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飛飆的科技股大跌後,網路泡沫陸續爆破,專家們一再發出的警語總算沒有白說:「從長期來看 ,只有兩件事能決定股價:一是公司到底賺不賺錢;一是股價的高低要看本益比。」
這條「舊經濟」中的鐵律,近年來似乎不斷在「新經濟」中被顛覆,因為不少股價奇高的公司竟然是不賺錢的。
有些人替這些公司打圓場:「他們許的是未來。」也有人揶揄:「公司有二種,一種是賺消費者的錢,一種是賺股東的錢。」
這種網路夢魘幾乎存在於每個行業,有的破滅得早,有些覺醒得遲,畢竟虛擬與實體間總要找出一條可行的路來。
雜誌事業就是一個有趣的例子。
當網際網路風起雲湧時,資訊傳播掀起革命性轉變,媒體首當其衝。以文字、印刷為主的報紙和雜誌,終日悽悽惶惶,擔心不知何時山河變色,人們不再看報紙、讀雜誌了。
於是網路報紙、網路雜誌紛紛出現,大挖傳統報紙與雜誌的人才。記者、編輯們唯恐搭不上網路列車,寧可犧牲資歷,轉換跑道,為未來謀。
今年三月,美國時代華納公司又宣布《LIFE》雜誌停刊了。這本在一九五五年曾叱吒一時、銷路達五百六十萬份的大眾化刊物,真是路途坎坷,一九七二年遇上電視興起、郵資上漲風暴,即被迫停刊過;後來復刊,這次終又不敵網際網路的衝擊,再次被丟入歷史。
但是,也並非所有雜誌都走上《LIFE》相同的命運。拜景氣特佳之賜,今年美國雜誌第一季的業績竟然出奇優異,廣告多得讓雜誌「變型」。
四月十二日,《國際先鋒論壇報》上刊出一則消息:「廣告太多,體積過重困擾美國雜誌」。
讀來有點像奇聞。今年二月號出版的美國《Bride’s》雜誌,打破金氏紀錄,厚達一千兩百七十一頁;另一本《Modern Bride》雜誌,讀者竟要翻到第八百七十一頁,才能看到正文,因為前面全是廣告。
這樣一本比明里阿波里斯城電話簿還厚的雜誌,體重和一個初生嬰兒相當,讀者受得了嗎?美國雜誌顧問做過調查,讀者不但不嫌它重,也不嫌廣告太多,因為「這樣才物超所值,而且廣告比內文更好看。」其他的女性雜誌,如《In Style》《Vogue》《Vanity Fair》也都超過五百頁。
全美國雜誌業廣告去年較前年增加近二十億美元,報紙的廣告去年也在上升。有人分析,不少網路公司成立,它們還是得在傳統媒體上大登廣告。你說傳統媒體是賺錢行業?還是網路媒體賺錢?
當網路泡沫煙消雲散,企業的實力是否能真正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