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歡金庸的武俠小說,應該會對華格納歌劇「尼布龍指環」感興趣。如果你對金庸筆下錯綜複雜的人物瞭若指掌,就絕對能輕鬆進入「尼布龍指環」的劇情中。如果你錯過了金庸的作品,千萬別再錯過華格納這部經典歌劇!
金庸是中國武俠小說的大師,而西方歌劇界,也出現一位功力足以媲美金庸的作曲家,那就是華格納。一月二十日,成立超過四百五十年、世界最古老的管弦樂團之一——德國德勒斯登管弦樂團,即將在國家音樂廳演出華格納的經典作品「尼布龍指環」。雖然是選曲演出,但絕對會是台灣聽眾一次難得的聽覺享受。
情節複雜,動作精采
在「尼布龍指環」中,不論是天上眾神、人間男女和地底下的英靈、侏儒全部都變得「人格化」,糾葛在一起;他們對權力、財富的貪婪,對情慾的牽扯,以及亂倫的情節,是古今中外任何一個時代都可能發生的權力鬥爭故事。
這部連篇樂劇分為「萊茵的黃金」「女武神」「齊格菲」「諸神的黃昏」四部。故事描述萊茵河底藏了一個黃金指環,誰得到這個指環就能掌握宇宙間的權力。消息傳開之後,就展開一場爭奪戰。地底的侏儒之王是個大反派,野心勃勃、陰險狠毒。天上的眾神之王沃坦也是好色之徒,他來到凡間生下一對孿生兄妹,不但用計讓他們奪取指環,更藉由其他天神與人類之手,殺了無辜的兄妹。而這對孿生兄妹亂倫生下的孩子齊格菲在整齣劇中代表了人間最英勇、有膽識、有智慧的英雄角色。但他卻不知情地被有心人士利用,捲入這場爭奪黃金指環的詭計,最後也遭刺殺。
錯綜複雜的情節、中國武俠小說的動作,觀眾看了十六個小時以後終於有了答案:故事的結局是爭戰到最後,諸神在天上的城堡崩塌、地面也因而坍陷,地底被萊茵河水淹沒,而尼布龍指環又掉到萊茵河底,重回混沌之初。
改變傳統、氣勢磅礡的經典作品
這部經典作品,華格納花費二十年才完成,人物超過四十位,全劇演完需十六個小時。一八七六年全套作品在拜魯特歌劇院首演時,由於場景、舞台布置極為龐大,換幕費時,所以連續演了四天。要完整呈現這部作品的氣勢,舞台上的管弦樂團和演員,至少需動員兩、三百人。
這部作品的誕生,忠實反映出華格納唯我獨尊、好大喜功、奢華揮霍的個性。在華格納之前的歌劇作家,如貝里尼、董尼采第、羅西尼等,大多尊崇阿爾卑斯山以南的歌劇風格,講究美聲、花腔唱法。這種強調詠歎調的表現對華格納來說,「只是大胖子在舞台上引吭高歌,沒有實質的藝術內涵」。他試圖將戲劇、文學、舞台藝術和歌唱以等同的分量結合在一起,做歌劇的大改革。所以華格納開始自己編寫劇本,他認為唯有自己才能寫出符合日耳曼優秀傳統精神的劇本。不但如此,他更企圖自己打造一座歌劇院,以完整實現創作理想。
於是,平常生活就已揮霍無度的他開始到處借錢蓋拜魯特歌劇院,最後借到巴伐利亞國王的頭上。他以安心創作為由,要求巴伐利亞國王幫他蓋一棟別墅。華格納一向過著優渥奢華的生活,積欠大批債務,甚至曾為了躲債遠走波羅的海、倫敦。但巴伐利亞國王極為迷戀華格納的藝術才華,不惜動用國庫的錢幫助華格納完成心願。
當時,「尼布龍指環」的前兩部早已創作完成,在其他歌劇院上演。但華格納為了實現在這座大排場歌劇院演出的夢想,重新修改劇本、音樂編制。終於,花了六、七年,拜魯特歌劇院完工後,一八七六年,「尼布龍指環」首次在此上演,造成轟動。這場歌劇史上的盛會,吸引大西洋對岸的美國記者爭相前來報導。音樂家抱著朝聖的心情前來欣賞,在這裡登台的演唱家、演奏家更是引以為榮。直到今天,每年八月專門演出華格納作品的拜魯特音樂節,仍是一票難求。
德勒斯登管弦樂團這次是第二度來台灣。這個樂團一直保有宮廷文化特有的風格,擅長演出莫札特、貝多芬、華格納、理查‧史特勞斯等作曲家的作品。最值得一提的,華格納也曾短暫擔任這個樂團的音樂總監。這次,除了一月二十日演出的華格納「尼貝龍指環」選曲外,德勒斯登管弦樂團十九日也將演出貝多芬第九號「合唱」交響曲。巧合的是,正是因為十五歲聽見這首作品時深受感動,體內的音樂熱情因而點燃,華格納才立志成為偉大的音樂家,自此自修文學、音樂,並開始嘗試創作。
對著迷金庸作品的台灣觀眾而言,相信一定能在這次德勒斯登管弦樂團「尼布龍指環」的演奏中,找到閱讀武俠小說的快感和興味!(以上內容由台北愛樂電台節目主持人邢子青口述,郭大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