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讓人類腦力活動和機械、網路一起操作

熊珊慧
user

熊珊慧

2000-02-01

瀏覽數 19,150+

讓人類腦力活動和機械、網路一起操作
 

本文出自 2000 / 2月號雜誌 第164期遠見雜誌

工業革命發生之後,我們學會用機械取代勞力,所以當我們討論一個人的社會活動時,談的並不是他這個人,而是他與汽車或機械的結合。

如果你有汽車、我有汽車,你開得快、我也開得快,我們是相當平等的,不是嗎?雖然單獨把一個人從車子拿出來比較的話,車有大有小、有強有弱,但是一旦大家開車的技術一樣,從這裡到台北都是一個小時,就會變得非常平等。

這當然是科技的改變帶來的,也可以說,因為人在車內的活動,已經不是單獨的個體,而是人和機器一起在做,只要你有接觸、使用機器的機會,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我們現在已經不考慮你可以舉多重,或是你一天之內可以跑多遠的路。

地球有限大,資源消耗卻增加

不過,很有趣的是,在兩百五十年前,工業革命開始的時候,地球上的人還很少,即便經過了一百五十年、在這個世紀初,地球上的人口也只有十五億,直到世紀末,我們才看到人口增加到六十億。

工業革命開始時,地球上只有幾億人。在當時我們就看到,對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染而言,地球好像是無窮大,人類產生的廢物,大氣、海洋都能夠把它吸收、消化回去,好像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大。也就是因為人口太少,很多人很有自信地說人定勝天,都忘了人在地球上本來就是生活圈的一部分,我們祖先講的天人合一思想好像都被淡忘了。

此外,工業革命發生到現在的兩百多年中,人類社會的發展基本上還是由國家跟國家之間的競爭發展而來的。當時國家之間的競爭常常是以武力為後盾,從事經濟競爭,所以工業革命發生後,很多跟上浪潮的歐洲國家變得很強壯,不停地向外擴充。當時歐洲的國家根本不把亞洲、非洲、南美洲的人看在眼裡,在短時間內就把他們變成殖民地。

每一次想到人類的進步,像科技的發展或工業革命的發生,是不是真的帶給人類很多好處的時候,我們一定會想到,工業革命後,物質條件的確改善,人類的生活也比較舒服,而且由於其他科技的進步,疾病、傳染病慢慢消失,這也是為什麼小小的地球能夠容納六十億人的原因;但是我每次聽到有人歌功頌德,說工業革命帶給人類很好的條件、有很大的進步的時候,我就會想,我國在一百年前受列強的壓迫,淪為半殖民地的狀態,又是為什麼?因為這一段歷史的發展,是以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激烈競爭為基礎,才使人類的進步不能普遍地為全世界所有的人帶來福利。

不過,在二十世紀的最後一年看我們的世界,一方面人類一直在進步,但是另一方面,工業革命發生的時候,大家以為地球是無窮大,我們丟出去的東西、污染,地球都能夠將它消耗、化解,這個條件現在並不存在。因為隨著人口的增加,資源的消耗增加不少,我們對生態與環境的破壞,已經變得非常嚴重。

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今天我們看到,地球是有限的,不是無限的。六十億人住在這裡,我們的活動、社會生活產生的污染,不管是在大氣或者是在海洋,都嚴重地影響我們的生長環境。譬如在台灣,我們的污水只處理三.六%,在全世界各個國家裡面,即便是與亞洲國家比,還是令人慚愧。看到印尼、韓國污水的處理已經超過四○%,馬來西亞已經超過八○%,號稱亞洲最棒國家的我們,污水的處理卻只有三.六%,其中還包括台北的污水處理達到四○%,其他地方污水處理的程度之低,則可想而知了。

不管是在台灣或是其他的海域裡,珊瑚礁一旦受到破壞,二氧化碳的固化就很不容易。社會現在賴以進步的能量,大部分是從化石燃料的燃燒來的,化石燃料的燃燒產生二氧化碳;以前人少的時候,二氧化碳經過光合作用,植物的成長大半都可以吸收,現在人愈來愈多,森林愈來愈少,人類製造的二氧化碳大自然已經不能吸收回去。因此,看到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濃度一直在增加,大家開始擔心:溫室效應是否真的會帶給人類很大的災害?

大家都知道,像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碳化物,都是人類活動產生的氣體,我們叫做溫室氣體,它在大氣的濃度有愈來愈高的趨勢。因為這些氣體不吸收陽光照射地球的可視光線,所以不影響太陽對地球表面能量的輸送。其實太陽的溫度很高,發出來的光線,短波長的紫外光與可視光線的含量較高,比較短的波長在大氣的上層就被氧分子吸收掉了,兩千 A( A=Angstron(10-8cm)中文叫埃)以下的就把氧分子分解為氧原子,氧原子馬上與氧分子結合成為臭氧,臭氧能夠吸收紫外光到三千 A,大氣上層短波長都被吸收掉了,變成氧和臭氧的平衡狀態。可是光線進入大氣層後,二氧化碳、氮、甲烷、氟氯碳化物都不會吸收,因為可視光線每個光子含有的能量高於激發分子的振動所需的能量,而激發電子能位的能量又太高,所以太陽光裡的可視光不被溫室氣體所吸收就照射到地球上來。但是地球的溫度很低,平均全世界大概攝氏十五、二十度左右。在這麼低的溫度上,每個物體還是有光子輻射出去,然而輻射的波長都是在紅外光與遠紅外光,紅外光是會被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碳化物吸收的,因為紅外線波段能夠激發分子的振動。當溫室氣體愈來愈多,而看到可視光進來不被它們吸收,但是地球熱放射的時候就被它們吸收,溫室氣體吸收了紅外光之後,還是會再放射出去,一部分放射到地面,一部分放射到太空;也就是說,溫室氣體愈多,地球就愈不容易把熱發散出去,地表的溫度就會增加。

到底地表溫度的增加,對我們的食物鏈、生物圈有多大的影響?目前還有很多爭論,但是我們知道至少南極、北極的冰化了之後,海面的高度會上升,有些海邊的陸地是會淹水的。

但是另一方面,對居住在台灣的人比較重要的是,當南太平洋的溫度升高到差不多二十八度以上的時候,水的蒸發會愈來愈多,而大氣裡面含有的水蒸汽,也就是含有的能量會變得很大。大家都知道,颱風從海上來,都是因為水蒸汽凝結為水釋出的能量促成的;水蒸發的時候吸收很多能量,凝結為水的時候又放出能量。所以將來在台灣看到的颱風,可能是我們祖先從前沒有看到過、非常恐怖的大颱風。

所以與第一次產業革命很不一樣的就是,我們已經看到地球是有限的,人類的活動正在深遠地影響生態環境,如果我們不好好面對,繼續以往走的方向,這樣走下去確實會有困難的。

不要將夢想建築在資源的銷售上

一九四九年印度剛獨立不久,有人問甘地:印度受英國人的殖民統治這麼久,現在獨立了,是不是能在不久的將來就能趕上英國的生活方式?甘地笑著說:這怎麼可能?這些西方國家靠殖民地資源的掠奪構築生活,如果印度人也跟隨的話,印度人到底要有幾個地球來供給資源,才能夠過這種生活呢?甘地講得沒錯,少部分的人用這麼多的資源,確實是不對的。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當然在二次大戰之後,美國取而代之,英國已經不是世上最強大的國家。五○年代後期,很多人到美國留學,即便一九六二年我到美國的時候,美國以五%的人口掌控五○%的經濟,也消耗地球上差不多一半的資源。

今天,好萊塢的電影影響我們的生活至鉅,我們現在做的很多事情是跟美國學來的。我還記得我到美國留學的頭一天,心裡面很難過的就是,我到洗手間洗手,拿手帕出來擦手,看到美國人用紙巾擦了手,就丟在字紙簍裡面。我覺得很浪費,為什麼美國人這樣地浪費?為什麼自己不帶手帕,拿紙巾一擦就丟?而現在的台灣人也已經是這樣浪費了。

我在六二年離開台灣的時候,路上很多三輪車,但是汽車很少。我大學的同學從美濃來,他在美濃沒有看過汽車,台大校園每次有汽車進來的時候,他總是要追汽車。我說你追汽車幹什麼?他說要聞一聞汽車排出來的味道有沒有什麼不一樣,在鄉下沒聞過。那個時候到街上散步,路是屬於人的,不屬於汽車;到美國第一天,就到街上散步,沒想到,差點被汽車壓死。旁邊的人說,「Mr.,你要在路邊走,不是在路上走。」我就覺得很奇怪,人在美國這麼不受尊重,要在路邊走而不是在路上走。

這些感想令我感觸很深,但是我們現在也學會了,台灣現在的路也是汽車走的,已經不是人走的。如果我們依照美國大汽車、大洋房的生活方式,消耗這麼多能量,全世界的人能做到嗎?答案是做不到,根本做不到。有一天若大陸跟上台灣的生活水準,全世界的石油根本不夠使用,但是我們好像一直是跟著美國的發展方式。

當政府說要提升國家競爭力時,我們常常要問,提升的競爭力是要買更多的汽車、住更高的房子嗎?這些確實是我們要好好反省的。地球不是無窮大,而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地球裡面住了這麼多的人,而每個人都有無窮的夢想;當然我們無窮的夢想可能建構在不同的方面,而不是在資源的消耗上。

社區成為培養孩子的理想環境

另外一點,有關世界的轉變帶給人類的影響,我想我在這裡要特別提出來討論的是,我們從農業社會走到工業社會之後,社會上確實有很大的變化。以台灣為例,從小時候到現在,有多少人從鄉下擠到城市裡來?以前台灣有七五%是農業人口,現在連五%都不到。

小時候在農村生活的人,大都在大家庭裡面生活,當時的大家庭對小孩子的成長還算相當理想,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社會,你可以看到祖父、祖母、伯父、伯母、堂兄、堂弟、堂姊一大堆人住在那裡。有時候你做錯事,不只有父親、母親管你,祖父、祖母、伯父、堂兄姊都會說你,所以你知道在這個社區裡面應該有怎麼樣的行為,同時也看到比你小的小弟小妹、堂弟堂妹,所以你一方面聽比你年長者的話,一方面也要帶領比你更小的人,使他們成長。在幫忙帶小孩子的時候,要換尿布、也要背著他們到處玩,做這些照顧別人的事,你會成長得很快。

所以我們常常覺得在農業社會的大家庭,一個小孩誕生之後,只要依照祖先留下的方式帶小孩,只要沒有很大的差錯、沒什麼太大的疾病,大家都能長得還不錯;也就是說,學會農業社會的生活技能,也學會待人處事。

到了工業社會之後,大家離開鄉村,走向大都會求生,大都市裡面都是比較小的家庭,一家三、四口,大半是一對夫妻、跟一、兩個小孩。

我們從事教育改革的時候常說,我們不可能期待學校教育解決所有的問題,家庭教育很重要。吳京(前教育部長)也一直說,要把小孩子還給家庭。但是我們也常問,把小孩子還給家庭,回到家裡之後,父母在嗎?是還給電視?或是還給父母?即使父母親很用心地教小孩應該學什麼,不管是待人處事的大道理,或是教他藝術或其他很多的事,但他們能做的畢竟有限。

我家有九位兄弟姊妹,我小時候常常幫父母親替弟妹換尿布、背弟妹或照顧弟妹們,這些爸爸媽媽做的事,我很小就學了,現在的小家庭不可能有機會。有些父母親看到小孩回來,只會問考幾分?習題做了沒?如果孩子說,我考得不錯,考九十七分,第二個問題一定會問,有沒有人考得比你好?

我們從農業社會走到工業社會之後,構成社會的基本單元—— 家庭,慢慢地已經不是培養小孩子最理想的環境,這是比較不幸的。但是如果一個人住在一個社區裡面,而社區比較正常像個大家庭,那麼一個好的社區就是培養小孩子最好的環境。

最近很多人努力從事社區營造的工作,譬如說新港文教基金會就做得非常成功;埔里做五老五寶的社區,很努力地想把社區營造為一個社會的大家庭,這確實是很重要的。不過,整個社會慢慢在改變。而剛才張董事長(指台積張忠謀)也談到這一次災後重建的工作,我們如果到災區裡面,就可以看到人口流失之後,已經沒有很多年輕人在那裡,沒有很多真正年輕力強或能幹的人,能幫忙的人已經很少了。所以我們一直呼籲年輕人要返鄉,年輕人如果不回到他的家鄉幫忙,重建的工作就不容易。

電子技術帶動資訊革命

談到這些改變之後,到了今年、二十世紀最後的一年,我們也看到很多事情已經不一樣。另一方面,我們看到,工業革命把我們帶到這個階段,不管走得理想不理想?是不是走過頭了?從生態環境的觀點,姑且不論我們是不是要往後走,也看見好像有新的東西在發生。這個新的東西發生,就是微電子技術帶動資訊科技的發展。

資訊革命好像把地球改變得非常快,當然也帶動另一波的產業革命,這個進步是很有趣的。現在每個人使用,電腦、經過網路,可以蒐集很多資料、知識,也可以做資料的處理,經過網路也可以與世界上所有的人聯繫在一起。如果說工業革命的到來,我們超越了體力勞動的限制。一個人在社會上已經不是靠肌肉的強弱來比較,他是不是學會機械的操作,是不是能夠使用到機械,變得更重要。

資訊革命開始推動的時候,我們也看到社會上有很多事情產生變化。如果還是與工業革命做比較的話,我們一定會說,在資訊革命開始之後,一個人在社會生活所用的大腦,已經不是腦殼子裡有的小小東西。我們現在用大腦,旁邊一定是有電腦,並且與網路接在一起;和我們用汽車跟別的機件一樣,人的腦力活動已經不是由我們的腦筋來主控,而是和機械、網路一起來操作,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要好好思考的是,怎樣才能使人類的大腦、電腦與網路之間的分工合作變得更有效。我們已經不再處於單打獨鬥就能解決問題的時代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