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九變篇」論及將領的修養有一段話:「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凡此五危,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在這一段話中孫子指出:從古至今,一個軍隊會被殲滅,一位將領會為敵人所殺,和將領本身的人文素養有絕對的關係——對於一位將領來說,有五種狀況會造成莫大的危機,即:抱著必死的決心,往往被誘殺;有貪生的想法,往往被俘虜;性格上很容易動怒,敵人就可以藉激怒他來癱瘓他的戰鬥力;如果是一位非常愛惜美好名譽、重視形象的將領,那更好對付,只要造謠抹黑,就很容易解決他;軍隊標榜「愛民」,那就用人民去騷擾他。很多人讀完《孫子兵法》這段話之後,往往目瞪口呆,心中納悶,「《孫子兵法》難道是要將領貪生、怕死、不要臉、草菅人命?」事實上,孫子用最簡潔而具象的文字表達了一項微妙的人情:人的心理傾向決定事情的成敗禍福。
一、「形」為「心」役
《列子》書中有一個寓言:
有一個人家中的牛走失了,他懷疑是隔壁鄰居偷的,因此就去觀察鄰居的一言一行。觀察了三天,深深覺得鄰居真的偷了自己家中的牛。就在他決定向鄰居攤牌時,走失的牛找到了。這時,他再去觀察鄰居的一言一行,發現鄰居一點都不像是偷過牛的樣子!
前後三天,此人的想法截然不同,他的鄰居自是毫無所覺,而其中唯一的變化是此人的心念——心念不同,判斷力必然不同。
現代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視網膜效應」,這個學術名詞用白話文來講,就是「心眼」——每一個人的眼睛,都是跟著心走!譬如,有一個少婦懷孕之後,會突然覺得,「怎麼滿街都是孕婦啊!」她以前都沒有覺得懷孕的人口這麼多,只有當自己處在這種狀況時,才會發現滿街都是孕婦。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身心狀況會影響他對事情的看法與判斷力。
體察「心」對「眼」的影響力,就會明白:一位將領如果抱著必死的決心,很容易造成他的心念、眼光投注於死路,所以非常容易被誘殺;如果他有倖生的想法,因為只想保全性命,他的眼睛往往都投射於逃生之路,往往無暇兼顧周邊的事務,所以,很容易被敵人誘捕;如果他很愛發脾氣,那就更容易對付,只要想辦法激怒他,那就很容易使他自暴弱點、底線盡出,使敵人有隙可乘,從而被消滅;假如他極端愛惜名譽,一旦名譽受損,一定竭盡所能到處向人澄清,「我不是這樣子的!」那他什麼事情都不必做了,每天都為保衛名譽而戰——往往目標錯置而不自知!
二、自作孽
一面雪白的粉牆,一般人經過通常不會特別留意這個牆的長相。如果在這面牆上畫一個箭靶,中心點再標上紅紅的靶心,一般人經過時都會有意無意地用箭矢、竹籤、筆等等尖射物去投射這個靶心。所以,這面白牆不需抱怨人用尖射物投擲他,是他自己招惹別人,誰要它有一個紅紅的靶心?這就是中國先賢所說的「標的懸而弓矢至焉!」
《孫子兵法》非常看重將領「治心」的要訣之一是:「讓敵人看不到自己」,也就是「形人而我無形」(虛實)——將領不是演藝人員,不可有鮮明的形象,因為形象乃內在心念的表出,一位將領的心思意念一旦曝光,而讓敵人看出來,往往成為敵人攻擊的箭靶,這就是「授人以柄」,包括「廉潔」「愛民」這些正面的品德。胡璉將軍所著的《出使越南記》曾提及:國共對抗時,中共的軍隊往往將難民擺在軍隊前面,以難民衝散國民革命軍,然後他們正規軍才上來,這就是用《孫子兵法》「愛民可煩」這一招!
《韓非子》書中有一則寓言:有一女子出嫁之時她的父親教導她,「有機會就存一點私房錢,萬一將來被丈夫休了,經濟上也有個依靠。」
這個小女子成婚之後,就認真地存私房錢,存到公婆皆怒的地步,她終於被休了!被休的那一天,她萬分慶幸,「幸虧存了不少私房錢!」
所以,《中庸》說:「雖潛伏矣,亦孔之昭!」(埋藏內心深處的心思意念,其影響力之大,往往不是一般人料想得到的!)
三、正心
翻開中國歷史,凡是將領失敗,軍隊覆亡,大概都沒有脫離兩千六百年前孫子所說的五大原則。所以孫子強調,「覆軍殺將,必以五危」——瞭解這其中的人情危微,作為一位領導者,一定要長保心態平衡、情理得中——可以讓部屬抱持必死的決心。
但身為將領,必定要有「死裡求生」的規劃!任何戰爭的發生原本都是為了求生,可是,身為將領不可有「倖生」的想法,必得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氣度!器量淺狹的人易喜、易怒,但是一位管理者須重解決問題的策略,而不是個人情緒的隨意宣洩,自然不會輕易動怒!「廉潔」「愛民」這種美德首重「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過份標榜,往往未蒙其利,先受其害,甚至禍及黎民百姓!
當我們明白「形為心役」,人的心靈活動對人的行為、判斷力、以至於事情的成敗有多大影響的時候,最重要的情緒管理就是要培養「正知正見」,免得被不良觀念掌控!
《孫子兵法》在中國傳統社會被視之為「帝王學」,自古是高階領導者治事必讀之經典;而就高階管理者而言,因為所處理之事影響層面極廣,所以「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的修養極為重要!(本文作者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員)(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