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華宇在吳江連夜打造新舞台

陳昺豪
user

陳昺豪

2000-12-01

瀏覽數 18,500+

華宇在吳江連夜打造新舞台
 

本文出自 2000 / 12月號雜誌 第174期遠見雜誌

清晨五點,平時交通繁忙的二○五省道上還沒有車陣的喧囂,路旁占地一千五百畝的工地,圍籬上架著「華宇電腦集團一廠興建工程」幾個大字,天色才漸漸泛白,工地的燈卻整夜沒有熄過,一千四百名工人就這樣二十四小時努力打造華宇電腦的吳江基地。

今年二月,剛過完農曆年後的冬天,江蘇華宇電腦總經理趙世揚帶著四人建廠小組進駐吳江,為華宇在大陸的第一個生產據點進行施工的前置作業,一群人就住在民房改建而成的工務所內,每天平均工作超過十八個小時。

看中吳江交通發達、人貨順暢

在宏電、英業達、仁寶、華碩等筆記型電腦廠商紛紛赴大陸設廠後,同屬一線廠商的華宇集團選擇了吳江作為落腳地,「任何產業要進步,交通很重要,」趙世揚表示,當初華宇便是看中了這塊京杭運河與瓜涇港的交會、每日兩萬輛車流的二○五省道經過之處,「這裡交通發達、人貨通暢,」趙世揚說。

除了交通上的便利外,供應鏈的垂直整合與配套廠的成型也是華宇選擇吳江的原因之一。

華宇集團計畫在自己的園區中,另外興建三座廠房,提供協力廠商使用,加上吳江原有的多家台商配套廠,皆能就近提供華宇生產所需的零件。

為了這塊華宇落腳大陸的基地,當初趙世揚等人幾乎跑遍了各地開發區,吳江更是來了二、三十次,「春、夏、秋、冬,十二個月來十二次,」趙世揚說。

學工程出身,凡事講求精準的趙世揚,把吳江的歷史文化、人文特質和地形氣候研究得一清二楚,甚至細微到去文廟查證吳江出身的狀元、舉人數目是否和當地官員告訴他的相符,對於成本與基礎設施的評估更是重視,「建廠是不能犯錯的,」他強調。

「我們想的是如何讓公司能夠長久在這裡工作,」同屬於建廠四人小組的江蘇華宇電腦課長吳宏基說 。他們在華宇的主要工作之一便是負責建廠的重任,每年固定提供至少一萬坪的生產基地給華宇集團從事生產。除了吳江工地外,趙世揚也必須每隔一段時間飛回台灣視察華宇大溪與高雄的建廠作業。

當地政府配合度高,官員積極

一九九七年底,華宇在國內上市,就在這個時候,華宇認真思考公司未來的發展 ,開始評估大陸設廠作業。

當時就和吳江市政府有過接觸,當初談及的高速公路、二十三個鄉鎮縮減為二十一個等,現在都一一兌現,而吳江官員的誠意與辦事效率也讓華宇印象深刻。

在華宇選定這塊京杭運河旁土地後,花港村裡的兩百八十五間民房在四個月內遷村安置完畢,同時在廠區內開了條一千八百米長、四十米寬的道路,「不但使我們方便,也讓路旁六千畝的土地受惠,」趙世揚說。

對於企業重視的水、電等基礎設施,華宇也得到了吳江市政府極大的配合,不但有華東電力聯網不虞匱電的保證,一條經過廠區內十一萬伏特的高壓電、二十二根高壓電桿在一個月內架設完成,「在台灣申請一條六萬九的電要等一年,」趙世揚說。

大陸各地正在積極招商引資,因此對於這些外資企業的服務幾乎已經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

「這裡的官員沒有禮拜六 、禮拜天,你隨時call他都在,」趙世揚說,他回憶有天一早八點,吳江市的外經貿主委自己開著車來到工地,告訴他上次華宇反映的意見已獲得了解決,這些動作不但令廠商感到窩心,也可看出吳江對華宇這樣一個大客戶的重視程度。

龐大氣勢展現決心

華宇是吳江開發區迄今最大的投資案,一千五百畝的基地規模相當於四個中正紀念堂,廠房內每層樓地板面積就有一萬坪,加上在千年古鎮同里設置的兩百三十畝全國訓練中心,規模之大令人咋舌。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總工程預計以六年時間分三期建造七個廠房,第一期包括一廠、七廠以及三座協力廠和兩棟宿舍將於明年四月完工投產,初期將以生產手機與筆記型電腦的機殼、零配件等勞力密集性產品為主。

今年起包括台達電以及大同、全友等也都紛紛在吳江購置大筆土地,準備在此設廠投產。

華宇集團旗下的華冠通訊在去年六月成立,以手機代工為主要業務,華宇吳江廠房在明年落成後,也將以手機的部分關鍵零組件作為初試啼聲的產品。

華宇表示主要是由於國內手機廠商競爭激烈,利潤空間被壓縮,因此必須轉移部分業務到成本較低的大陸從事生產。

為了企業延續到大陸設廠

筆記型電腦雖然還在政府管制赴大陸投資設廠之列,但多家廠商皆已先後完成設廠,做好所有解禁前的準備動作,只等政府一聲令下,馬上能夠投產出貨。由於台灣多為國際大廠代工,「下單前人家先問你有沒有在大陸設廠,」趙世揚無奈地表示。

「不來這裡要去哪裡,有別的選擇嗎?」趙世揚一語道出了台灣電子業廠商的困境,在接單價格不斷下降的情形下,被稱為高科技的傳統產業硬體廠商,利潤空間已相當有限,只能朝降低成本的方向考慮,而大陸語言 、文化的近似,以及低廉的工資、土地價格等優勢都成了台商最佳卻也是唯一的選擇,「不替台灣企業尋找延續的話就是出局嘛!」趙世揚說。

形容自己是以中華民族眼光在看事情的趙世揚,對於電子業赴大陸設廠抱著樂觀其成的態度。他認為產業需要互補,尋求對企業發展最有利的條件,讓公司能夠永續經營,「中國大陸是聰明人,台灣要做有智慧的人, 」他說。

華宇希望在吳江建立屬於自己的園區,為了這個明確的目標,四名來自台灣的建廠人員幾乎是不眠不休地緊盯著每個環節與進度,每天清晨五點半和晚間十一點固定兩次進度會議,回到工務所二樓的寢室常常已經是一、兩點了。

「在大陸建廠都是要熬的 ,每個公司都一樣,」趙世揚說。在遷村整地的過程中 ,建廠小組每天都在這片工地上走著、看著、想著,繡著Arima(華宇英文名)的淺藍色外套和褲管都可以見到被泥土濺濕的痕跡,「雨鞋都不知道卡在泥巴裡幾雙了,」他笑著說。

夜裡的工地燈火通明,華宇的吳江建廠進度就這麼二十四小時進行著,是台灣建廠的四倍速,「你隨時來看都是這麼多人,」吳宏基說 ,十月份才開始地上物的建築,現在兩層樓的廠房雛形已經清楚可見了。

新加坡理工大學畢業的趙世揚對於工程品質與管理上的要求極為嚴格,因此這一千四百名蘇北工程隊的工人,在進來前早已被警告「不要用做其他家的心態來做華宇」。只要是被發現手插口袋,或是提早進入餐廳等飯吃的人一律開除。

重視細節,節省成本

對於細節的注重才能確保整體的品質,趙世揚對於工地任何一件小事情都有他的堅持。

早晨六點,當他正騎著腳踏車到工地另一頭看四、五廠預定地上拆遷戶的最後清理作業時,聽見三百公尺外的工地傳來工人摔鋼筋的聲音時,立刻就撥了電話訓斥工地主任,要求馬上制止工人摔鋼筋,並在晚上開會時提出檢討報告。「我對足以影響公司生產和生命安全的事特別在乎,」趙世揚強調。

年初還是油菜田和農舍的土地,在明年四月就要成為吳江最大的高科技電子廠,其中付出的代價不只是時間與勞心勞力,最可觀的還是錢。

為了能夠將建廠成本減到最低,華宇用的建廠材料幾乎全部購自大陸當地,如此一來,除了直接節省的費用外,也便於日後的維護與更新,「我們多花一塊錢,公司就必須多賺四十塊,」吳宏基說。

為了企業的存續與發展,更為了日後廣大的大陸市場,華宇來到太湖旁的吳江市。圍籬外的京杭大運河即將見證著這片土地由綠色的農田成為亮麗的廠房,這座廠房也將於明年四月,成為華宇從台灣延伸至大陸的企業新舞台。台灣高科技人開創、開拓與拚命三郎的精神在長江三角洲照樣展現。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