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有天你早上起床,打開電腦,就收到健康管理系統發出的簡訊,「該去檢查牙齒囉!」想起自己的確已經許久沒關心口腔健康,於是連結上熟悉的牙醫個人網站,一張笑臉立刻出現在螢幕上,「嗨!你半年沒來囉!嘴巴張開!」不是那久違的牙醫師是誰!
上網就能網住健康將不再只是幻想。近來國內醫療網站以風起雲湧之勢紛紛成立,最早是以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網路內容供應者)形態出現,標榜豐富的健康資訊、專業醫師線上問診,吸引關心健康問題的民眾上網尋求解答。
除了提供資訊吸引人潮,更令人垂涎的,則是每年新台幣五千億元的醫療市場。不論是著重在B2B(企業對企業)或是B2C(企業對消費者),許多醫療網站已經義無反顧地投入藥品及醫療器材的電子商務。
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面對隨手可得的醫療保健資訊,民眾應該欣喜還是存疑?面對網路上絮絮叨叨的各種健康問題,醫師要怎麼妥善處置?面對長久以來極度封閉的醫療市場,醫療電子商務的機會又在哪裡?
事實上,要怎麼利用網路這個強而有力的工具,結合目前的醫療體系並改善醫療行為的品質,對民眾、醫師以及網站經營者而言,都是一大考驗。
參與自己的醫療
對民眾來說,林立的醫療網站的確為急迫尋找健康知識的人闢出了一條捷徑,也扭轉了資訊不對等的醫病關係。
從前民眾想要瞭解一個健康問題,可能必須辛苦地找遍書店還不見得找得到,詢問忙碌的醫師也往往無法得到完整滿意的答案。不過現在只要上網鍵入關鍵字,一卡車的相關資訊便自動擁到眼前。
「我們的國人從沒有像現在這麼容易取得健康資訊,而且用這麼低的成本取得,」台北醫學院醫學資訊研究所所長李友專說。
陽明大學衛生資訊所所長郭旭崧便對上網搜尋健康資訊有切身的體驗。由於父親在美國得了大腸癌,學醫出身的他在參與醫生醫療計畫的同時,也積極在網路上蒐集有關大腸癌的各種資訊,尋求制式化醫療之外的其他可能性。「民眾必須要參與自己的醫療,」郭旭崧說。
在最近一份調查報告當中,顯示大部分民眾對健康資訊的熱切需求。剛卸任衛生署企劃處處長不久的郭旭崧表示,在「民眾對新任衛生署長的期待」調查中,認為應該「加強正確保健資訊的提供」是「非常重要」及「重要」的民眾占八八.二%。
但是雖然大家都覺得需要健康資訊,真正自發去閱讀的人則十分有限。根據蕃薯藤去年年底公布的網路調查,在「網際網路上最常進行的活動」這個項目上選擇「瀏覽生活資訊」者達到一○%,選擇「瀏覽醫療保健資訊」的百分比則只有○.七%。
「寫得太難看不懂,寫得太簡單又沒意思,」一位民眾反映她對醫療保健文章的看法。她表示,除非是自己或親人的身體真的碰上了問題,否則很少會積極到網路上搜尋資料。
不過,為了避免生病時才臨時抱佛腳,有些醫療網站開始提供平時保健用的「個人化健康管理」系統,民眾可輸入自己的年齡、身體狀況及過去的病史,這套聰明的決策支援系統則會自動提醒您什麼時候該做什麼檢查,並按照個別需要提供最切身的最新訊息。
李友專認為醫療網站應該朝「ISP」方向發展,「不只是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網路服務供應者),而且是individual service provider(個人化服務供應者),」比如說對身材苗條的人來說,減肥新聞不能算是頭條,但是對肥胖的人來說,則是大大的頭條新聞。同樣訂閱一份健康電子報,每個人的頭條都應該要不一樣。
審慎看待網站上的健康資訊
不過,對於網站上所提供的健康資訊,民眾卻必須小心為上。根據統計,目前台灣的醫療網站已超過四十個,而全球則已超過一萬個。醫療網站在短期間爭相成立,難免發生良莠不齊的現象。然而健康資訊正確與否攸關生命安全,卻是半點馬虎不得。
有人建議政府應該成立一個審核委員會來規範這些醫療網站。不過要以實體世界的規定套在虛擬世界上恐怕行不通。李友專認為,「網路上解決問題要靠協定。」
在一九九六年,起源於瑞士的健康網路基金會(Health On the Net foundation,簡稱HON)即是這樣應運而生的。HON訂定了八項基準,包括網站資訊大部份必須由合格醫療人員提供、網站資訊不能取代傳統的醫療、必須有明確的參考資料等等,自願遵守者即可在自己網站貼上HON標誌,表示願意接受監督。
不過HON也只是提供基本的品質保證,無法隨時檢查各網站的內容安全與否。要想獲得正確無誤的健康資訊,民眾還是必須自己睜大眼睛。
人稱「老醫」的吳昭新醫師,在退休後就開始投入網站的衛教工作,至今已有四年多的時間。他認為,民眾要辨別網站良窳,必須注意四個要點:一、著作者,是否註明姓名或所屬單位;二、內容屬性,是否標明參考文獻及著作權等事項;三、公開性,是否標明網站所有權及編輯人員的資歷;四、時效性,是否註明貼出及更新的時間。
「網站要做最大,不是問題,要做最豐富,也不是問題,但是要能讓民眾最相信,才是最好的網站,」TrustMed健康醫網總編輯鄭慧文強調。從三年前的網路醫學苑、奇摩健康,到現在的TrustMed,擁有藥學博士學位的鄭慧文,每天花十二到十四個鐘頭在編寫健康醫療的文章,就是為了保證網站上健康資訊的專業和品質。
打破醫病之間的隔膜
由於民眾可以藉由上網搜尋健康資訊,縮短與醫師之間的知識落差,導致一向階級分明的的醫病關係也逐漸在蛻變。
網路對醫師來說,是挑戰也是福音。馬偕醫院急救家護醫學科主治醫師黃柏榮表示,大量資訊導入使得消費者主義抬頭,病人不再只是無助等待的弱者。「e世代改變了醫師與病人之間的關係,」黃柏榮說。
病人的角色活躍化,對醫生來說不見得是威脅,還可能是意外的助力。「即使是醫生也不見得什麼都知道,你可以幫忙你的醫生來幫忙你,」郭旭崧說。
網路提供的「線上問診」功能也為醫病之間築起一道新的溝通橋樑。由專業的醫師在網路上回答網友們的疑難雜症,網友們一些涉及隱私、平時不好意思問醫生的問題,在網路上則可以大方發問。
由金明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經營的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成立兩年來,線上問診部份,一天平均有一百個問題。負責回答問題的所有醫生都是趁業餘時義務幫忙,不少網友都對於醫生們的熱心非常感激。
但有時網友們也難免抱怨醫生回答得太慢或太簡略。一位曾經上網問診的民眾說出他的困擾,「結果什麼也沒回答,還是叫我要去看門診。」
李友專認為,醫病之間必須建立一套明確的問答規則,線上問診才可能變成一個有用的工具。身為皮膚科醫師的他也時常收到病人的e-mail,問的問題往往含糊不清,讓他無從作答起。病人自己對病症的描述和醫生所需要的資訊很可能是兩回事。
因而這類網站通常也會特別聲明,「問診」不等於「看診」。在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回答問題的醫生必須遵守醫師公約,不得在網路上從事診斷或私人交易行為,並且必須尊重原看診醫師對該病人的診斷。金明國際公司副總經理白冰瑩強調,線上問診只是提供一個諮詢的管道,真正生病還是要趕快去看醫生。
醫師法第十一條第一項也規定,醫師非親自診察,不得施行治療、開給方劑或交付診斷書。因此大多數醫師對線上問診仍持保留的態度。
不過某些醫療行為的確可以被網路取代。隨著科技進步,在不久的將來,需要長期吃藥的慢性病患者可利用網路回診或是進行定期追蹤檢查,省去常跑醫院的麻煩。病人也可以和醫生的電腦連線,將自己的心電圖和血壓血糖值等數據直接傳送過去。
除了針對一般大眾提供健康資訊和線上問診等服務,不少醫療網站也企圖將電子商務引入醫療產業。巨大的醫療市場所隱藏的商機不言可喻,但要如何發掘卻必須各憑本事。
商機在哪裡?
要用電子商務打入醫療市場並非易事。在目前致力醫藥電子商務的網站中,亞洲醫藥網和醫貿網算是步伐比較穩健的兩個醫療網站。
亞洲醫藥網由國際脈絡集團在去年十二月成立,不過三年半前便已成立其前身德友資訊公司。董事長是學醫藥出身、曾任九年立委的郁慕明。
目前亞洲醫藥網先以診所和中小型醫院為客戶對象,建立了一個提供醫療院所與藥廠、醫材供應商之間的B2B線上交易平台,並放眼整個亞洲市場,在大陸、日本皆設立據點。
醫貿網則是由美吾華集團轉投資的華登醫藥網路所建立的,並與太世科(TASKCo)聯盟,建立網站平台技術。憑著美吾華集團原本就具備的醫藥產品通路與經營體系,醫貿網的進展相當快速。目前醫貿網的採購商部分包括幾家連鎖藥局,先後有博登、躍獅及華特健康廣場加入;供應商方面則已有順天堂、台灣第一製藥及景德大藥廠參與合作。
同樣都是做B2B,兩個網站的執行長也有類似的苦處和心聲。先要安撫醫藥業者對網路的陌生與排斥,還得面對積習難改的醫藥市場。
「剛開始的時候藥廠也反彈,診所也反彈,但是就是要一步步去做,讓他們慢慢接受這個東西,」亞洲醫藥網執行長兼總經理曾彥杰說。
首先要說服醫生願意上網採購醫藥品。曾彥杰回憶當初推動時的辛苦,許多出來開業的醫生通常年紀較大,沒有上網的習慣,必須苦口婆心地勸說他嘗試。
醫貿網執行長連佩瑩也表示,藥廠或藥商的高層決策者的年齡層大多在四十到六十歲,對於資訊科技懷有一種擔心和恐懼。而中國人凡事喜歡口頭約定的習性,也成為推行電子商務的阻力之一。
更大的障礙是醫藥市場的極度封閉,並牽涉到棘手的藥價黑洞問題。長久以來,醫藥用品的採購者和供應者之間對採購模式和藥品價格早已有了固定的默契。同一種藥品,來自不同藥廠、賣給不同規模的醫院、不同的數量,價格都不一樣。
買賣雙方都擔心,一旦透過網路使得醫藥交易透明化,則藥價黑洞、折讓、價差等問題也可能隨之曝光。
因此,如何消解醫院和藥廠心中的疑慮,讓雙方同時都願意信任這個網站的安全性和機密性,便成為想要從事B2B的醫療網站經營者必須克服的一大挑戰。
既然無法顛覆舊有模式,就必須再想盡辦法在絕處逢生。亞洲醫藥網和醫貿網都對此發展出一套複雜如矩陣般的交易平台,讓買賣雙方能在保密狀態下自行議價。例如醫院或藥局可以和多家藥廠分別進行議價及交易,而非所有藥廠的產品都一起放在網站上公開比價。
「醫療產業你說要透明化,你就不用玩了,」連佩瑩一語道破醫療產業的弔詭之處。
往全方位醫療服務發展
即使大家都知道醫療市場的「e化」是必然的趨勢,不過許多人對於醫療電子商務還是不敢太樂觀。
「需要很懂的人,盲目投入的一定都很慘,」李友專認為,商機一定存在,但是必須「很聰明地切入」。
除了電子商務,更值得探勘的領域,則是對醫療院所的全方位整體性服務。亞洲醫療網便正在積極開發醫療院所的醫令、庫存管理、保險申報等系統,希望能幫醫院節省執業成本。
醫虎網也致力於幫醫師會員架構彈性十足的「虛擬診所」個人網站,醫師可以隨時自行更改網站設定,病人也可以直接在熟悉的醫師網站線上掛號。
第一健康網的策略是先由B2C著手,建立網站在一般民眾心中的優良形象,再朝專業人員服務發展。面對電子病歷即將實施,第一健康網也正在研發一套新機制,能夠統合各醫院既有的病歷資料,並且將之標準化,可以順利地互相流通。
網站經營者必須非常瞭解醫療產業的特性,知道醫藥交易的每個細微環節與每個角色的個別需求,才有成功的可能。「一定要深入產業,才能創造出另一塊餅,而不是搶著賣藥,」曾彥杰說。
不論是做ICP,還是做B2B、B2C,這些網站的負責人都不約而同地有著一種堅定而熱切的眼神。
資訊科技的發展從過去在幕後支援醫院,前躍成為醫生和病人之間的一個新介面。醫生不能再唯我獨尊,病人也必須做點功課。
網路也搖身一變成為一把金鑰匙,開啟進入醫療市場的另一扇門。
但是這一切都才剛起步。民眾是否願意習慣並善用這個工具,仍是未定之天。醫藥市場的銅牆鐵壁是否能被敲出一個洞,也需要多方努力。醫療網站想要蓬勃發展,未來還必須面臨重重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