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一個聯電等於0.八五個台積

洪淑珍
user

洪淑珍

2000-01-01

瀏覽數 25,050+

一個聯電等於0.八五個台積
 

本文出自 2000 / 1月號雜誌 第163期遠見雜誌

一九八六年,工研院與荷商飛利浦準備簽約成立台灣積體電路公司,由張忠謀領導台灣第一家專業晶圓代工廠。面臨強敵即將進入市場的威脅,當時任職聯華電子總經理的曹興誠選在簽約前夕,緊急召開記者會,宣布增資擴建新廠,以和台積抗衡。從那時候起十三年的時間,曹興誠和張忠謀爭霸的局面沒有停止過。

去年六月,聯電出人意料之外地宣布「五合一」,以一家聯電合併集團下四家晶圓代工公司聯誠、聯嘉、聯瑞和合泰。這次出擊不僅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件上市公司的合併案,更大幅縮小了囊括全球代工八成占有率的台積和聯電之間的差距。

根據分析師預測,合併後的聯電二○○○年營收可以衝到一千一百億新台幣(也有一說是九百多億元),雖然僅占台積一千三百億(有一說一千一百億)的八五%,但和一九九八年的三五.八%、九七年的五六%比較,彼此的差異已是九五年來最小的一次。再以盈餘成長性來看,分析師普遍預期聯電二○○○年一股可以賺三到三.五元,比去年成長百分之一百;而台積則由三.五元增加到六元,成長七成。

「聯電和台積已經很難比較高低,它們都是整個產業的領導者,彼此差異愈來愈少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證券副總經理陸行之指出。

「五合一」加強競爭力

分析師指出 ,公司合併 ( merge )之後,一般可以增加效率、降低經營成本、迅速擴大市場占有率。而且與客戶議價能力 (bargain power) 隨之增強,對於未來增取大量訂單、增加獲利能力有實質幫助。從去年初以來,美歐大企業之間頻頻合併、購併 (acquisition),便是因為上述效益的考量。

根據外電報導,英國最大的無線電話公司 Vodafone AirTouch PLC正準備以一千五百億美元購買德國最大的大哥大通訊公司Mannesmann AG的股票,Vodafone願意付出如此龐大金額,是因為它預期歐洲的大哥大通訊服務市場產值到了二○○三年會成長兩倍以上,藉著兩家結合,將可掌控最大優勢。

聯電的著眼點也是在於加強競爭力。以前聯誠把技術轉給聯嘉,要找律師洽談、簽約;合泰引進聯電的技術,還要付費。諸如此類的規定,對於積極想提升效率、趕上台積的聯電而言,是一種障礙。也因此,聯電董事長曹興誠說他觀察了一、兩年之後,適逢證交所去年五月修改合併法,便順勢推動「五合一」的實行。

「時機來了,動作就要大一點,」曹興誠說。

政府鑑於合併已蔚為國際潮流,台灣企業也即將面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之後的嚴酷挑戰。因此,證券期貨管理委員會在年初鬆綁相關法規,以鼓勵公司之間合併,加強競爭力。最近的例子是元大證券合併京華證券。這次動作不但擴大了元大集團總裁馬志玲的證券版圖,更凸顯本土廠商面對來自國內、外與日俱增的競爭壓力,亟思應變之道。

「國外很大的金融機構、電子公司想要或已經合併,藉此提升競爭力,這完全是生存的問題,」證期會副主委朱兆銓指出。「只要原本股東的權益沒有受損,其他的(政府)不必干預太多。」

合併好處雖多,但也會有一些負面的影響。例如,彼此公司文化、員工心態和技術差異,可能要經年累月的時間才能調整好。

「不同公司文化如何處理?人事怎麼安排?應該以市場或技術掛帥?這些不是短時間內可以解決的,」台積一位資深主管指出。舉例來講,聯誠、聯嘉比較積極,聯電的一廠、二廠(舊廠)動作比較慢一點,而去年初購併的合泰,問題可能更多。

面對聯電這次「五合一」大出擊,台積仍然像往常一樣,不以為意。「我們不會因而調整策略。我們必須想的是前瞻性的問題,譬如怎麼加強技術、產能、公司文化,」台積副總經理暨發言人黃彥群指出。至於如何保持第一的地位,台積財務副總經理張孝威則說,台積非常強調對客戶的服務,例如:客戶可以透過網際網路下單、看他們定的產品生產到什麼階段……,台積和客戶雙方的工程師可以直接透過電腦,討論提升技術。

降低財務不透明的疑慮

聯電定於一月三日正式合併,細節隨後將會公布。

聯電在「五合一」之前,分析師的評價並不高。因為聯電轉投資子公司超過二十家(見表二),彼此交叉持股非常複雜,經營團隊如曹興誠、宣明智也有投資,使得財務透明度不容易掌握。許多分析師寧可不推薦買進,以避免發生類似地雷股的情形。舉個例子,分析師指出聯電母公司持有宏誠創投股權,宏誠持有聯誠的股份,聯誠又持有聯電、宏誠的股權。

這種複雜的情況在合併後可能改觀。聯電依法令規定必須公布所有轉投資明細,曹興誠說聯電計畫只留下宏誠及迅捷投資,弘電投資、大聯投資、中怡創投則為消滅公司。雖然他不願談論詳細內容,但他的目標是聯電要「清清楚楚、水清見底」。

財務不透明的疑慮降低,再加上晶圓代工景氣看好,投資人信心自然增強。根據證交所統計,到去年十二月十八日為止,外國投資人持有聯電的比率達到一四%,比六月的三%左右大幅上升。反觀台積,外資持股比率在同期間由一七%擴大到二○%,增加幅度小於聯電。

「聯電從不是很好的結構走出來,很容易見到改善成果,而台積的問題是怎樣比自己好,這種挑戰比較難克服,」香港商荷銀證券 (ABN AMRO) 亞太區半導體首席分析師王秀鈞指出。

台積電也有看法。「今年foundry (晶圓代工) 非常看好,大家都想要買foundry的股票,外資台積已經快買滿了,所以轉向聯電,」張孝威觀察。

除了景氣看好,聯電眾多的子公司所帶來的投資收益也不容忽視。IC設計公司智原科技在櫃台買賣中心飆到三百多元,好幾次超越華碩成為股王。曹興誠指出,其他設計相關公司包括聯特利、傑發和聯發都有計畫在美國或台灣上市、上櫃。

目前,聯電集團內各家公司已開始統一接單,人力也進行整合,分析師估計合併的效應在今年四月公告第一季財務報表時,就可以看得出來。

效應之一是聯電的營業費用 (含管理、銷售、研發) 占營收比重逐年減少。王秀鈞預估這個比率將從今年的一六%下降到明年一三%,後年則減為十一%。在同期間之內台積的比重則由九.五%,遞增到一三%、一三.七%。

「聯電掌握景氣和研發的能力非常強,」英商華寶證券亞洲區電子研究副總經理劉啟東說,他預測聯電今年一股可以賺到二.五元,比今年大幅成長一一四%。

在對的時間採取了正確策略

再以投資價角度來看,聯電股價的上檔空間似乎比較大。「聯電在對的時間採取正確策略 (right strategy at right time)。景氣不好時,以合資方式分散風險;景氣翻揚時,則用五合一把獲利全部貢獻給母公司,」陸行之觀察。他預期聯電股價未來上漲幅度會超過台積五%至一五%。

另一個衡量股票的指標是本益比。王秀鈞估計,聯電每股盈餘明年可增到三.三,台積成長到五.○五。以去年十二月十八日收盤價來算,聯電本益比大約是二十九倍,台積三十倍,雙方不相上下。

這次合併等於聯誠、聯嘉、聯瑞也一起上市,以致外界有「挾帶上市」的批評,等於是三家公司沒有經過主管機關層層審核,就直接取得資金,受益最多的當然是大股東。

對此,證交所的看法是「合併對於每一個股東未來的權利都有幫助,基本上是大家雨露均沾,」證交所上市組副組長朱竹元指出。然而,為了防止被合併公司的董監事因股價短線急漲而有不當獲利,證交所有一套規定防範。舉例來講,「合泰董監事於公司被合併後的前半年之內,必須把換來的一半聯電股票集中保管,不得在公開市場賣出。另外一半的股票則在兩年之內才能出脫,」朱竹元指出。

最後一個程序是跟經濟部登記資本額的變動,不過這只是形式上的作業而已,因為證期會和證交所都已核准聯電的申請於今年一月三日正式合併。而證交所正在擇定日期,在一月三日之前讓合泰下市。

聯電和各公司換股比例如下:聯電一股換聯誠一股、聯瑞三股、聯嘉一.三五股、合泰兩股。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聯電和台積之間競爭由來已久。台積成立以來一直以專業晶圓代工為主,替全世界半導體設計公司製造它們設計的IC。台積沒有自己的產品,所有IC都打著客戶商標,不會有智慧財產權的糾紛,因此大廠如美國摩托羅拉 (Motorola)、台灣威盛電子等等都是台積前十大客戶。

聯電出自工研院電子研究所。旺宏電子董事長胡定華指出,電子所是工研院六、七個研究所之中最重要的,不但人數占工研院的一半,貢獻的營收也超過六○%。

由於原始股東包括中華開發、光華投資、華泰電子和華新麗華都有一個「華」字,於是便取名為聯華電子。在政府鼓勵之下,聯電於一九八○年成立,一九八二年的虧損超過七千萬新台幣。但隔年看準市場潮流,大量銷售電話用IC到美國等海外地區,獲利三億多。「聯電獲利能力居全台第二,僅次於公賣局,」曹興誠回憶。

聯電在轉型為foundry之前,營業項目比較廣泛,不但自己設計、生產,也幫客戶做IC。這兩種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成果顯然不同。以營收來看,台積從一九九八到一九九四每一年成長率分別為一五%、一二%、三七%和四九%;而聯電則有兩年呈現衰退。

以短期損失換取長期關係

聯電和台積最戲劇性的一仗發生於一九九五年年底。當時台積在專業代工領域已有八、九年經驗,領導者地位沒有任何公司可以挑戰。曹興誠說他一直在觀察台積的模式,發現晶圓代工的優點是沒有庫存,且可擴充客戶的來源,於是便決定轉型為專業晶圓代工。

四年前機會來臨。分析師指出,當時台積要求客戶下單時繳交保證金 (deposit),等於是要預先收錢,藉此綁住客戶。那時候客戶為了搶產能,接受這個要求,但總是有所不滿。於是聯電趁這個機會,尋求和美國設計公司聯盟,反應竟然出乎意料的好。在短短三個月之內,就得到十二家公司包括S3 Inc.,Xili nxInc.,Alliance Semiconductor Inc.的回應,設立了聯誠、聯嘉、聯瑞三家合資公司。對這些客戶而言,他們不僅可以確保設計的IC有足夠產能來製造,而且出的錢也算是投資,將來可以回收,算是一舉兩得。

「那時候IC設計公司有很多現金,可是他們要不到產能,」曹興誠說。

與客戶的聯盟成形之後,聯電下一步就是殺價競爭。聯電最多曾經把價格砍掉五○%,逼得台積也必須降價因應,其他小的競爭者更是無利可圖。「新進者才有靈活度,領先者的策略調整能力則比較有限,」曹興誠指出。

聯電的雙面進攻的確奏效。分析師觀察,在四年當中聯電市場占有率從起初大幅落後,拉近到目前約為三五%,和台積只差一○%。「聯電以短期損失換取和客戶長期的關係,事實上證明了這是成功的策略,」怡富投信指出。

但台積也非弱者。例如,「對客戶智慧財產權保護比較周詳,使得很多第一級 (first-teer)客戶下單給台積,」陸行之說。

「台積一直是業界領導者,在技術和各方面的主導地位是難以撼動,」王秀鈞分析。

威盛電子、摩托羅拉、Nividia、Rockwell (後三者是美國公司) 是台積主要客戶,每家平均一個月下單一萬五千片八吋晶圓。威盛 (世界排名第二的晶片組製造公司,僅次於英特爾)在過去六、七年來,晶片組都交由台積代工,彼此建立了長久的合作關係。「台積的交貨期大約四到六個禮拜,良率則超過九○%,我們對台積交貨時間和技術很滿意,」威盛市場部經理鄭永健說。

聯電計畫明年把產能擴充為兩百四十萬片八吋晶圓 (含聯誠、聯嘉、合泰、聯日),比今年增加四成左右。國際投信估計,假設每片平均價錢是一千五百美元,則聯電營收可以達到一千一百億新台幣 (匯率設為三十二),與今年目標相比,大約成長一倍。台積預定將產能增加五成左右到兩百八十萬片,營收可達到一千三百億。

用人重視經營績效

「五合一」之後,「聯電專做代工,子公司則繼續掌握IC設計、顯示器、印刷電路板等關鍵零組件的技術,再配合網際網路發揮,」曹興誠說。

至於人事布局,並沒有太大改變。曹興誠仍是董事長,宣明智擔任總裁。宣明智是聯電第二號人物,專責業務拓展。前年宣明智的酬勞和車馬費八百三十八萬,僅次於曹興誠的八百四十二萬。

整個晶圓代工業務則由執行長張崇德負責,他在劉英達、許金榮、溫清章等強敵環伺之下能夠脫穎而出,和他在聯誠總經理期間的優異表現有很大關係。

依照聯電的資料,聯誠去年前九個月每股獲利為一.四三元,幾乎是聯電的兩倍、聯嘉的三倍,合泰則虧損○.八九元 (聯瑞的廠大前年發生火災,所以沒有數字)。以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八年的盈餘來看,聯誠在集團中的貢獻僅次於聯電,而且成長速度是最快的。聯誠一九九六年賺了五十萬美元,占集團兩億七千九百萬美元的獲利只有○.二%﹔隔年的數字為一億三千九百二十萬,占集團的比重大幅上升到三○.六%;即使一九九八年半導體產業非常低迷,聯誠的盈餘仍然達到一億一千四百五十萬,是集團的四九.六%,與聯電的五八.六%相去不遠(合泰和聯瑞均為虧損)(見表三)。

「不景氣的時候,張崇德也可以把廠經營得很好,」王秀鈞指出。

上列數字說明了張崇德的確有過人之處。「他的好是各方面的——績效好、穩重、身體好,也是nice person,」曹興誠分析。他說張崇德今年五十四歲,比他大一歲,也比宣明智、劉英達、溫清章、許金榮年紀大。而且張崇德每天游泳,每個禮拜上教會,生活規律,是很單純的好人。

張崇德一九八九年加入聯電,先後出任總經理室技術顧問、二廠廠長、聯誠總經理。他是美國德州大學電機工程碩士、博士,並曾在惠普科技(HP)與其他美國公司服務。

不過,曹興誠最在意的仍然是經營績效。「聯誠是台灣第一家生產○.二五微米晶圓的半導體廠,是台灣最好的半導體公司,比台積表現好,」曹興誠指出。聯誠成功的原因之一在於一九九五年成立時,聯電已開始做晶圓,聯誠不必再花大量時間和金錢從學習曲線做起。

「張崇德在聯誠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劉啟東說。

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張崇德馬上和國外客戶及外國券商分析師在電話上開會 (conference call),每天向他們報告最新的復工情況,直至十月初生產回復到地震以前的滿載水準。「這是聯電的創舉,他們從來沒有這樣做過 (指與分析師之間的互動),」王秀鈞指出。

為了提升國際知名度,聯電計畫拿新股和舊股去發行美國存託憑證 (American depository receipts,簡稱ADR),時間暫訂明年下半年。雖然礙於美國證券交易法規定,曹興誠不能透露任何數字,但他說至少會有「上百億新台幣」釋股收入。這些錢不只能挹注聯電和國外合資公司的盈餘,還可用來擴充聯電生產。況且,晶圓代工的好景最起碼還可維持兩年,聯電ADR掛牌交易後,投資人買進意願自然很強。以台積ADR為例,自從一九九七年十月掛牌以來,已經漲了三倍以上,遠超過台灣加權指數百分之二十幾的漲幅,最大的受惠者包括了台積大股東如行政院開發基金或飛利浦。

這是一個「給國外partners賣股票的機會,同時不會影響聯電在國內的股價,」曹興誠指出。

如果ADR或全球存託憑證(global dep osi tory receipts,GDR) 募集成功,可以從國外取得較低廉的資金。

五合一築高代工產業進入障礙

今年以來多家電子上市公司,包括華邦電子、錸德科技、鴻海精密都發行了GDR。鴻海十月份剛募集三億四千七百萬美元,同時,鴻海精密董事長郭台銘個人也募到六千九百五十萬美元。ADR與GDR並不相同,最基本的差別在於GDR在倫敦或盧森堡交易,ADR則是在美國證券交易所掛牌。許多分析師對合併後的聯電相當有信心,儘管如此,台積的地位仍是難以撼搖。「台積是業界領袖,不是短時間可以趕上的,」劉啟東指出。

如果一定要區分誰是贏家,答案可能是晶圓代工產業。

「五合一對台灣代工產業只有更好,等於是把進入障礙建得更高 ,」華邦電子協理張致遠,也是張忠謀和曹興誠在工研院的同事指出,「曹興誠非常積極,他的『老二追老大哲學』把代工推上了國際舞台。」

有分析師指出,聯電「五合一」後的挑戰,可能是台積合併世界先進、德?、WaferTech。如此一來,聯電增加產能的機會不大,獲利成長性也會受限。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