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生像一本大書,有人匆匆翻過;有人細細閱讀,因為他知道:這本書不會再有機會重讀了。」 閱讀自己,是一種省思;閱讀別人,常常是一種啟發。
夏日熾炎,抬頭望著書架,《海之濱》這本帶著清涼靜謐的書名吸引了我。翻開一讀,它描寫海岸的魅力,闡釋羅列其中的生命,一篇篇栩栩如生的文字,就像一幕幕彩色繽紛的影像出現眼前。這樣一位具有新聞記者的敏銳眼睛,文學作家的豐美思想和科學家的知識腦子的作者到底是誰?
原來是瑞秋‧卡森(R . Carson)。卡森女士以《寂靜的春天》一書轟動世界,她是第一位對「DDT會影響人類環境」提出警訊的人,是環境生態保護的先驅,是自然文學創作的前輩,更是普及科學知識的第一位女性。她著名的海洋三部曲:一九四一年出版《海風下》,一九五一年寫《周遭之海》,一九五五年完成這本《海之濱》,均是經典之作。生前帶病完成的《寂靜的春天》,更是流傳後世,影響深遠。
讀完《瑞秋‧卡森傳》才瞭解一個人成長的背景和一生歷程對她的形塑與影響。
一九○七年,瑞秋‧卡森出生在美國賓州西部,是家中最小女兒。兩歲時,母親就開始讀書給她聽;拮据的家中仍有圖書室,晚上母親常常讓全家人圍著火爐聽她讀詩、讀古典文學。六歲進入小學時,就已經讀了不少書,尤其是動物故事;十歲時,她甚至自己寫故事、設計書的封面。她的第一篇文章也在這時刊登在兒童雜誌上,還得了十美元稿費。
瑞秋‧卡森的母親以在家教鋼琴來補貼家用,常常帶著小女兒到林地散步,認識野花和小動物,甚至天黑後一起溜到外面,尋找北斗七星和銀河。她自己更是一位連蜘蛛進了家門都不會殺牠,只用掃把掃出後門的溫柔婦女。真正使瑞秋‧卡森成為自然文學作家的,是她得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生物科學碩士後,加入巴爾的摩漁業局工作。當時她主持一個「海底羅曼史」廣播節目,用一般人都能懂的語言傳播科學知識。同樣的概念下,她以絕妙的文筆寫出第一本《海風下》。
她的文學才華,源自小時候的閱讀和寫作,甚至是苦練;她曾自喻寫作對她而言是「一而再地修改,直到滿意為止,」她也曾說,「作家這個職業,是世界上最寂寞的職業之一。」
對大自然和生命的熱愛,使她成為科學鬥士,成為真正瞭解科學對人類意義的人。《海之濱》她斷斷續續寫了好幾年。每年夏天,浸泡在海?,小心翼翼地走在岩石上,怕踩到生物,腰間繫著採樣瓶,一桶桶海洋生物帶回室內用顯微鏡研究。她的寫作目標是,「把海濱從景觀的領域拎出來,讓它變成活生生的東西。……生態學的觀念會主宰這本書。」
也許當年母親讀出《海戀》(Sea Fever)這首詩時,那段「我必須回到海上,回到寂寞的海洋和穹蒼」的詩句,早已在她小小的心靈中,烙下了戀海的痕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