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罵小捧、大捧小罵
民國七○年代初期,國內政壇有一則流傳甚廣的笑談:民國六○年代末期,中共資助香港某文化人,在香港辦一份雜誌。雜誌開辦之前,這位文化人赴北京見周恩來,簡報雜誌辦理方針——拿人錢財得替人消災,但是也不宜做得太明顯啊!這位文化人告訴周恩來:這份雜誌的基本立場當然是尊重中共,不過,海外不比中國大陸,基於平衡報導的原則,不可能不報導國民黨的事務,對國民黨當然會諸多批判,但是,有時也不能不讚美一下,這樣才顯得立場公正;對於中共 ,當然是站在中共的立場立論,不過 ,偶爾也得略做指責,以免予人一面倒的感覺,這種情形,還得請中共當局諒解!
這份「醜話先說」的告白惹得周恩來哈哈大笑:這,你就搞錯啦!對我們中國共產黨你們要天天罵,罵到讀者以為你們與中共有仇,這時,偶爾讚美一下,這樣的讚美才有效;對國民黨你們要天天讚美,讚美到讀者以為你們是拿國民黨的錢辦刊物,這時,偶爾批評一下,這時的批判就必定被認同。
這則傳聞的真實性無從查考,不過,「大罵小捧,大捧小罵」確實是洞察人情,掌握人心而能動人心弦的文宣高招,也只有周恩來這位頭號統戰專家能擔得起這項傳言的「美譽」!
「大罵小捧,大捧小罵」這一策略其實脫胎於《孫子兵法》——《孫子兵法》謀攻篇載記:衡量勝負有五大策略規劃的準則,其中之一是:「識眾寡之用者勝!」
二、勝算
《孫子兵法》五千餘字,而一以貫之的理念是「先勝」,軍形篇載:「勝兵先勝而後求戰」——「先勝」的意義就是:「絕不打沒把握的仗,必有勝算才開打」,也就是孟子所強調的:「君子有不戰,戰必勝!」因此,《孫子兵法》第一篇「始計」提出「五事」「七計」作為衡量敵我優劣實質面的準則,不過,戰爭若僅是實質面的較量,古往今來不知可少打多少戰爭,而人間世也必然是強權社會,所以,在「謀攻」篇《孫子兵法》並提出衡量勝負的五大策略規劃,其中之一是「識眾寡之用者勝!」
《孫子兵法》是一種閎觀的哲學,所謂「閎觀」就是放眼寰宇,對紅塵萬象不預設立場、沒有主觀、不妄做價值判斷,而注重「現象」與「時空環境」「人文情懷」之互動,從而尋繹出制勝的著力點!
《孫子兵法》的「眾寡論」乃是一種應用數學——「質能可以互相轉換」「量變可以造成質變」這些偉大的科學定理尚未建立之前,《孫子兵法》已指出:多、少、眾、寡乃是一種相對的比較,人間世很難有絕對的多、少、眾、寡;所以,兵法所論之「眾、寡、多、少」乃是自然數在人間世中與人、地、時、物的互動——五個十吋的蛋糕算不算多?那得看是幾個人分?一個人擁有五個蛋糕不算少,五十個人分五個蛋糕,每個人能分到的蛋糕就不會很多了;一個人有五個十吋蛋糕算不算多?對一個台北市人來講可能不算少,對一個蛋糕店的老闆來說,「五個十吋蛋糕」怎能算多?一個人有五個十吋蛋糕算不算多?那還得看他喜不喜歡蛋糕!對一個討厭蛋糕的人來說,一個蛋糕都嫌多;對一個喜歡蛋糕的人來說,五個十吋蛋糕並不算多!什麼是「多」?什麼是「少」?可是因人、地、時、物而異!
《孫子兵法》「眾寡論」乃是宏觀自然數與人間世的互動所做的策略規劃,重點是:切知如何用「多」?如何用「少」?何時用「多」?何時用「少」?最高境界是「轉少為多」「轉寡為眾」,再「以『眾』擊寡」「以『少』勝多」!
三、算「勝」
民國二十六年日本突然向中國挑戰,事起倉促,我們應變不及,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 蔣公應變的對策是:「以空間換取時間」——我們沒有準備的時間,但是,神州大地有日本國土的幾十倍之多,以我之「多」對日本之「寡」,自有一番用處;而日本蠶食鯨吞的結果,還不是連本帶利,一口氣吐還!中日戰爭初起,日本雖然兵精卒銳、武器精良,日本軍閥更有旺盛的企圖心,但是,日本帝國,土地加上人民,力量發揮到極致能有多少?不但要三個月消滅中華,更開闢東亞戰場,甚至偷襲美國珍珠港,這樣不懂算計的結果,當然是自取其辱!
不過,「小」就註定永遠「小」嗎?上古時代,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憑藉這樣小小的土地以對抗當時擁地數千里,為天下諸侯共主的夏桀、商紂而能取而代之,稱王天下,沒有別的,不過是能將一塊小小的土地用在大處——養賢 。天下資財都是供人運用 ,運用之妙實在繫乎「識眾寡之用!」
四、市場區隔
《韓非子》裡面有一則故事,善於相馬的伯樂,在教弟子時,對於秉性憨厚的弟子就教他如何分辨好馬與壞馬;對於聰明近乎狡黠的弟子就教他去認識千里馬。弟子出師後,那些聰明的弟子然也可溫飽,而那些憨厚的弟子都很富裕——終究尋常人家只需要買匹好馬,好馬也非稀有物,所以,好馬的市場大;千里馬本來就不易求,再說,要買千里馬的也多是豪富之人,就算是遇到「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生意人而耗費不貲也不在乎——伯樂能成為大家,看來,不僅僅是善相馬,更是精算大師:不但算物,還要算人;不但會算自己的資本,還能將對手的條件也一併算計!今日商業行銷重視「市場區隔」,強調賣主必須搞清楚「顧客在那裡」!——根據這個理論來看,商業行銷專家認伯樂為祖師爺絕對不會錯!
五、分寸
老鼠到河邊喝水,流水湯湯,它可以儘量喝,但是,若是它真的不知所止地拚命喝,結局是「被水喝」——莊子以「鼴鼠飲河,不過滿腹」示現紅塵定律之一:天地萬物皆有定數,「數」極必反!所以,個人托身紅塵的趨吉避凶之道也是:識眾寡之用!
弘一大師說,「謙,美德也,過謙者懷詐;默,懿行也,過默者藏奸」——謙虛是美德,謙虛超過了應有的分寸,就會給人虛偽的感覺;勤勞是好事,但是,勤勞而沒有節制不但傷身而且必然降低績效;自信是成熟的風範,過份的自信就流於剛愎;情厚是美好的人格特質,然而,人際之間,用情而沒有分寸,就會予人濫情之感,兩性之間若是濫情,則不免「情到多時情轉薄」的憾恨——紅塵人世,待人處事,豈能無眾寡之宜?
走入紅塵,能知道什麼時候用多?什麼時候用少?多少眾寡之間分寸得宜,當然無往不利,看來「識眾寡之用」不僅是兵法之策略規劃準則,也是紅塵人世的金科玉律!(本文作者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員)(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