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永遠是孩子們最好的朋友。童話故事、圖畫繪本、兒童劇作,孩子們從動物化身的角色中學習成長的故事;就連古典音樂、動物主題也是作曲家心目中的第一選擇。所有兒童入門古典曲目中,又以浦羅高菲夫的「彼得與狼」,以及聖桑的「動物狂歡節」最受到小朋友歡迎。
七月份,國家音樂廳有五場、大安森林公園音樂台有兩場親子音樂會,觀眾都有機會欣賞到這兩首名曲,並且「聽」見各種動物豐富的表情和有趣的故事。小朋友們更可透過這兩首曲子,一一認識各種樂器,開始走入古典音樂的世界。
充滿故事性的「彼得與狼」
「彼得與狼」是介紹樂器入門最成功的兒童古典音樂,也成為許多國小音樂課的教材。俄國作曲家浦羅高菲夫非常疼愛小孩,跟女兒的關係很親密;他在一九三六年為小朋友寫下這首有故事情節的曲子,並且充分發揮各種樂器的特色來表現故事情節。
「彼得與狼」組曲淺顯易懂,是因為加入了故事旁白,所以即使是幼稚園的小朋友都可以聽得懂。演出開始時,擔任解說的旁白會先介紹各種樂器和它們擔任的角色,幫助聽眾容易進入劇情。
所以我們會聽到故事主角小男孩彼得的代表樂器是弦樂,他的兩個好朋友小鳥和鴨子,則分別用長笛、雙簧管表現。而當我們聽到法國號的聲音,就表示壞野狼出來了。整首音樂還會出現的人物有巴松管(低音管)代表彼得的爺爺、豎琴扮演的波斯貓,和打擊樂呈現的獵人。
「彼得與狼」故事的開始,描述彼得在清晨和小鳥、鴨子玩耍的情形;其中有小鳥和鴨子的互相取笑、貓咪的惡作劇、爺爺的斥責聲音。而第一段音樂,所有人物和樂器會一一登場,旋律優美、清晰,所以這段音樂最容易幫助小朋友認識管弦樂團各種樂器的聲響。
第二段,由於大野狼出來要吃鴨子,彼得便設計小鳥圍著野狼繞圈子飛,讓野狼昏頭,所以整首音樂呈現出緊張的氣氛,各種樂器交錯表現,不如第一段容易辨識。到最後,大野狼昏了,獵人用繩子套住野狼把它制伏,一行人和動物風光的遊行;這時候,勝利的音樂響起,最終又回到彼得弦樂的主題。
「彼得與狼」由於有故事解說,所以旁白的角色特別重要。小提琴家帕爾曼、鋼琴兼作曲家普烈文,都曾灌錄CD錄音。著名的○○七演員史恩康納萊更是發揮他演戲的專長,把故事和每個人物表現得維妙維肖。
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將在七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兩天晚上演出「彼得與狼」。由於這首曲子的故事性豐富,市交還邀請了美國著名的「神奇默劇團」,跟著音樂演出整個故事情節。
「彼得與狼」以故事取勝,而聖桑的「動物狂歡節」,則純粹用音樂表現各種動物。
熱鬧繽紛的「動物狂歡節」
「動物狂歡節」?最為人熟知的動物有大提琴代表的天鵝、長笛代表的鳥園、鋼琴代表的水族館、低音大提琴是大象、豎笛是布穀鳥、木琴是化石…。整首音樂注重畫面意境的描寫,因為沒有故事限制,音樂家反而擁有很大的演出空間。當初法國作曲家聖桑並不是專為兒童創作這首曲子,但是因為其中的音樂都是描寫動物,跟孩子們的語言接近,所以成為兒童音樂會的主要曲目。事實上,這首曲子共有十三段,但是聖桑過世前只出版了最後一段的「天鵝」;主要是因為他覺得這首曲子故意用動物來描寫周遭朋友們的胡鬧,是開朋友們玩笑的作品。
由鋼琴家葉綠娜、魏樂富領軍的「鋼琴劇場」,將於七月二日在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會中演出這首曲子。最特別的是,這場音樂會將結合繪畫比賽,讓參加小朋友們不只聽音樂,還能盡情發揮想像力。音樂裡的各種動物,也將跟著小朋友的畫筆和色彩,躍然紙上。
雖然「彼得與狼」和「動物狂歡節」兩首曲子,是帶小朋友進入古典音樂世界的敲門磚,然而,孩子們也和大人一樣,只要長期接觸、經常置身於古典音樂的環境中,自然而然就會習慣欣賞,倒不限於一定要給孩子聽某些特別曲目。當然,如果爸媽帶著小朋友們一邊聽這兩首曲子、一邊做動作模仿各種動物,將是非常有趣的親子互動遊戲。
炎夏中,或許爸媽可以帶著孩子參加七月一連串充滿動物狂想的音樂會。不只為了幫孩子安排假期,更是為了讓忙碌的都會父母,也找回失去已久的童趣和純真。(以上內容由台北愛樂電台「音樂塗鴉國」節目主持人曾智寧口述、郭大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