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迄今,澳門一直是進出大陸的「南天門 」,是西方通往中國最重要的門戶之一。對許多台商來說,台澳線的開航不啻是最大的福音。繼香港之後,澳門已成為台商進軍大陸最重要的轉運站。根據估計,在珠江三角洲一帶的台商大約一千五百家廠商,人數在兩萬人左右,投資金額則高達十億美元。
五十開外的「林桑」,在廣東省東莞市與人合夥經營電子工廠,「林桑」從前都是從香港轉機進大陸,台澳線通航之後,就毫不考慮地改走澳門。
「林桑」扳起指頭算,從澳門買限期使用的來回飛機年票,淡季九百二十元港幣(約四千元新台幣),旺季一千四百元港幣(約五千六百元台幣)。但若是從香港買機票,成本起碼高兩成以上。
從澳門下了飛機轉到鄰近大陸的珠海、中山、東莞都有直通巴士,到距離澳門最近的珠海特區只要二十分鐘,光憑走路就可以通關,最遠的東莞則需三小時。從澳門轉機進大陸,航班可以直通重慶、上海、福州;如果是從台北乘坐澳門航空,甚至連飛機都不必下,原機就直接轉進大陸,「形同兩岸直飛,」「林桑」加重語氣強調。
少談政治,多講現實
一九八○年之前,台、澳之間原本沒有什麼來往,主要是因為澳門當時和中共建交,台灣將澳門視為「半淪陷區」。一九八七年,台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繼而准許廠商赴大陸投資,許多民眾取道澳門,為澳門帶來不少間接收益;到了一九八九年秋天,台澳關係有了更進一步的突破,澳門政府批准設立屬官方性質的「駐澳門台北貿易旅遊辦事處」,終於為雙方打開了關閉已久的「大門」。
根據貿協統計,一九八三年,台澳雙方的貿易只有一百四十萬美元,到了九八年,貿易額則已達到三億六千萬美元,其中大部分是澳門自台灣進口紡織品、金屬加工工具機以及玻璃製品等。台灣對澳門的順差為兩億七千七百萬美元,是澳門第四大貿易伙伴,次於香港、中國大陸和日本。
台北貿易旅遊辦事處的地點設在澳門最精華的地段殷皇子大馬路,厲威廉是現任處長,坐在略顯擁擠的辦公室內,長得人高馬大的厲威廉強調,「外表上雖然看不見,但台澳的實質關係一直存在。」
譬如,目前澳門在台灣工作的人口就有兩萬人之譜,在台求學的人數也有兩千人,平均每五個家庭當中就有一人在台就業或讀書。從六○年代開始,每年均有不少留台生畢業返澳之後成為各行各業的精英,澳門第一任特區政府官員當中,至少四、五人有留台背景。
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澳門政府二話不說,立即允諾捐助一百萬美元,另外又捐贈了兩百個睡袋;澳門各界轉送台北貿易旅遊辦事處的捐款也有三十萬港幣。
澳門回歸後,具官方色彩的「台北貿易旅遊辦事處」的地位和名稱該何去何從?厲威廉不願多談,他兩手緊握,以一派外交官的沈穩口氣說:「這是個敏感問題,但最重要的是不動聲色地把任務完成,你聲音叫得愈大,只會增加更多阻礙。」
根據中共副總理錢其琛九九年初在北京宣示的「處理澳台問題七項原則」(即一般媒體俗稱的「錢七條」),把未來的台澳關係片面定位在「非官方的經貿和文化交流」層次,至於台灣現有的駐澳機構可以「適當的名稱」繼續留存。
曾經駐港六年的前外貿協會駐香港台北貿易中心主任、目前擔任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公關協調室主任黎堅觀察,中共處理「九九」後的台澳關係,其架構諸多是參照處理香港和台灣的模式,明顯地將以民間的經貿活動為主軸,再帶動其他方面的發展。
的確,「可以做,不可以說」「少談政治,多講現實」,在經濟掛帥的社會裡,這是現今整個大時代的趨勢。
經濟軟化硬關係
回歸也好,解放也好,淪陷也好,都是政治上玩弄的名詞。香港知名作家兼社會觀察者馬家輝提出一個論調:兩岸華人正捲入一個「關係重組」的浪潮裡面,這個浪潮深深影響了華人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舊形態。
馬家輝指出,海峽兩岸華人的關係,從對立、恐懼、隔閡、陌生的關係,轉變為好奇、探索、親切,甚至進一步合作的可能性。從前是「左右分明,紅白對壘」,這種「硬關係」現在已開始軟化,大家愈來愈不愛空談意識形態的政治主義,實踐反而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這種實踐精神,在各種經濟活動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商人便是最靈活的一批人,他們目光如炬,變通靈活,哪裡有賺錢的機會,那裡便馬上出現他們的腳印。
過去,澳門的經濟命脈一度掌握在香港手裡,而今,中資已後來居上,成為澳門最大的資本力量。中資開始大舉進軍澳門,始於九二年鄧小平南巡廣東之後。廣東暨南大學教授馮邦彥估計,在澳門中資企業的總產值超過四百五十億葡幣,其中尤以地產建築投注的資金比率最高,約占了八○%。
一如位在香港本島中環的中國銀行大廈儼然是香港的地標之一;如今,澳門最高的建築物「中國銀行」也在友誼大馬路上化身為新的地標,擺出一副未來主人翁的姿態。
在中資勢力大舉壓境之際,外資企業在澳門仍有生存空間嗎?
「經濟無國界,」黎堅持樂觀的看法。按照中共頒布澳門維持「五十年不變」的政策,九九年後的澳門,仍然是實行西方資本主義的司法獨立社會,而其一直實行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體制,政府不干預任何經濟活動,使得企業所享有的自由度甚至超過香港。
冒險家的樂園
澳門是冒險家的樂園。澳門台灣總商會會長陳忠勇,原本在高雄開化工廠,未料經營不善,賠了上千萬新台幣。為了東山再起,十年前他決定轉進澳門。
陳忠勇足足觀察了五年。後來意外得到一個和澳門體育會合作的機會,開始發展澳門小飛機空中旅遊。十分鐘繞一圈澳門的上空,收費三百塊葡幣(約一千兩百元新台幣),算是很高級的娛樂,而對那些動輒一擲千金的賭客來說,根本不在乎這區區的三百塊;再加上當時澳門機場尚未興建完工,陳忠勇的獨門生意十分興隆。
這樣的好光景大約維持了六年,直到澳門機場開航,政府收回出借給陳忠勇的場地,陳忠勇被迫結束了空中旅遊的業務,另起爐灶改行經營酒廠,專門做酒類加工。他名下的澳門酒廠目前交由兒子陳育生掌理,每年接受台灣酒商下的訂單,從大陸進口基礎酒並在澳門調製裝配之後,再轉銷台灣。澳門酒廠自四年前開業以來,每年平均銷往台灣的酒達到五十萬瓶,今年則可望突破七十萬瓶。
台北國際商業銀行則是第一個將觸角伸進澳門的台資銀行。這家分行自從九七年設立以來,每個月平均存放款的金額大約維持在新台幣十億,盈餘也可達到三百萬新台幣,這個數字相當接近台北國際商銀香港分行的業績。
以台北國際商銀在海外八十五家分行相比較,澳門分行的規模和營業額充其量只能排名第七十,「但它有潛力,」坐在台北南京東路總部的辦公大樓內,台北國際商銀副總經理何玉清面露滿意地表示,「以澳門人口這麼少來說,成績算是相當不錯了!」
另外,目前在澳門正刮起一陣「台灣風」,其中最轟動的莫過於開幕才半年多、位在市政廳對面營地街巷內的「快可立珍珠奶茶」。它第一個月就創下賣出七萬多杯的紀錄,平均一天賣出兩千三百杯以上。長得瘦高斯文、頗有幾分書生氣質的店主人關彪,是澳門土生土長的「在地人」。關彪察覺澳門正在興起一股台灣熱,尤其是餐飲業。
金流、物流、人流都方便
不過澳門扮演的還是兩岸之間的一個中介點。目前,台北國際商銀澳門分行的客戶九○%幾乎都是大陸台商,他們一貫的方式為:在澳門接訂單,交由大陸工廠製造生產,再轉由澳門出貨,資金的進出完全以澳門為據點,省掉中國大陸外匯管制的麻煩。
澳門適合喜歡冒險的人去紮營開拓,澳門政府也刻意把澳門營造成自由開放。仿效香港和新加坡,澳門也是貿易自由港,不實行外匯管制,外資賺得的利潤可完全自由進出。此外,澳門政府刻意壓低稅金,形同間接鼓勵外資前往設廠。譬如,把公司的營利所得稅由一五%大幅降低至七‧五%;公司無論大小,每年的營業稅只徵收象徵性的三百元葡幣〈約一千兩百元新台幣〉;各企業派駐澳門的工作人員不需簽證,隨時可憑護照或旅行證件自由出入境,並容許廠商聘用大陸勞工,以紓解澳門勞動力不足問題等等。黎堅下了一個結論:「總而言之,具有『金流、物流、人流』的方便性,這正是澳門的可貴之處。」
澳門回歸了,有人找生機,有人找商機。未來,澳門會變得不再是澳門,還是維持五十年「不變」?有誰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