可否就花旗和富邦合作經驗,給台灣業者一些建議?

A:我們在過去的九個月裡完成了三項結盟合作,目前還有兩項合作案在進行。回想起來,從初期討論、談判,到真正執行的整個經過,都是很寶貴的經驗。

有一點值得觀察,這樣的合作先例,多快會有其他業者跟進?我們的模式並不容易複製,因為花旗和富邦的策略聯盟不止包括銀行,還有保險、證券及投信等。這種模式和經驗很獨特,而且合作市場範圍不僅限於台灣,還包括亞洲市場。同時橫跨這麼多不同的產業與區域的合作,尚不多見。

Q:台灣的銀行該走向哪個方向?

A:合併勢在必行。比較困難的是,要如何將國際銀行的最佳運作方式(Best Practice)加以運用到台灣某些還很本土化的銀行。

合併首重營運效率的提高,人事精減是必然的;過程中涉及的不僅是商業考量,還包括政治考量,如股東是否願意將經營權交出等。

目前台灣的許多銀行,政府仍持有大部分的股權,合併應以民營的新銀行較容易進行。在架構上,銀行合併的必要性已被突顯,法源也有了依據,但仍需有個真正的實例,測試其可行性。

以花旗和旅行家合併經驗為例,我們著眼點為擴張。大部分的合併只將資源重分配,降低成本而已,我們還包括了Cross Sale(交叉銷售),就是將不同產品放在不同管道銷售。

以我們的術語來說,花旗銀行加旅行家為一加一等於五的合併效益,這與過去純粹的銀行結合有所不同。

保險、證券較有跨國性購併機會

Q:你對於金融控股公司有何看法?

A:台灣可以複製美國控股公司制度,將之做部分地本土修正以適合本地使用。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Q:除了銀行合併外,預期將還會有哪些產業的合併?

A:我無意揣測將會有哪些新的購併組合發生。

以花旗和旅行家合併為例,我們本來預期會有許多業者仿效,但自我們宣布合併兩年半後,卻仍未見相同案例。

以台灣市場來看,我想保險、證券較會有國際性的跨業購併機會,但銀行方面則較小,特別是消費者金融,因為這部分的市場並不大。像花旗的策略就是要做全球領導者,與其他業者不同。

舉例來說,大通已淡出國際性市場,荷銀仍在觀望,我想我們可能的競爭對手是匯豐銀行、或是渣打銀行。跨業購併是否發生與母公司所持的策略有關。

Q:談談花旗不動產處分的經驗。

A:其實花旗內部本身並無設立資產管理公司,但有不動產處分的經驗。在八○年代後期至九○年代初期,美國不動產價格大幅下跌,當時花旗手上擁有大筆地產。但我們並不能一直持有這些不動產,等待市場好轉後再出售。

因為美國主管機關(OCC)規定於每季金檢中,須要求銀行按規定評價並認列損失,且在一定時限內強制銀行處分手中不動產。

有關藉由成立資產管理公司來處理銀行壞帳的目標能否達成,端賴台灣主管機關是否有公權力,強制銀行於一定期限內將不良債權賣給資產管理公司,並且資產管理公司也能很快將之消化,獲得利益,否則大家對大筆投資資產管理公司的計畫,可能還須慎重考慮。

Q:金融危機是否會發生?

A:真正問題不在於銀行逾放比有多高。不論公司或是銀行,最要緊的是手上要有錢。就大部分的銀行來說,目前財務壓力還不算太大。逾放或是壞帳的多寡都已是既成事實,況且這樣的情形我們早已注意到。

現在大家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注意到銀行放款給不良企業的風險會有多大,如果再不處理,當大眾對銀行、對金融系統失去信心,並開始懷疑政府解決問題的能力時,那才是最大危機。

如果你問我農曆年前台灣會不會發生金融風暴?我的答案是不會。二○○一年會不會發生?也不會。大眾會不會對部分的銀行失去信心?也許會有一點。台灣政府是否會努力解決問題並提高大眾的信心?絕對會。

從過去經驗來看,台灣政府絕對有能力處理這些問題。台灣有很高的外匯存底,大部分的銀行體質也都不錯,但對於效率還不夠、徵信不夠徹底等問題要立即改善。

我認為銀行的重整是要改變結構,並且落實管理,例如由公營逐漸轉向民營,採用專業經理人等,而不是重整後還由同樣的人來管理,我所說的並非指特定對象,而是要有系統地來解決銀行體系問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