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基因聖戰,人類接招

林季蓉
user

林季蓉

2000-08-01

瀏覽數 17,900+

基因聖戰,人類接招
 

本文出自 2000 / 8月號雜誌 第170期遠見雜誌

除非你在過去的一、兩個月,一直躲在深山裡閉關自守,否則不可能沒聽說過人類基因體圖譜完成的天大消息。美國總統柯林頓與英國首相布萊爾率同日本、德國、法國和中國大陸的科學家於今年六月二十六日宣布,由官方贊助的「人類基因體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以及民間出資的Celera Genomics公司已經同步完成人類基因定序的草圖。表面上,雙方長久以來的明爭暗鬥總算圓滿落幕;事實上,這項重大的科技里程碑所標示的並不是競賽的終點,而是起跑點。真正的重頭戲才剛要上演。

「人類基因體計畫」的幕後舵手科林斯博士(F. Collins)坦陳,雖然科學家已經破解了九七%的基因密碼,但是真正完成定序的只有五三%。一般認為,尚未破解的三%可能無法定序,不過關係不大。科林斯博士預估至少還要一至兩年的時間,才能完成所有基因的定序。事實上,科學家甚至無法確定人類基因的總數——從二萬八千個到十四萬個,說法不一而足;依目前發展看來,至少應該超過五萬個。

基因科技引爆醫療革命

就算科學家成功地破解每一個基因的密碼, 並不代表他們就一定能夠瞭解各個基因在我們體內所製造的蛋白質及其功能,以及每一蛋白質與其他蛋白質之間的交互關係。這些都是瞭解細胞的基因密碼如何構成和維持人類生理功能的關鍵資訊。科學家或許已經開啟生命之書,但是這本書的可讀性仍不得而知。

即使科學家都承認還有好長的路要走,基因體圖譜的完成絕對會在人類歷史寫下重要的一頁。有了這些基因密碼,科學家可以找出疾病形成的原因, 設計準確的測試,為病人量身打造以基因為基礎的藥物,以期提升醫療效果和降低副作用發生的可能性。如此一來,像是老年癡呆症、心臟病乃至於癌症等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式,都將經歷革命性的轉變。

科林斯博士在接受美國《新聞周刊》訪問時針對基因醫療的未來發展做了以下的預測。科林斯博士預估在二○一○年,基因測試將可以檢驗出包括直腸癌在內的二十五種常見疾病,大多數醫師也將開始為病患進行基因醫療。到了二○二○年,以基因為基礎的個人專屬藥物將可治療糖尿病、高血壓和心理疾病。到了二○三○年,延長壽命的臨床試驗即將展開,個人基因定序將成為例行公事,而且費用低於一千美元。到了二○四○年,完整的以基因為基礎的醫療保健將成為主流,個人化的預防性藥物將會全面普及,人類平均壽命則將延長至九十歲。到了二○五○年,許多潛在疾病很可能在分子階段就被偵測出來,並且治癒。留傳已久的那句格言「預防重於治療﹂將在基因的紀元裡徹底應驗。

這一切都令人感到無比的振奮與期待。「人類基因體計畫」的最初目的——以及現階段的主要目的——不外乎改善全體人類的身心健康。問題是,這些基因資訊在轉換為醫療知識的過程中,是否有可能偏離原來的軌道?

隨著基因密碼的逐一破解,各式各樣的可能性不斷挑逗人類的想像力和理解力。其實,只消觀察歐洲人以及愈來愈多的美國人對基因改良食品的反應,就不難察覺一般大眾對基因科技的懷疑與憂慮。雖然所有科學證據都顯示基因改良食品對人體無害,而且基因改良作物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並不見得多過傳統農作物,許多歐美地區的超級市場仍然在輿論的壓力下,紛紛將基因改良食品撤離展示架。

回顧歷史,似乎還不曾有過一項新科技的誕生或突破像基因科技這樣,引發如此廣泛的關注與辯論。

當善意的科學遇見惡意的人類

哈佛大學醫學院的戴邦可博士(T. Delbanco)語重心長地表示,任何新的發現都會令人陶醉不已,但是所造成的結果卻是十分複雜,甚至有可能導致災難。戴邦可博士擔心這起基因醫療革命將會奪走醫生投注在病人身上原本就十分有限的時間,而且還會大幅提高已經相當昂貴的醫療費用。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目前,各界人士——包括基因科學家和一般大眾——所關切的焦點主要還是集中在社會和道德的層面。人文與科技之間的平衡向來就是一道難解的課題。

「人類基因體計畫」位於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中心負責人藍德博士(E. Lander)在接受美國《時代》雜誌訪問時,提出了多項值得我們關心——或是擔心——的議題。首當其衝就是個人隱私權的問題。很多人擔心一旦基因資訊公諸於世,個人的保險、就業以及求學等等權益將受到衝擊。就醫療保險而言,所謂的風險並不只是單方面的。保險業者和投保民眾都不希望對手得知自己的勝算:投保人擔心保險業者在取得基因資訊後拒絕承保或是提高保費, 保險業者也擔心投保人在獲知發病可能性後刻意加倍投保。藍德博士表示,法律應該保障我們的隱私權,至於基因資料的公開與否,應該留待個人自行決定。(英國《經濟學人》指出,將來很可能只剩下意外事故險仍屬動機合理的保險商品。不過,說不定有一天科學家會發現某一基因容易導致意外的發生。)

另外一個值得關切的議題就是所謂的「基因決定論」。我們經常用簡單的一句「我有癌症的基因」或是「我有糖尿病的基因」, 過度簡化了基因科學的複雜度與嚴肅性。事實上,一個人的生長環境也扮演了同等重要的角色。因為環境的不同,特定的基因可能產生不同的效果。瞭解基因的角色可以幫助我們找出可能造成基因突變的環境因素。

「基因決定論」所造成的心理影響,更是不容忽視。例如,如果一個人發現他有「精神分裂症的基因」,其實真正的意思是,他的發病機率是五○%。可能造成精神分裂症的基因必須結合可能引發精神分裂症的經驗,才有可能導致症狀的爆發。換句話說,可能發展成為某一種疾病的基因充其量只是一種風險或是一個弱點,絕對不是無法逃避的宿命。試想,一位受到「基因決定論」誤導的正常人,眼看著親人一個個落入老年癡呆症的絕境,決定接受基因測試。無論結果如何,也只有「情何以堪」四個字可以形容他的感觸。如果結果是肯定的,他很可能會失去希望,自我放棄;如果是否定的,他很可能會為自己的幸運感到心虛和自責。

基因工程須具備人文啟發

當然引起最多爭議的莫過於人類胚胎基因改良的可能性。依據父母要求特殊訂做的「設計師寶寶」的確令人嚮往。誰不希望生養一個不會生病,不會變老,外表智慧均為一時之選的超完美寶寶?問題是,萬一結果不如預期,基因改良寶寶的人權何在?我們可以要求退貨嗎?除非相關技術已臻純熟,而且人類的道德與智慧亦足以杜絕傷害,否則政府應該明令禁止。比較世故和悲觀的人則擔心基因科技將淪為少數有錢人滿足虛榮和夢想的工具。如果真是如此,科技造福全體人類的使命於焉喪失殆盡。

藍德博士同時也提醒我們,地球上任何兩個人的DNA當中有高達九九‧九%是完全相同的。

或許在我們瞭解人類基因的本質後,我們能夠意識到原來人類的同質性遠超越差異性。種族之間的糾紛當然不會因此平息,至少我們可以更深刻地體驗生命和人性的意義。

在此,科學家已經突破了科學的框架,將關懷提升至社會與哲學的人文層次, 非常具有啟發性。

很多人喜歡將人類基因體圖譜完成與登陸月球相提並論。「人類基因體計畫」的確是美國繼六○年代登月阿波羅計畫之後,第一個由國家推動的重大科學研究計畫。其實,這個比較並不完全貼切。很多人都曾經為了當年阿姆斯壯所說的那句「我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感動不已。現在看來,不論是一大步還是一小步,似乎還停留在原地:直至目前為止人類尚未涉足另一個星球。然而仍處於學步階段的基因科技,顯然已經做好義無反顧向前邁進的準備。

「我是誰?」如果有人在此刻提出這個問題,心情可能大不同於七○年代耽溺於存在主義的文藝青年。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動物,正是因為我們擁有最複雜的情緒和最細緻的靈魂,於是我們對未來有所期待,也有所恐懼。沒有任何科技是百分之百安全的,但是我們有權提出合理的要求——所有的風險都應該公開透明化,並且降至最低。畢竟,基因工程帶領我們進入了一個尚未開發的科學和道德領域。心存戒慎,誠屬必然。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