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教養的難題】你希望孩子聰明,還是快樂?

虎媽還是象媽?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9-05-03

瀏覽數 24,600+

圖片來源:flickr
圖片來源:flickr

許多年前,內人和我帶著後座的三個小女兒開車到某處,其中一人忽然問:「你會希望我們聰明,還是快樂?」



上個月,我閱讀蔡美兒的《華爾街日報》文章〈為何中國媽媽比較優越〉時,想起了那一刻,該文在wsj.com引發了四千多筆評論,在臉書則有十萬多筆。這篇文章意在宣傳蔡女士的新書《虎媽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一出版馬上成為暢銷書。

蔡女士的主題是,比起美國人,中國小孩容易成功是因為他們有「虎媽」,而西方母親都是小貓咪或者更糟。蔡的女兒蘇菲亞和露意絲從來不准看電視、打電玩、在朋友家過夜或參加學校戲劇演出。她們每天必須練鋼琴或小提琴好幾小時。父母對她們的期待是,除了體育和戲劇以外,每個科目都是第一名。

根據蔡女士的說法,中國母親認為,小孩子一旦過了幼兒階段,如果沒達到父母期待的高標準,就必須以明確的話語告知(蔡女士說她認識韓國、印度、牙買加、愛爾蘭與迦納的母親採取「中國式」教法,也有些華裔媽媽沒這麼做)。他們的自尊應該夠堅強,可以承受。

但是在耶魯法學院當教授的蔡女士(她丈夫也是)生活的文化中,小孩子的自尊被認為是很脆弱的,甚至運動隊伍會頒「最有價值選手」獎給每個隊員。所以,許多美國人對她管教方式的反應是驚恐不已,並不令人意外。

評估虎媽教法的難題之一是,我們無法區隔是教法本身,還是父母傳給子女的基因影響。如果你希望子女成為班上第一名,要是你跟伴侶都有在菁英大學當教授的頭腦,自然會有幫助。無論虎媽逼得多緊,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拿第一(當然,除非我們把每個人封為「全班第一」)。

虎媽教法的目標是讓小孩完全發揮自身的能力,所以在「聰明或快樂」的選擇中,似乎傾向「聰明」那邊。這也是貝蒂.劉(Betty Ming Liu)的觀點,她在部落格回應蔡的文章說:「像蔡美兒這樣的父母,正是我這種亞裔美國人需要心理治療的原因。」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心理學教授史丹利.蘇(Stanley Sue)研究過自殺,這在亞裔美國女性特別常見(在其他種族團體中,男人比女人容易自殺)。他認為家庭壓力是主因。

蔡女士會回答,達到高階成就帶來很大的滿足,唯一的辦法就是努力。或許吧,但小孩不能被鼓勵去做某些事,是因為本質上值得,而不是怕父母不認同嗎?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我同意蔡女士的部分是:不願告訴小孩該怎麼辦,可能太過分了。我有個女兒現在也有自己的小孩了,她曾經告訴我關於她朋友教養方式的神奇故事。有個人讓她女兒被三家不同的幼稚園退學,只因為她不想去上。另一對夫婦相信「自我指導的學習」,結果某天晚上他們十一點就寢後,留下五歲女兒連看了九個小時的芭比娃娃影片。

虎媽的教法對這種自由放任的風格或許是有用的制衡,但兩個極端都有所疏漏。蔡女士嚴格聚焦在家中的單獨活動,沒有旁人鼓勵或團體活動,無論在學校或廣義的社群裡也不關心他人。所以,她似乎把學校的舞台劇看成是浪費時間,可改用來讀書或練習音樂。

但是參與學校戲劇就是投入對社群有益的活動。如果有天賦的小孩迴避,戲劇的製作品質會變差,也會傷害其他參加的人(還有來看的觀眾)。所有被父母禁止參加這類活動的小孩,就錯失了發展社交技巧的機會。這些技巧跟那些壟斷蔡女士注意力的活動,同樣重要又有益處,也同樣難以精通。

我們的目標應該是讓孩子成為好人,過道德的生活,關心自己也關心他人。這種教養小孩的方法跟幸福並非毫無關係:有很多證據顯示,慷慨仁慈的人對自己生活的滿意度,比性格相反的人來得高。但那本身也是個重要的目標。

老虎過獨居的生活,除非是養育幼崽的母虎。相對地,我們是群居動物。大象也是,象媽不會只專注在自己後代的福祉。牠們會一起保護並照顧群體中的所有小象,類似經營托兒中心。

如果我們都只想到自己的利益,就是走向集體災難:看看我們把地球的氣候搞成什麼樣子。說到養兒育女,我們需要少點老虎,多些大象。

─摘自「評論彙編」,二○一一年二月十一日

首圖:flickr【教養的難題】你希望孩子聰明,還是快樂?_img_1本文節錄自:《真實世界的倫理課:82個影響你一生的思考練習》一書,彼得‧辛格著,李建興譯,大塊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