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亙吳江開發區的江陵北路上,兩旁有許多土地正在大興土木。大同也在三百一十八畝廣闊的土地上打樁建基,工地入口處的大型工地圖標示牌清楚地標示著規劃生產電腦與顯示器的廠房,牌旁的兩層樓廠房已頗具雛形,距年底完工的時程已不遠。
同樣是在吳江經濟開發區,距江陵北路十分鐘路程以外的吳同公路邊,有著大同標誌的臨時租用工廠已經運轉,辦公室與員工訓練的大型會議室仍十分嶄新,廠內的生產線上有著急著交貨的電腦以及顯示器,看不出這裡才正式開始運作半年。
在江陵北路正式的廠房尚未建好之前,大同就租用這塊由當地政府所提供的臨時廠房進行試產。短短六個月,電腦月產能達十萬台,客戶則包括HP(惠普)、NEC等。江蘇大同電子總經理陳順棻說,未來廠建好後,預計明年一月正式生產,目前規劃每月可以生產四十五萬到五十萬台左右的電腦,第一期顯示器將有二十萬台的產能。
「在台灣,我們沒有條件做這樣的擴充,」陳順棻說,「這邊的人力取得、供應鏈,及未來市場都是很看好的。」所以大同去年底就決定在大陸吳江設廠,希望能舒緩大量訂單的生產壓力 ,及未來大陸的內需市場。
看中充沛的人力資源
對於組裝廠來說,人力資源是許多廠商考慮因素。陳順棻表示,當初在大陸選擇設廠地點時,也到其他地方考察過,如東莞等。但是最後決定在吳江設廠,當地的人力資源是最重要的因素。
江蘇大同電子電腦廠廠長黃俊豪表示,目前生產線所用的員工有九成五以上都是本地人,大部分是高中畢業後就來到這裡工作,學習力很強,很多新人進來兩 、三個月就上手,這也是為什麼大同可以在半年之內就可以運作生產的關鍵。「現在在台灣有很多訂單,可是都找不到人做,」陳順棻說。
比起在台灣召募勞工,陳順棻和黃俊豪都覺得吳江當地容易多了。陳順棻解釋,台灣的勞工本來就召募不易,少有年輕學子願意到生產線工作,雖然已開放外勞進入,但是語言和文化溝通上的差異,在管理上難免也些困難。
若以兩地勞工薪資相比,陳順棻說,台灣的人力成本還是相當高,儘管晉用外勞,但是薪資也都是比照台灣員工,所以在成本上並沒有減少,通常一天的薪資約是新台幣兩到三千元。反觀大陸由於人力充足,薪資水準較台灣來得低,一天的薪資水準約是四十人民幣(約合新台幣一百五十二元)。
就工作態度來說,黃俊豪認為這裡的員工比較吃苦耐勞,常加班到晚上十點多,有時甚至半夜一、兩點才休息,都把事情做完才回家。
另外,在建廠的同時,大同也很積極培養當地幹部。陳順棻說,目前在蓋廠時期有二十六位台籍幹部,但之後正式生產,仍需要當地人才來從事管理工作。倘若只是利用挖角的方式得到人才 ,那不是長久之計。因此延續大同習於自己培養人才的傳統,對於剛畢業的學生有各式訓練,包括公司文化 、生產線的實際操作等,由台籍主管及工程師來上課。
未來,大同也不排除跟當地的高職學校進行建教合作計畫,從學校時期就開始訓練人才。
隨著組裝廠來到大陸,許多周邊的配套廠也隨之而來。因此鄰近配套廠商也是大同選擇在此落腳設廠的因素之一。
鄰近配套廠與廣大市場
陳順棻說,現在台灣廠所用的很多材料都是大陸生產再運過去的,增加生產成本 。尤其電腦組裝產業已經屬於相當成熟的產業,利潤很薄,所以在生產成本的考量下,組裝廠設於鄰近配套廠有其必要性。
至於採購對象,陳順棻表示,近來有六至七位工程師對於蘇州附近的配套廠做很仔細的研究,其中包括台資廠商或者是當地廠商。如果選定,大同會扮演長期輔導的角色,配套廠不僅可以節省大同的生產成本,配套廠本身也可以得到穩定成長,「這是相輔相成的。」另外 ,看好未來大陸市場也是大同決定來此設廠的主因。陳順棻表示,除了代工生產,也希望能在當地做通路打自有品牌,僅管東莞附近的配套廠也很完備,但是畢竟華東是中國最好的通路。
至於台商到大陸投資最在乎的土地成本問題,反而不是大同在選擇設廠地點時最主要的決定因素。因為陳順棻認為,不管是甚麼樣的地租等規費減免優惠措施,其實差異性並不大。
至於整個大同的生產布局 ,在生產成本的考量下,台灣主要負責開發和接單,產能則移轉至大陸、泰國、馬來西亞等地。
從無到有、從一片荒土到正式生產,看在這些開荒闢土的幹部眼中,的確有些許成就感。已經在大同服務二十六年的陳順棻說,台灣的同仁來到這裡,每天工作都超過半夜十二點,幾乎沒有休過假。「在這裡同仁就像是一家人,」他笑說。
這樣同甘共苦的情感,也將是未來支持大同繼續茁壯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