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學的英文教科書裡,常出現兩位大文豪的有名對話。
費滋傑羅說,「你知道嗎?有財富的人跟我們是不一樣的!」
海明威回答,「對呀!他們擁有的錢比我們多。」
換一個場景,台北的兩位愛書人也有這樣的對話。
一位說,「你知道嗎?有財富的人跟我們是不一樣的。」
另一位答,「對呀!他們擁有的書比我們少。」
很多知識分子都是愛書人、藏書人,甚至是寫書人、編書人、評書人。既是書的主人,也是書的僕人。
我是世界上很幸運的人——一生與書有緣、與知識有緣、與傳播觀念有緣。
從學生到老師,從讀書到寫書;稍後又與友人共辦雜誌、共辦出版社,到今天共創「人文空間」。
這個取名「人文空間」的誕生,要回溯到一九七二年在哥本哈根教書的那段日子。那時,從地大物博的美國,來到小而美的丹麥,立刻對北歐人民在生活品質及生活情趣上細緻的追求,產生了一種羨慕。常令我難以忘懷的是:穿過大街或走進小巷,終有埋伏的、不期而遇的小咖啡店、小甜食店、小書店、小畫廊、小花店及小酒店。儘管外表不一定出色,但常帶給你驚喜。
二十八年前蘊藏於內心的一個嚮往——在東方我居住的城市,也會有一個小小的店:有書、有咖啡、有知識分子進出、有人文氣息瀰漫、有進步觀念激盪。這個小書店終於在台北的松江路九十三巷出現了。
近年來台北已有不少具有創意的藝文空間。它們變成了台北人值得驕傲的地標。因此,我寫過,「一個都市可以沒有迷人的夜總會,但不能沒有精緻的書店。」「擁有小書店多的城市,遠比擁有大銀行多的城市更富有。」
日本的岩波書店不是這樣自勉過,「一家好書店的影響不會低於一所大學」?今天美國亞馬遜公司無遠弗屆的正面功能,是否可以抵銷好萊塢一些暴力色情影片的負面影響?
最為難得的是:由於室內設計大師姚仁祿先生的親自設計與參與,使這個「人文空間」,展現了無法抗拒的人文氣質。
透過巧思的設計,我們立刻感受到:
‧書櫃比酒櫃更醉人。
‧一牆書比一壁精品更引人入勝。
‧生活的情趣是一本書、一杯咖啡、一些屬於自己的時間。
‧生活的豐富來自閱讀、學習、參與、分享。
這個位於松江詩園與伊通公園之間的「人文空間」,提供了一小座書城與一小方淨土。這裡可以自由閱讀與相互交集,這裡可以沈思靜慮與自我成長。
從九十三巷開始,期許更多有形和無形的人文空間,在更多城市,尤其是在人們心靈裡,出現!(「九十三巷人文空間」位於台北市松江路九十三巷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