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藍芽技術快速竄起

李翠卿
user

李翠卿

2000-11-01

瀏覽數 17,400+

藍芽技術快速竄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0 / 11月號雜誌 第173期遠見雜誌

藍芽技術普及後,在家庭或辦公室可能看不到有礙觀瞻、四處蔓延的電線;不管人在哪一個房間,都可以統馭室內所有的IA(資訊家電)產品。只要透過終端設備,就可以控制燈火的明滅、空調的冷暖、音樂的起落、資料的傳輸,就像是一場豪華的魔術表演。

而藍芽,就是那支魔術師的指揮棒。

藍芽市場跟其他新興市場一樣,雖說是前景無限,同時也危機四伏。藍芽給人們無限的想像空間,然而在此無限可能性中,仍得面對現實中的種種局限,模組成本偏高、缺乏認證機制,都是藍芽普及進程中的不確定因子。

藍芽是一項嶄新的技術標準,操作在2‧4GHz頻段的短距離無線通訊技術,傳輸速率約為1Mbps(每秒百萬位元數),傳輸距離在十公尺到一百公尺之間。

藍芽具有明日之星的架勢

早在藍芽問世之前,市場上就已經有其他短距無線傳輸技術存在。比較常被拿來跟藍芽相提並論的主要有兩種技術:IEEE802.11(無線區域網路)以及紅外線傳輸。

然而,藍芽技術卻有後來居上之勢,為什麼它有這種潛力?

致伸科技資訊周邊產品事業部副總經理楊海宏分析,藍芽之所以能夠快速竄起,一方面是因為推動藍芽的主要成員都是名聲顯赫的大廠;二方面則是因為藍芽比一般無線技術更有優勢。

易利信是藍芽技術的研發者,一九九八年更結合諾基亞、IBM、東芝(Toshiba)以及英特爾四大公司成立Bluetooth SIG(藍芽聯盟),聯合推廣藍芽技術。

易利信、諾基亞是手機大廠,英特爾、IBM、東芝則是電腦巨擘,由它們率先來推動藍芽,當然能收一呼百諾之效。到今年九月為止,已經有兩千四百位會員加入SIG。

當然,藍芽也自有其迷人的魅力,才能吸引為數可觀的廠商投入。比起IEEE802.11,藍芽擁有成本上的優勢;而跟紅外線相較之下,藍芽的功能則更勝一籌。大同多媒體視訊開發處工程師楊溢法表示,IEEE802.11的優點是長距離、高速度,但是硬體成本居高不,因此通常被定位為企業高階無線區域網路,難以普及。

比起IEE802.11,藍芽成本較為低廉,消耗功率低,加上模組袖珍,得以輕易裝進可攜式產品中,不占用空間。相當適合應用在家庭網路及SOHO區域網路。而企業若將藍芽與IEEE802.11相互搭配使用,將可發揮更大效益。

至於紅外線技術,雖然價格便宜,但收發距離短、傳輸角度窄,而且裝置間不能有障礙物,否則會影響收發品質,因此只能做點對點的傳輸。

相較之下,藍芽沒有方向性、可穿透物體,而且可同時與多種裝置連結。大同多媒體視訊開發處工程師楊溢法估計,只要IC成本降低,藍芽將逐步占有紅外線傳輸的市場。

然而,藍芽是否會全面取代紅外線呢?MIC(資訊市場情報中心)資深產業分析師葉永泰笑說,「7-ELEVEn的出現固然會排擠,甚至於取代傳統的雜貨店,不過那也需要一段時間。」

畢竟紅外線傳輸仍具有價格上的優勢,因此短期內仍有生存空間。然而,隨著無線傳輸的需求提高,藍芽確實有明日之星的架勢。

無線傳輸的利器

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預估,到二○○五年會有近二十億組藍芽晶片的市場需求。

藍芽究竟有什麼能耐,能帶來這麼廣大的商機?

致伸科技資訊家電部事業發展經理黎美秀將藍芽的應用歸納為三部分,分別是電腦以及其周邊產品、手機及其周邊產品、個人數位助理。由於藍芽具有體積小、功率低的優點,因此它非常適合用來取代纜線,建立PAN(個人區域網路),在這個區域網路中的各種裝置,都可以相互對話。

「包括企業員工身上的『狗牌』(識別證)也可以應用藍芽技術,」MIC資深產業分析師葉永泰笑說。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誠如Palm的執行長Carl Yankowski所言,「藍芽將完全改變設備互動的方式。」

儘管藍芽技術的應用甚廣,但初期仍以可攜式產品為主。

手機搶先,Notebook觀望

在可攜式產品中,又以行動電話為箇中翹楚。而筆記型電腦受限於軟體及周邊裝置,仍有些變數需要克服。

根據IDC︵愛迪西︶針對藍芽的市場研究報告指出,今年年底全球行動電話有六%將內建藍芽。Cahners In-stat則預估,二○○五年七五%的行動電話將內建藍芽

SIG的主要成員如易利信、諾基亞皆是手機大廠,加上GPRS(整合封包無線服務)以及3G(第三代行動通訊)出現以後,數據傳輸的需求將大幅提升,同時也一併帶動IA產品間互相通連的需求。

相較於行動電話業者的積極,電腦廠商尚無明顯動作,主要原因在於軟體尚不能支援,周邊產品的發展也未臻成熟。由於大部分的電腦環境都是由微軟視窗所定義的,如果微軟沒有支援藍芽的應用程式,在資料傳輸或軟體應用上,將會發生一些困難。

大同多媒體視訊開發處處長潘泰吉指出,「不管是做PC或是做筆記型電腦,如果微軟沒有say yes,想要大量生產是很困難的事情。」

雖然微軟網路事業部副總經理J.Khaki表示,明年上半年應能提供支援藍芽的解決方案。但此解決方案何時會成為標準配備,目前尚未塵埃落定。此外,其他電腦周邊產品是否能夠配合,也是影響廠商投入意願的因素之一。

「光是筆記型電腦內建藍芽,其他產品都還沒ready,就像唱獨角戲一樣,」IBM個人電腦事業群品牌經理陳伸一表示,推出藍芽筆記型電腦的時機跟整個藍芽IA市場的成熟度是環環相扣的。如果其他周邊的產品無法配合,就算推出了藍芽電腦,也無用武之地。

因此,一、兩年內,藍芽應用產品仍會以手機、PDA為大宗。

成本、認證是主要挑戰

易利信已決定於年底推出藍芽手機T36,其他國內業者雖然尚未開始量產,但不少IA廠商或電腦廠商已向藍芽市場投石問路。

致伸科技資訊周邊產品事業部副總經理楊海宏認為,藍芽產品的發展情況,到明年上半年就會慢慢清晰。至於何時普及,則必須突破成本與認證的瓶頸,才能夠推估。

目前一套藍芽模組的成本仍在二十塊美元以上,因此,藍芽產品的價格恐怕不會平易近人。因為單價高,短期內還是以金字塔頂端的消費者為主要目標。

中信證券資深襄理吳嘉明估計,藍芽模組的價格要降到五美元左右,普及率才會大幅提升,而這個時間點約莫是二○○二年左右。

然而,IDC全球行動研究部副總裁Randy Giusto卻抱持相當悲觀的看法,他認為在未來三年內,成本不太可能會掉到五塊美元。

除了成本門檻高,認證機構闕如也是普及路上的絆腳石。

易利信消費產品部副總經理葉順發指出,如果各家生產的無法公開認證,則有可能產生相容性的問題。

因此,易利信相當希望能夠聯合國內的技術單位,催生台灣的認證實驗室,讓所有的藍芽設備得以在當地進行測試認證,解決彼此之間相容性的問題。

看來藍芽市場若真要風起雲湧,還有太多不確定因素,如何排除眼前的障礙,有待廠商的智慧與消費者的選擇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