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國父紀念館,跳舞、打太極的老先生、老太太,在嫩綠色的草皮上談笑風生,在這裡,可以看見暮年的飛躍色彩。將視線轉到路邊一位衣衫破爛、喃喃自語的老婆婆,年老無依的悲哀反映在她因撿拾破爛而布滿了厚繭的雙手。這是在同樣的國度裡,同樣年紀的兩樣情。
台灣由於戰後嬰兒潮的影響,人口老化速度在未來幾年將會加速,隨著家庭照養功能的退化,暗示著未來可能伴隨的老人經濟生活安全惡化。根據研究杜會福利多年的台大社會系教授林萬億提供的數據,台灣至民國一百三十年左右,老年人口將占全國人口比率約二二%;而家庭照養老年人口的比率則可能從現在的五○%到民國一百一十年降至二○%到三○%左右。「歐洲國家花了八十年的時間才形成的老化人口結構,我們卻三十年就可能達成,能不叫人擔心嗎?」林萬億語重心長地說。
台灣目前只有公保及軍保有政府給予的老年退休保障,其餘勞工雖有勞保,但在給付不足所得替代率的情形下,根本不可能給予足夠保障,更遑論沒有加入任何保險的其他人了。
國民年金制度從舊政府時代至今規劃了八年,但民眾對於年金制度的認知依舊模糊。依經建會於今年八月二十八日最後提出的兩個版本,民眾的權力義務各不相同,也各有其優缺點。(甲乙案制度說明與比較見二一七頁表一)
年金制度對於後代影響深遠,因此,制度建立需要相當縝密的思考計畫。經建會在各界分歧的意見壓力下,於今年九月中旬表示將取甲乙案折衷提出一新案。屆時可能提出一個與現在的提案相差不遠的新案。
甲乙兩案相互拔河
甲乙兩案分別因為推動難易度與財政風險各個不同的因素在朝野引起爭議。立法院國民年金六人小組對於這兩個制度方向也沒有共識。
民進黨立委簡錫階與沈富雄都相當堅定的偏向類似乙案的模式,強調年金分為基礎年金與附加年金兩個部分。基礎年金由政府負擔,以照顧每個人的基礎生活為宗旨,附加年金則為政府用社會保險或鼓勵個人儲蓄的方式來增強保障。
首先,乙案的普及式發放標準被批評為缺乏財富重分配的精神,且區區新台幣三千元也不足以支應基礎生活所需。
面對在野黨立委的批評,沈富雄說,「沒辦法,沒錢啊!不加稅只好這樣!」他認為,堅持每個人要發放是因為這是最基本的保障,應是全民共享,且須由政府來承擔。針對這一點,經建會主委陳博志在接受《遠見》雜誌專訪時提到,世界銀行的報告中指出,基礎年金的部分應是由政府負擔才合理。
至於三千元的額度過低,民進黨立委認為整合現制,應該有再加碼的空間,而加稅也是一條應該要考慮的路。
沈富雄說,依照計算,整合現在包括公勞保的津貼,政府將會多出五百七十億的經費,將足夠發放六十五歲以上每人三千元的承諾,不需要再新增財源。沈富雄並且透露,他私底下跟工商業界人士接觸,認為他們能夠接受營業稅至多增加二%以下的上限,每增加一%,每個人可以多領一千五百元。「全世界有哪個國家像我們只有五%的營業稅,這還有往土加的空間嘛!而且營業稍會隨著經濟發展增加,可以支應增加的老年人口,」沈富雄說。
乙案面臨的第二個挑戰則是未來財源負擔可能急速加重的疑慮。對於這一點,民進黨立委與經建會主委陳博志認為,現制條款能讓民意對歷史負責。
沈富雄與簡錫瑎都不諱言,現在工商界不敢承諾加稅是因為怕淪為政治工具而永無休止。沈富雄說,可以在條文中明列量入為出的條款。陳博志認為,要不要增加財源應該是彈性的,而明定條文可以遏止政治力的不當操作。沈富雄指出,「將來如果主張要改,那這個人就要負起他的政治責任。」不過,陳博志也承認,量入為出的條文是乙案的關鍵,「如果沒有這樣的限制條款,乙案絕對是比甲案要差的!」
這樣的量入為出的防火牆措施,在野黨的立委仍舊拚取不信任的態度。一如果司似楣算出來的話,我們就不用這麼煩在這裡吵半天了!」國民黨立委朱立倫說,將來除了嬰兒潮的一代老化使老年人口急速增加之外,醫學進步使得壽命延長也會是相當重要的因素。「平均壽命的變動因素這麼多,要怎麼精算?沈委員的版本只有算到嬰兒潮的一代過去,會使老化情形減緩,但沒有算到無法估計的壽命延長,」朱立倫說。
朱立倫認為,乙案的方式偏向於隨收隨付的方式,以國外的經驗作例子,沒有一個國家成功的。「條文不能改嗎?」對於量入為出的限制條款,朱立倫與賴仕葆都認為不可能達到防止政治操作的目標。「我們必須為下一代負責,」朱立倫說。
民進黨立委認為甲案實施所需時間太長,不能儘速給予適當的保障。但在野黨立委則以為,健全的措施更是對後代負責任的方法,而甲案也還有待改善。
賴仕葆與民進黨立委一樣,認為甲案每個人都繳一樣的保費就像人頭稅一樣,並不能提供財富重分配的功能。
朱立倫則認為,年金制度應該要用杜會保險的方式,長遠來說較為安全。而實施的時間不應該這麼倉促,他認為民國九十三年時,民眾的宣導教育較清楚了,國民平均所得達到兩萬元的標準,同時健保的改革也有了一定的時程,屆時將會是一個較好的實施時機。
面對國內目前這般剪不斷理還亂的局面,研究社會福利國家發展與歷史多年的林萬億認為,兩者都脫離了社會福利的精神;而媒體對於兩者的解讀也都有所誤解。
媒體認為乙案是造成各國財政負擔沈重的隨收隨付制;而甲案則是社會保險制,其實正好相反。
乙案的附加年金走的是所得相關的社會保險路線;甲案的個人儲蓄制度不是社會保險,而是外國的公基金制度。至於甲乙兩案都有的平衡基金,則是普及年金的精神。「我們根本就是人家的混合體,」林萬億這麼說。(各國制度比較請見表二)
以瑞典為典範
林萬億認為,大家都忽略了國民年金杜會互助的精神。「重點是要幫助所有需要照顧的人,怎麼會是只討論錢從哪裡來呢?」以瑞典歷經六年的討論,至今年正式施行的新改革方案,林萬億認為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也是最能顧慮到各個層面的做法。
瑞典新改革的年金制度,將普及年金制的財政負擔減輕,並修正了原本不公平的基礎年金分配,同時也健全了民眾的社會保險互助機制。
瑞典的新制度分為兩層,基礎年金部份改為保證年金,只有沒有工作的人和低收入戶可以領取,由政府財政負擔支出。相較於原本每個人都發,這樣的方式不但減少赤字的危險,同時也達到財政利用的效率。
基礎年金之上的附加年金則改為所得相關年金,有所得的人以繳交保費的方式,基金共用以達到社會互助的財富重分配效果。林萬億說,這樣的改革方式以有工作與否作為區別標的,相當簡便,不需要再重新做普查。
雖然以社會互助的角度出發來看,推行國民年金制度有其因為社會結構變遷而有必要實施,但用經濟學的角度來討論,卻受到強烈質疑。社會應該互助還是自助,有社會成本與經營成效的爭論。
台大經濟系教授吳聰敏說,「既然是保險,為什麼一定要由政府來做?大家都在討論政府應該要花多少錢,可是沒有人從更長遠的角度來思考,為什麼政府應該要花這筆錢?為什麼人民一定要被強迫儲蓄?」
吳聰敏認為,國民年金制度應該交由民間私部門來運作,政府干預愈少愈好。為了減輕社會的末來負擔,政府也許有理由要求大家加入保險,但不應該由政府主辦。吳聰敏舉現在的汽機車第三責任險為例,就是由政府強制加入,民間保險公司執行。既達到社會風險的預防保障,又可以藉由私部門自行運作,以減低政府運作的低效率與可能產生的浪費。
吳聰敏認為,美國為因應財務危機而發展的個人儲蓄帳戶的制度,簡稱IRA,會是一個社會破產疑慮較低的方式。不同於強迫儲蓄,IRA由政府以免稅作為誘因,鼓勵民眾為未來儲蓄,這樣的制度沒有破產的疑慮,減輕了將來赤字問題的嚴重性。吳聰敏認為,這是唯一不會造成危機的方式,立委沈富雄跟朱立倫也都贊成將來在附加年金的部分應該要採用這樣的模式。
然而,就像經濟學批評社會福利學家不懂得經營一樣,社會福利學家則批評經濟學家過於個人主義,忽略杜會互助在將來社會結構變遷時的重要性。
比較國外的經驗,經濟學界的嚴苛角度其實是有其理由的。
根據英國《經濟學人》一九九八年十月的一篇深入報導,除了儲蓄率下降、勞動市場僵化、失業率上升、依賴人口數等問題外,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經濟開發組織)國家自一九六○年代以來,在社會福利政策上的支出日益增加,是政府支出占GDP(國民生產毛額)之比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也使這些國家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由於老年選票比率上升,政治因素阻擋緊縮福利支出的可能,同時也關上了私部門加入以分擔財政困難的大門。
照護老人不只是錢而已
對於老人照護,錢並不能真的解決所有的問題;防止街頭蹦珊的老人孤苦無依,不是給錢就可以了。努力推行年金制度多年的林萬億認為,台灣在老人安養上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而朱立倫則說,社會照顧的當務之急似乎應該是先健全杜會救濟體制,而不是把焦點放在年金制度的環節上。總統府已表示,明年一月一日將不會實施國民年金制度。健保短短三年已經接近破產,這次討論國民年金,似乎不應過於倉促,不只是錢從哪裡來,更重要的是,不能用另一個問題來解決現在的問題。
就如同《經濟學人》最後的結論,統計數字似乎表現出社會福利國家正在蓬勃發展,但事實上幾乎所有的社會福利國家都面臨了嚴重的危機;吳聰敏引用一位來台參加研討會的歐洲學者的話,「怎麼所有國家都在苦思脫身之計時,台灣卻急著跳進去?」
社會福利也許是世界趨勢:台灣的社會文化價值也許與西方國家不同,所將面臨的問題也許不一樣,然而前車之鑑卻由不得我們不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