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越花越有錢」投資法?
○預算做任何事(包括投資),跟大腦判別事情的「優先順序」有關。
○透過問句方式找到答案和方法,財務規劃往開源節流方向前進。
○少買零售價格的東西,找出優惠和折扣利多,建立好的花錢習慣。
月光族這個名詞,在近幾年成為年輕小資男女的代名詞。
月光族指著每個月賺的錢都用光或花光,而且不進行任何儲蓄或投資。
就像前面我們曾經舉過例的喝杯咖啡,只想給自己一個「小確幸」,但你知道這些「小確幸」在台灣一年總共賣掉將近29億杯,並幫商家創造上百億的營業額嗎?
拒為月光族!下對指令教會大腦優先順序
另外,你應該很少看到每天喊著沒錢的小資男女,真的因為缺錢而跑去睡橋下或吃的太糟糕。
薪水拿來支付食物、穿著、房租、玩樂,聽起來都很合理。但一說起「投資」,大家就會喜歡喊著一樣的口號:「沒有錢,哪來的投資理財啊?」
妙的是你會發現,再怎麼沒錢,大家還是能想盡辦法「擠出錢」,花在一些月支出上面。
在這裡我們並非討論什麼該花、什麼不該花,但你會發現,「預算」做任何事(包括投資),只是跟你大腦判別事情的「優先順序」有關罷了。
買東西,我們要繳消費稅,因為稅直接加在商品價格上 所以你買了無感。相同的方法,如果現在我要你做一件事,在領薪水當天,直接把30%薪資當作「資產稅」繳到投資帳戶裡,然後其他剩的70%隨你要怎麼花錢都可以,你覺得如何?
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不是:
「等等!這樣我每個月的錢根本完全不夠用!我怎麼可能做的到??」
在這我想大家先來挑戰這件事:
如果你的月薪是5萬元,每個月先扣除30%當「資產稅」繳掉 ,這樣手上就會只剩下35,000元,這35,000元隨你怎麼花都行,這些花費包括了你的固定支出與非固定支出。
這樣進行兩三個月,你覺得可以適應這樣的消費生活嗎?
利用問句來做財務規劃的思考邏輯
單身的喊錢不夠花,結了婚的喊生活過不下去 但是,是真的「過不下去」?還是因為優先順序改變了?還是因為你不習慣,或沒認真想辦法透過改變「消費習慣」而達標呢?
所有的財務規劃思考邏輯,一定都是往節流與開源發展,我們來透過問句的方式思考:
Q 一個月賺35,000元不夠,我如何在自己目前工作或事業上,在一年以後能增加30%的收入?
QBQ 我現在可以做哪三件事來往這個目標發展?
A 分析目前工作職位,如何的表現能提高加薪或年終。
B 如果目前的職位,提高加薪與年終空間不大,分析自己能如何進修(如轉換跑道、考證照、學銷售技巧等)來提高自己的價值。
C 下班後的時間,我可以做什麼來增加自己的收入?例如上網研究如何成為YouTuber、讀10本關於財商相關的書等等。
Q 我如何能減少30%的開支,但是依然維持一樣的生活品質?
QBQ 我現在可以做哪三件事來往這個目標發展?
A 喜歡喝星巴克?先加入星巴克會員累積星點數,此外,每個月都有買一送一活動,也可跟同事朋友一起合買或代買(自己的那杯免費)。
B 喜歡看電影?申辦具有電影票優惠的信用卡,或者在家看線上付費的院線片,以及免費又高畫質的電影。
C 喜歡到處品嚐美食?透過團購/買劵/累積點數的習慣,讓自己享受一樣的玩樂品質,卻支付低於零售價的價格。
不要習慣零售價格,要找到好康和折扣才花費
以上講的都不是什麼新觀念,但卻常常被忽略或知道卻懶得做,因為覺得又沒省多少錢,並且怕麻煩。
但其實這都只是花錢習慣的養成, 各大企業也都知道這件事的重要,所以都專門研究消費者的花錢習慣,藉此讓你用他們所訂製出來的價格消費。
所以絕對不要「習慣」去接受任何吃喝玩樂的零售價格,因為這都是企業喊出來的數字!甚至企業商家跟各大會員平台(如LINE)合作所釋出折扣與利多方案,都是倒是我們需要去建立好習慣利用的。
企業成本和零售價格之間有很大的空間,如何讓自己消費低於零售的10至30%的數字,自然就能將自己的月收入30%當作「資產稅」第一優先順序「繳掉」,但幾乎不影響自己目前的生活品質。
本文摘自:《創造你的金流人生:REITs不動產投資信託的靈活賺錢術》,謝宗翰著,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