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全球化創增商業經濟

姜貞吟、姚玉妙
user

姜貞吟、姚玉妙

2000-05-01

瀏覽數 16,000+

全球化創增商業經濟
 

本文出自 2000 / 5月號雜誌 第167期遠見雜誌

前一陣子因為接受陳水扁邀約成為新政府國政顧問的宏?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在大選完如期回到交大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EMBA)講授「全球化的多元面向」課程。

一開口就主動向學生說明大選前不願談的政治問題,身兼重責大任的他,一開口就說:「才剛剛開完國政會議,很累,但是我還是比較喜歡來跟各位同學談一談全球化的重要性。」

開場白還不到三十秒,施振榮就把握時間直接切入主題。他指出要談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概念,就要先談國際化,國際化的意思又可以分成兩種:(一)到國外直接去發展(二)做什麼事情都要國際化。

針對全球化發展,施振榮認為有六點特質:(一)一定要先在本地健全發展之後才能全球化(二)研發核心的競爭力,才能到全球市場分享(三)以母市場(home market)反應做為全球擴張的引鑑(四)全球觀的超分工整合(dis-integration)策略(五)面對不同區域跟文化要有不同做法(六)引入美式區域管理自主方式。

釋放區域中心決策權

以美國為例,施振榮指出目前在美國的跨國企業在發展全球化時,都以美國為整個世界的中心,但還是有當地區域中心,而美式全球化的模式就是透過釋放出該區域中心的決策權,讓每個區域握有適度的決策自主權。「這是美國經過多年發展出的模式,也是他們全球化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施振榮說。美國市場一向是世界最大,不論經濟規模、服務、人才、財務或產品開發,都可以在這個市場直接進行測試,這是美國企業的優勢。

美國全球化模式成功還有其他原因。除了有科技專業的累積、企業形象已經建立、市場具有一定經濟規模,以及吸引一流人才等等,當地企業更把發展全球化當做創增商業經濟的機會。「反觀台灣,如果台灣企業不朝向國際市場,幾乎就沒得玩了,這是因為我們主要是做ODM(設計代工)跟OEM(原廠委託製造加工)的關係,」施振榮說明。

歐洲企業的全球化方式,施振榮指出歐洲各國把「泛歐洲 (pan-Europe)」當做母市場(home market)是關鍵。尤其他們視整個歐洲為單一國家市場在經營,其中歐洲共同體幫助相當大,光是貨幣整合已經把歐洲變成單一市場,「這也是兩岸關係如果好的話,大中國就可以變成台灣企業在進行全球化的母市場(home market)。」施振榮下結論。

又以日本企業全球化為例,一切指令都必須回到東京總部請示,所以各海外分公司的決策權受限不少。施振榮認為日本企業在進行全球化時,具有國際競爭力,擁有多元策略,通常日本企業會以消耗體力的方式來打這場仗。

但是施振榮提出不同見解。他指出日本企業以消耗體力的方式應戰,只適合傳統產業,並不適合電腦科技產業。一般產業全球化像業餘拳擊賽,日本企業會在第三回合等對手消耗光體力後,吃掉對方;但是科技產業競爭就像職業賽,尤其個人電腦市場中,每年就有兩到四個回合,每一代新產品就是一個回合,對手只要研發新產品就可以制衡,因此,如果只想消耗對方的體力,反而會消耗掉自己的體力。

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全球化要靠Network

施振榮提到目前在日本或美國,「市場占有率」已是落伍的思考模式,高科技的技術與行銷能力才是企業全球化的主要關鍵。

他認為如果要比較這三個區域的全球化,可以把日本比喻成電腦的主機,都是大型公司;美國就像分類的迷你電腦;而歐洲像可獨立作業的電腦。他更提出了兩種有效的全球化網絡:(一)主從運算網絡(Client-Server Network)(二)網際網絡(Internet-Protocol Network)。基本上,這兩種模式出自於社會組織運作的本質就是一種網絡(network),「尤其通訊(communication)的結構就是網絡,好處是可以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他說。

施振榮更進一步比較全球化公司在各區域的分配方式。通常美國有五○%的公司業務在國外,就可以稱為全球化公司,歐洲各國企業亦然,只不過歐洲企業的海外業務有三○%還是在歐洲其他國家。在日本,以富士通(Fujitsu)為例,有八○%業務在本國,二○%在國外。而宏?企業的全球化模式則有一○%在台灣,其餘八○%在海外。

各國全球化模式不一,施振榮認為當一個企業在台灣稱王並不代表什麼意義,世界占有率可能只有一%不到,除非占台灣百分之百的市場,「所以能夠有效地掌握中國市場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他說。

質量並重跳脫瓶頸

針對日本、美國、歐洲三種企業全球化模式的利弊,施振榮指出日本企業的內部管理,在開發全球性標準化產品相當有效率,但是對當地需求預估比較無法配合。美國企業的全球化因為擁有優異的管理品質,並能積極改過錯誤,產品通常相當實用,容易傳遞到世界各地,倒是美國文化的強勢,讓許多當地分公司比較沒有參與感。至於歐洲企業全球化模式,他認為歐洲各國都做得不錯,但是經濟規模不夠,沒有產生所謂的企業內超分工整合的效果,所以感覺上公司負荷比較沈重。

最後,施振榮分析台灣企業進行全球化的近況。他指出台灣不管選擇主從架構或是網際網路模式,都會遇到「質的量」的關鍵問題,不僅僅是「質」的確保,而是要組成夠程度的全球化網絡必須要有很多相同水準的人才或是足夠相同水準的電腦能力,才能組成一個健全的全球化網絡。

台灣企業全球化的困難在於本地市場太小,沒有機會練兵,很難從本地市場建立或推廣一個全球的品牌,進而推展到廣大的母市場(home market,像中國)加上國際人才的欠缺等因素,都是台灣企業在進行全球化時最大的瓶頸。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