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商管學院組織再造

黃俊英
user

黃俊英

2000-06-01

瀏覽數 17,300+

商管學院組織再造
 

本文出自 2000 / 6月號雜誌 第168期遠見雜誌

過去二、三十年間,台灣高等學府的商學和管理教育蓬勃發展,各大學(包括師範體系的大學)都紛紛設立管理學院或商學院。商管學院確實也培育了成千上萬的管理人才,對企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但是,過去的成功並不能確保未來的成功。在當今網際網路和知識經濟引領風騷的第三波時代,企業的經營模式形將面臨顛覆性的變革,人們的工作形態也將有重大的變化,已為大學商管學院的教學和研究帶來了極為嚴酷的挑戰。

目前商管學院的組織設計和運作方式都是針對第二波經濟時代的需要而發展出來的,故能在工業經濟主導的時代大放異彩。但面對第三波數位資訊和網路社會時代的來臨,商管學院必須加速組織變革和再造,提升市場競爭力,才能因應商管教育面對的空前挑戰,再創佳績。

目前商管學院的組織和運作模式在組織設計、績效評估和資源運用等方面都存在若干問題,恐難符合第三波時代的需要,亟待做根本的調整和變革。

整合現行專業系所

在組織設計方面,目前的商管學院至少面臨兩個問題:即功能性專業分科過細和系所整合的彈性不足。

商管學院的系所大多依專業來劃分。在第二波時代,專業化是很重要的管理基礎,依專業分科乃理所當然之事,且隨著專業化程度的不斷發展,系所的劃分也愈來愈細,如原先只有商學或企管系所,後來逐漸衍生出財管、資管、人管、行銷、會計、統計等「功能型」的系所,導致培育的專業人才在功能專業的領域上固較專精,但難免會發生「見樹不見林」的偏差。在第三波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工作者是成敗的關鍵,企業和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除了具備特定功能專長之外,對於知識管理領域的內涵和發展要有相當的涉獵,對於滿足顧客需要的流程尤其要有充分的認識。由於未來的知識工作者不僅要「見樹」,也需要「見林」,更需要能提供顧客滿意的產品和服務,目前商管學院所存在專業分科過細的情形亟待改善。

第三波時代的經營管理將以流程和網路為基礎,一切作業均應以顧客的需要為依歸,俾能提供顧客更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目前商管學院功能型的系所組織應在教學目標及課程規劃上重新思考,並加強現有系所的調整和整合,以因應未來以流程和網路為基礎的管理要求。在校園民主化當道的今天,要調整或整合現有的系所,阻力自然很大。在外在經營環境已與第二波時代迥然不同的第三波時代,商學和管理人才所需具備的能力已與往昔有很大的不同,系所調整或整合的彈性不足將對商管學院的未來發展有很不利的影響。

針對上述功能性專業分科過細及系所整合彈性不足所造成的問題,已有一些商管學院改採「產品型」的組織設計,除了商學、企業管理或工商管理系所之外,還設置醫療管理、金融管理、公共事務管理、科技管理、傳播管理等系所。這類「產品型」的系所較能符合特定顧客群體的需要,但常因受限於現有師資的專長,以顧客需要流程為基礎的課程設計仍相當不足,有待繼續改進。

另有一些商管學院利用「學程」安排的方式來增加應變彈性。譬如,有些大學(如政大、中山、元智等)的商管學院為配合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已開設電子商務學程,結合相關系所的師資專長和設施,有系統地規劃和提供跨系所的電子商務相關課程。學程安排是一種任務編組,是組織面對外在環境重大變革時一種快速因應的做法,但終究只是一種局部性的改進,而非全面性的改造。根本的做法是應強化商管學院本身的規劃、協調和整合能力,將商管學院的組織從內部做整體性、全面性的改造,打破系所組織的本位主義,改進目前系所整合的僵硬現象,從跨系所的角度來規劃和整合全院的教師延聘、課程安排與研究方向。

學生是教師最重要的顧客

商管教育常常提到顧客導向的重要性,商管學院的教師常常告訴學生要時刻以顧客的需要為念,讓顧客滿意。但是,有許多商管學院的教師並未體認到學生才是他們最重要的顧客。由於受到教育部評鑑和國科會獎助辦法的影響,學術界習慣以學術研究績效做為評估學校和教師優劣的準則,並以發表之學術期刊論文做為衡量學術研究績效最重要的指標,因此許多優秀的教師傾向於把教育部和國科會當做最重要的顧客,把在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研究論文視為第一要務,至於授課內容和研究主題是否符合企業與社會的需要、是否有助於學生畢業後在職場上的工作績效,往往就成了次要的考慮。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Jeremy Hope和Tony Hope在他們的《笑傲第三波:駕馭知識經濟的管理法則》一書中,曾指出目前的商管教育和教科書對許多第三波時代的重要管理議題都付之闕如。譬如,他們提到管理會計的教學和教科書並未深入探討在第三波時代最重要之智慧資產的認列價問題,未探討會計部門如何適應以流程和網路為基礎的管理架構問題,未探討品管、服務和會計制度之間的衝突問題,也未注意到如何識別並消弭不具加值效益的工作。其實,不只管理會計課程是如此,其他管理課程也多少有同樣情形,因為目前的商管教育課程基本上是為第二波經理人的需要而設計的。

已有愈來愈多的國內外企業(如奇異電器、摩托羅拉、迪士尼、宏?等)擁有自己的企業大學,有些企業內教育機構的廣度或深度甚至超越許多的大學商管學院。長期下來,《笑傲第三波》書中所說「相較於尖端企業所發給的證書,老牌商管學院的畢業證書將相形失色」的預言,很可能就是未來的狀況。

面對企業內部自辦商管教育訓練快速轉型的步伐,商管學院一定要深切反省。目前商管學院(特別是著名學府的商管學院)對教師的績效評估和激勵制度著重在鼓勵教師從事專精的學術研究,不論是教師升等、教育部學術獎、國科會研究績優獎、對學校和系所的評鑑等,大多以學術論文發表為評價指標,自然會引導年輕優秀的教師努力去撰寫和發表學術研究論文,相對地就會忽略了顧客(包括企業、社會和學生)的真正需要。培養學術大師和鑽研商管學術理論是商管學院的一項重要使命,商管學院當然不能忽略高深學術理論的研究和學術論文的發表,但也絕不能因之而忽略了顧客的需要及對商管實務的教學、研究和服務。政府主管機關、學校和商管學院本身都應重新思考目前的激勵制度,除了要繼續加強激勵優秀的學術研究團隊追求卓越的學術成果之外,也要設計一個能兼顧學術研究與顧客實務需要的績效評估方案,讓長年關心顧客需要並投注心力於商管實務教學、研究與服務的教師,也能和鑽研學術理論研究的教師一樣,在公平的立足點上獲得應有的肯定和表揚。

各學院應發展核心專長

台灣大多數的商管學院都面臨人力與物力資源不足的困境。由於商管學院的學生(含正科生和在職生)人數不斷增多,師資未能相應增加,可用的空間和設備也普遍不足,許多商管學院的生師比已有偏高的現象,再加上系所劃分過細,系所間的協調整合不易,彼此常重複開設相同或相似的基本課程,更加深了師資和設備不足的嚴重性,未能產生規模經濟的效果,難免會影響教學和研究的成效。在第三波知識經濟和網際網路的時代,量身訂作或一對一的教學服務將成為商管教育的主流之一,如果以商管學院目前的運作方式,師資和設備等資源不足的情形將會日益嚴重。

為因應未來資源不足日益嚴重的困境,各大學的商管學院應選擇及發展本身的核心專長,並運用外包和策略聯盟來加強與外界的策略合作。在網際網路的世界,誠如宏?集團董事長施振榮所說,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夠「十項全能」,「與敵人共舞」是常態,「超分工整合」將是企業必走之路。在第三波經濟時代,什麼都自己來的企業將很難有發展,只有具備核心能力並能善用外界資源的企業才會有生存和成長的空間。企業是如此,大學亦不例外。商管學院必須審慎評估本身的資源條件和國內外的競爭情勢,選擇具有競爭力的核心專長,全力培養此一核心能力,確立本身的特色和定位,並透過與外界的策略合作及分工整合,來強化本身的市場競爭地位。

商管學院應多利用外包方式,將本身未能有效提供的教學、研究和行政事務,委託給外部的專業組織或個人去執行,用以節省成本、減輕風險,並可集中更多師資與其他資源全力充實和增強本身的核心能力。

和院外的組織或個人進行策略聯盟以達成策略發展目標也是未來商管學院應積極努力的一個方向。策略聯盟可讓各結盟者彼此截長補短,是進入新市場、新領域和發展新課程、新學程的一種有效策略。在第三波時代,速度是最重要的競爭利基,顧客不會有耐性來慢慢等待我們去培養為提供某項新教學服務或進入某一新領域、新市場所需具備的能力。國內外的競爭者隨時環伺左右,本身稍有延誤,顧客就投向競爭者的懷抱了。因此,必須透過與國內外商管學院或企業內教育機構的策略聯盟、分工整合,快速結合本身專長與外界資源,才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

切忌行銷近視病

一九六○年李維特(T. Levitt)教授曾向那些自認為本身產業將屹立不搖的企業提出「行銷近視病」(marketing myopia)的警告,提醒企業應隨著外在環境的變遷而不斷修正本身的策略,才能成為長青型的企業。在網路與資訊科技突飛猛進、競爭情勢瞬息萬變的今天,商管教育正面臨空前未有的挑戰,商管學院的領導者和全體教師應正視此一挑戰對商管學院未來的影響,大家集思廣益、同心協力,快速調整因應,商管學院才不會像曾經是天之驕子的鐵路業和電影業那樣走向衰退沒落的命運。唯有在心態及行動上去除「行銷近視病」,商管學院才能在第三波知識經濟的時代依然明亮豔麗,大放光彩。︵本文作者為中山大學企管系教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