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災區的老師、家長指責電視台的靈異節目,利用現在是鬼月大發利市,嚇得小孩不敢獨居。這則新聞看在眼裡非常地痛心,這一現象充分顯示台灣的科學到現在仍然沒有生根,太空人都登陸月球三十年了,國人還在相信陰魂不散,穿紅衣自殺可以變成厲鬼來報仇,這種迷信、非科學的解釋充斥著社會,令人憂心。國人對於死亡的這種不正確觀念讓我感到生命教育的推動刻不容緩,我們應該在中小學就普遍教育學生尊重生命,正視死亡,學習把命運掌控在自己手中。
西諺說,「只要是人,有兩件事躲不掉:納稅與死亡」。的確,有生必有死,就像春夏秋冬一樣,時候到了自然發生,無法避免,如果能讓學生及早瞭解到這一點,不爭一時而爭春秋,或許能消除社會上一些暴戾之氣,努力把握時間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些可記憶的東西。我的父親在第二次心臟病開刀之後,更加努力的編纂《明史》中的文稿,常常弄到半夜才去就寢,我母親看在眼裡非常地生氣(認為命都不顧,去編那些死人的文稿做什麼),父親私下說,就是因為心臟病隨時可能走,所以才要趕快把手邊的事做完,怕時不我予。我非常瞭解父親為什麼搶時間校稿,因為稍有思維時,人都不願來世間白走一遭,「人死留名,虎死留皮」,總要對後代有點貢獻才好。如何使學生把握現在,使自己的生命有意義應該是我們教育的一個重點才對。
現在醫學上已有很多的證據顯示求生慾望是手術後復原最重要的因素。一個不想活的病人,再高明的醫術也是枉然。那麼,如何使一個人產生求生的慾望?心理學多年來的研究告訴我們,這個人必須認為他的生命有意義才行。神經心理學的新證據顯示,快樂的情緒必須在沒有負面情緒及行為有意義時才會發生,我們以前知道工作使生活有意義。
現在我們知道這是因為非情緒性的工作可以抑制大腦中杏仁核的活化,使不產生負面的情緒,快樂的感覺才得以出現;古人也老早就告訴我們,沒有意義的快樂是不會持久的,愛情若不能昇華到精神的層次則不能天長地久,名譽如果沒有實質的內涵則經不起考驗,收穫如果沒有辛勞汗水則不會甘美。精神上空虛的人是不會快樂的,不論他物質上有多豐富!如今精神科門診中焦慮症、憂鬱症比例之高,讓我覺得應該要通盤的檢討一下我們生活的意義了。
五四運動以來,學界重視「賽」先生,也重視「德」先生,但對「賴」(Life)先生卻很少著墨。如今,怪力亂神充斥我們的媒體,世俗對它們的防衛能力薄弱得令人驚心,也顯示出我們整個社會對生命的無知已經到了危機的臨界點了。希望關心國事的有識之士,能一起來重視生命教育的推展!(本文作者為國立陽明大學教授,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