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信手拈來意趣天成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2000-11-01

瀏覽數 12,450+

信手拈來意趣天成
 

本文出自 2000 / 11月號雜誌 第173期遠見雜誌

一九四八年,楊英風這隻「候鳥」飛進了國立師範大學藝術系。

他的學歷和實際藝術才能,應該站在講壇上當教授,可是他卻坐在大學一年級的課桌上,聽人教入門的ABC。

除心不除事

像羅曼‧羅蘭所說,人對自己不信仰時,信仰就開始了。他到圖書館借了許多日文版和中文版的「心靈學」書籍,沉浸在玄祕的思想傳遞、預言未來、鬼魂纏身、心靈致動、千里遙視等研究報告中。他多麼想使自己獲得特異的心靈能量,看到千里之外斷了音訊的父母,希望從心靈學中預測自己的噩運何時才能結束。

然而,心靈學在他身上並未靈驗,他的心靈更加不寧靜。心不靜者神不駐,百般無聊,無所事事。沒有未來,沒有憧憬,只有嚙心蝕骨的無奈和無聊。

「不,不能這麼活下去,這麼個活法是活著的毀滅、活著的死亡。」楊英風有一天頓然開悟,大腦中響起誦經之聲:「若人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他想,「這是菩薩在給我念《華嚴經》,我得馬上『當淨其意如虛空』,過去已滅,現在不住,未來未到,何不息念淨心?何以淨心?《傳心法要》說:『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我這幾年全是愚人之舉,除事卻不除心,現在佛在啟悟我從今做智人,除心不念一切得失,舉事(景觀藝術之事)將不計一切辛勞。」

除心而有了平常心,有了平常心,做什麼事都隨緣任運地運籌帷幄了。

他以平常心向師大劉真校長提出了一個「不除事」的懇求:「劉校長,我從十四歲就開始做雕塑了,一直做到我來台灣之前。現在,我很想繼續做下去。可是,我住的學生宿舍是八人一間,連放個架子的地方都沒有。因此,請求學校能否給我一間房,什麼破房都可以。不知我這個要求是否過分?」楊英風拿出他以前做的泥塑和石膏作品,劉校長一眼就很賞識這位特殊學生的才華。唯才是舉的劉校長做出了一個破天荒的決定:不是給楊英風一間破房,而是給了他在教授宿舍樓中的一間房。當時師大房擠,都是兩位教師共住一室,而楊英風獨得一間雕塑工作室兼臥室。

有了工作室,就有了實現抱負之地,就有了藝術靈魂的棲所了。

這間工作室,引來許多師大藝術系的同學,對他敬羨崇拜。他畫什麼,崇拜者們就跟著畫什麼;他要做人體塑雕,崇拜他的女同學會自薦做模特兒。

他「除心不除事」,把東京朝倉文夫所傳授的「羅丹風」作為父本,把中國傳統特別是魏晉雕塑風格作為母本,試驗目標是遠緣雜交出中國現代雕塑。

他「除心不除事」,向在師大任教的兩位當代國畫大師張大千、溥心畬虔誠求教。藝評家罍翁看了當時他所畫的山水,有這樣的一個描述:「我看過他壁上掛的仿溥心畬的山水立軸,知道他敬師用功之深。那立軸上若由溥先生題名,也許可以應市得厚值呢。」他畫的「玉花驄圖」,深得溥心畬、張大千兩位大師的氣韻和筆法。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他「除心不除事」,在油畫上也在追求「中國的現代油畫」,實驗地把中國「十八描」的線條融進油畫。他在中學時代學繪畫的第一步就是學油畫,以後在北京輔仁大學藝術系又進修過油畫,因此早已具備了實驗新畫風的基礎。

他「除心不除事」,進入了以往未學過的版畫領域。師大藝術系開了一門版畫課,他對這門由中國人最早發明的「入木三分」的刀筆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使他後來成為台灣版畫一大家。

營造獨特的靈魂居所

當時,台灣有兩個權威畫展,一個是台灣省畫展,是官方舉辦的;另一個是台陽畫展,是台灣本地畫家自辦的。兩個畫展有三項比賽,即油畫、國畫、雕塑。楊英風「除心不除事」,不僅參加兩個畫展,而且三項比賽都送了作品去。

評比的結果是三項比賽都獨占鰲頭,使他一舉成名。三項評委出於愛才之心,都向他提出忠告:油畫評委稱讚他的油畫寫實功夫札實,還有中西合璧的特色,要他專攻油畫,不要分散智慧;雕塑組的評委認為他已具備成為大雕塑家的技巧基礎,應該專心致志,更上一層樓,不要求多而不專;國畫組說他運氣極好,有幸得兩位大師指點,現已嶄露頭角,應該全力以赴,成為大師們的傳薪之人。

楊英風的回答,令三組評委十分驚詫,「非常感激你們的指點。可是,我做雕塑不是想做雕塑家,畫油畫不是想當油畫家,畫國畫也不是想當國畫家……。」

「那你想做什麼?」評委們不可思議地打斷他的話問。

「想當景觀藝術家。」

「景觀藝術是什麼?」在當時的台灣,「景觀藝術」像天書一樣無人知曉。

他「除心不除事」而致力於多「事」——「雕塑、版畫、油畫、國畫」,其實都是為了一「事」,即景觀藝術。「一專欲求多能,多能回歸一專」。師大,是他展開多「事」而又系統整合於一「事」的奠基時期。

楊英風按佛示「除心不除事」,開始營造自己的「靈魂寓所」。

(洪堯浩摘自《景觀自在——雕塑大師楊英風》第四章景觀藝術的系統奠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