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冒算計過的風險才是上策

湯明哲
user

湯明哲

2000-10-01

瀏覽數 16,700+

冒算計過的風險才是上策
 

本文出自 2000 / 10月號雜誌 第172期遠見雜誌

國內經濟發展就屬高科技產業最為蓬勃,而高科技產業在開創之初,面臨極高的科技及市場風險。

一般投資者對於高科技的瞭解有限,對於投資風險無法評估,因此對於高科技產業的投資望之怯步,專業性的投資公司應運而生,提供高科技公司創業所需的資金,而政府為了鼓勵高科技公司的發展,過去也提供優厚的稅捐,造成我國創投業的蓬勃發展,但對創投業的稅捐已於今年初停止,在稅賦上,創投公司不再享有優惠,和一般投資公司並沒有兩樣。一般的投資公司替出資者找尋投資機會,和一般的信託基金不同,投資公司是以未上市公司股票為主,不限於高科技公司股票,也沒有稅賦的優惠。

創投資金是發展新科技推手

創投公司在美國歷經了許多次的循環,當股市高漲時,創投公司的投資額及報酬率也暴增,尤其是新科技出現之時,創投公司在創業時提供的資金是發展新科技的推手。

網際網路帶來的革命,造成美國創投業這幾年經歷前所未有的榮景。

自過去十年來(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八年),美國創投基金的數目從一千個暴增到兩千個,金額也從五十億美元增加到兩百五十億美元,其中六○%均集中在資訊業,二○%在醫療生技產業,到一九九九年,集中在網際網路的趨勢更明顯,創投基金對網際網路公司的投資將近一百三十億美元,在一九九九年網際網路公司大好的情況下,各創投基金莫不荷包滿滿,投資報酬率超過百分之百的公司比比皆是,似乎又回到七○年代初期的榮景。

冒算計過的風險

但隨著網際網路公司的股價崩盤,加上太多資金追尋太少的投資計畫,連上市的創投公司也免不了遭到股價腰斬的命運,今年三月以來,CMGI及Internet Capital Group兩家創投公司的股價已跌落七成。

雖然今年第二季創投資金仍然增加了五○%,但創投業者普遍認為過去靠夢想就投資的想法過於瘋狂,雖然冒「風險」是創投業的天職,但仍然要冒「算計過的風險」(Calculated Risk)才是正確。

預計未來創投資金的流入會減少,美國創投業普遍開始要縮減投資計畫,要投資公司儘快上市,再回過頭向股市要求更多的資金。然而,最困難的決定是要繼續投資表現平平的公司,還是壯士斷腕,不再投資。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在投資方向上,也從電子商務公司轉到未來看好的光纖及網際網路基本建設骨幹公司。藉其對高科技產業的瞭解,創投公司固然還可替投資者賺取比市場高的利潤,但從策略競爭力的角度,創投業應可轉型成投資銀行業,美國Herberst & Quist(H&Q)即是一例。

創造股東價值的前段投資

創投公司的競爭能力是先知先覺,探知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看準經營團隊、評估經營計畫及將經營不善的公司轉型。

通常創投公司是在創造股東價值的前段投資,但H&Q卻將核心競爭能力加以延伸,除了投資公司創業,還加上輔導公司上市,進行承銷及經紀業務,提供財務規劃及諮詢,科技知識加上財務專業。

H&Q從矽谷盛名的創投公司轉型成投資銀行,在一九九六年股票上市,上市價十六美元,上市後經歷兩年零成長,在一九九九年又呈現爆發性成長。二○○○年三月,H&Q被大通銀行(Chase)以每股五十五美元購併,總價十三億美元,從小小的創投公司轉型成投資銀行。H&Q提供延展核心競爭能力及實現策略雄心的絕佳例證 ,也提供創投公司未來發展的方向。

美國是高科技及商機的源流

國內創投業和國外大為不同。國外創投業的資金九○%由退休基金及捐贈基金提供,這些基金規模龐大,小部分投資於高風險的創投資金,是可以忍受的風險;而國內的創投均由公司或個人投資,公司或個人大部分均著眼於短期回收,因此國內創投業大都投資於已經成長穩定,短期內可上市的公司,只有少數的創投公司敢於投資剛成立的公司,離創投的本意還有一段距離。其次,美國是高科技及商機的源流,要知道未來的發展,還是要去美國找來源,而且美國市場大 、上市容易,是創投業的溫床,但國內缺乏這些條件,來源普遍不足,國內的創投業也只好頻頻出國造訪國外。

在先天環境不佳的情況下,國內創投業的發展策略需要改弦易張,一方面可向下游整合、產業研究、承銷等投資銀行業務,另一方面,可和高科技公司合作,利用現有高科技公司的知識開發更多的來源。高科技公司的創投業務已成為美國高科技公司(例如英特爾及微軟)高速成長的契機。(詳見《遠見》一六六期,「企業成長策略:追求企業內部成長,為主要成長策略」一文)(本文作者為台大國際企業研究所教授兼台大進修推廣部主任)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