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大陸報紙看台灣記者大陸行

朱 立
user

朱 立

1987-11-01

瀏覽數 17,700+

大陸報紙看台灣記者大陸行
 

本文出自 1987 / 11月號雜誌 第017期遠見雜誌

自立晚報記者李永得與徐璐在九月中到大陸採訪,造成了少見的轟動。李、徐兩人是三十八年來首次由台灣到大陸採訪的記者,新聞價值之高也就不言而喻了。於是,「訪大陸者,人亦訪之」,李、徐的一舉一動,似乎都逃不過記者的跟蹤盯梢。有李、徐之處便有記者,至少也有些「不是記者的記者」在他們周圍。

加上引號的新聞

記者與「不是記者的記者」都在工作,不過,他們的工作成果卻有不同的出處。記者的產品--新聞--是公開的,而且由於事件本身具有吸引力,「產量」也就相應地增加,李、徐的行蹤與言論固然加以報導,就是兩人身邊的瑣事亦不放過。「不是記者的記者」的產品也叫做「新聞」,不過,這類新聞是要加上引號的,因為「不公開的」遠比「公開的」要多得多,而「公開的」新聞,其內涵也要少得多。

對內報刊惜字如金

中共力倡「三通」,台灣有記者到大陸去採訪,自然和「三通」的目標不謀而和,除事件本身的新聞意義之外,政治意義就更不尋常了。按常情推理,中共的媒介理應大肆報導,並為「三通」鼓吹才是。

「團結報」是大陸上「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主辦的,這份八開四版的週報是份針對國民黨的統戰報,理應大作文章,但我們卻找不到。九月十二日的一期裡,李、徐赴大陸採訪的事,隻字未提。九月十九日,「團結報」在報紙的右中部份刊了一則大約一百字的「中新社」消息,報導李、徐自東京抵達北平。此外,便是一則「本報訊」,報導「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李贛騮接受「合眾社」駐北平記者採訪時說:「我們歡迎台灣自立晚報記者前往訪問。」又說:「我們堅決支持台灣和大陸之間進行文化和人員交流。」

這一期的「團結報」還登了一篇大約一千字的「中新社」特稿,說李、徐到北平採訪時對北平市的見聞與觀感,提到他們會見了「老朋友」陳鼓應、李大維等人並和市民交談,而且原國大代表張春男「恰好」到長城飯店看望李、徐,解決了兩人不認識路的麻煩。徐璐在夜市買了件夾克也報導了,此外,文章也提到兩人因被其他記者採訪而困惱。九月二十六日的「團結報」便沒有李、徐兩人的消息了。 「團結報」是對內的,「人民日報」海外版是對外的。中共的宣傳向來內外有別,對李、徐採訪的報導也不例外。十四日,頭版左下角刊登了一篇約一百二十字的「中新社」東京十三日電,報導台灣記者日內將訪問大陸。十八日,左下角刊登了和十九日「團結報」上一樣的「中新社」特稿。二十日,這篇三百字的新聞提到李、徐在北平時訪問了王錫爵和方勵之,並和十多位台胞敘話。離開北平後,李、徐到了杭州,住在西湖望湖賓館,徐璐還見到了姨媽和表弟。至於李、徐在北平或在杭州採訪的內容則未提及。

二十二日,沒有李、徐的消息,但卻有篇「台盟」呼籲台灣放寬限制大陸台胞返鄉省親的報導。接看,一直到二十八日才又有新聞,用了二百四十字報導李、徐結束大陸之行途經香港返台北。二十九日,五百字新聞報導李、徐返台面臨坐牢威脅及自立晚報社長表示失望,並要據理力爭。

香港報紙熱烈報導

就李、徐赴大陸採訪對「三通」的意義言,「團結報」和「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報導量實在是不相稱的。不過、香港親大陸報紙的表現卻大不相同,且以「大公報」為例。九月十二日「大公報」的頭版是廣告,但在二版便用了四欄的大標題,報導李、徐在東京辦簽證赴大陸採訪,除了這篇五百字的消息外,同版還有一篇「美聯社」消息,大的有四百字,報導了台灣新聞局指責自立晚報違例採訪的反應。

十四日,依然是四欄題,用一千字報導李、徐辦妥簽證,自東京到達北平。此外,還有個二欄的小方塊,是「新華社」和「中新社」的簡短消息,報導兩人抵大陸採訪。十五日,頭版六欄大標題,除了廣告和另二篇新聞外,全版都是記者鞏雙印和陳永平對李、徐兩人抵達北平的報導。不過,李永得與一位洋記者關於大陸有無自由的對話則隻字未提。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十六日,第二版約有一半的篇幅是李、徐的消息,另左、右角分別為施君玉的「縱橫談」和鞏雙印的「通訊」,重點也是李、徐的採訪及其意義。十七日,二版報導了李、徐遊北平之觀感……。

聽出弦外之音

「大公報」的報導當然不止這些,幾乎每一天都是重點新聞,和「團結報」與「人民日報」海外版的惜墨如金相比,兩者真是有天壤之別。「情人眼中出西施,記者眼中出新聞」已經是老調子了,不過,從這個老調子裡卻可以聽出些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在於量,也在於質。少報導和不報導都有弦外之音,這個容易理解。「團結報」和「人民日報」海外版所採用的便是這個辦法,李、徐採訪大陸正符合「三通」目標,意義重大;李、徐採訪陳鼓應、王錫爵、李大維、張春男等自台赴大陸人員,這也和政策相合。當然,這些都可以寫;不過,李、徐採訪的內容卻未必能配合當前的政策,而且這次採訪的意義並不止於「促進三通」這麼簡單,問題太複雜了,也還是不登為「妙」策。「團結報」主要是對內的,而且是週刊,其刊出之新聞量少於對外的「人民日報」海外版也就不足為奇了。

和「人民日報」海外版相比,「大公報」就更加「對外」了,反正大陸的讀者看不到,而且香港又是個資訊開放、什麼都封鎖不住的地方好與其走「人民日報」的路線,倒不如多登多報。不可否認,「大公報」的報導全是事實,但這些事實卻不等於真相的全部。李永得與洋記者談採訪自由的一段不見了,李、徐談受人跟蹤監視的一段也不見了。此外,兩人對大陸的批評、談大陸與台灣的對比及兩人憂慮無自由等等,也都被其他細節、點滴給淹沒了。反倒是台灣新聞局的不悅與處分,國民黨中央的分歧意見等,都得到了充份的報導。

和大陸的居民相比,香港人的物質生活好、精神生活也好。物質生活好,這個很容易看到;精神生活好,這也不難感覺到。大陸上的新聞媒介固然種類繁多,但眾報一調、輿論一律,對於事件真相的瞭解實在不易。

但在香港的居民則不同,他們可以看到「明報」、「星島日報」等報紙上的長篇大論;也可以看到「大公報」上的長篇大論;他們當然也可以看到「香港時報」上專挑李、徐對大陸的負面報導以及新聞局的不悅。此外,他們也可以看到「信報」裡的分析與怪論。

五花八門的議論和無所不包的報導之中,當然也是「各取所需」,當然也是「記者眼中出新聞」;然而這些報紙上的各家之言拼在一起,便是一幅完整的圖畫了,李、徐在大陸做了些什麼、看法如何等等,港人未必完全知曉,但雖不中亦不遠矣!

珍惜自由民主的環境

兼聽則明,偏聽則黯。香港便是個有「兼聽」大環境的社會,這是香港的政府雖不民主,但也不敢獨裁以百姓為舞狗的一項主要原因。相反的,在一個「偏聽」的環境裡,便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獨裁者更可以為所欲為,而掩人耳目。

比較大陸與香港兩地對李、徐採訪的報導,更讓我們珍惜香港可愛的「兼聽」大環境,也讓我們警惕,希望這個「兼聽」的大環境除了容得下李、徐的採訪活動外,也能夠容得下與香港有切身關係的事件,這不僅是新聞自由的問題,也是香港活力的泉源。香港人該多多珍惜這個環境,要看那報導出來的,也要看那沒有報導的,因為一切盡在「不言」中,沒有報導出來的有時比報導出來的,所傳達的消息更多、更豐富。

(朱立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主任)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