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IPGP)任職的李悅寧原就讀於台大醫學系,大五時到法國巴黎高等綜合理工學院當交換生,之後毅然決定休學,留在法國攻讀天文學,年僅27歲即獲得博士學位。今年,她決定婉拒法國的職缺,將回台師大任職。
為延攬海外優秀學術科研人才返國貢獻,科技部長陳良基上月邀集教育部及多所國內頂尖大學校長、副校長至英、法、德三國海外攬才。科技部表示,雖然訪團已返抵國門,「攬才」效應仍在當地學界持續發燒,已有數位傑出學者確定於今年夏天回台貢獻所學。包括巴黎第八大學教授陳珠櫻,決定到清華大學任教;在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 (IPGP) 任職的李悅寧,將到台師大任職。
李悅寧是這次在巴黎場次所延攬的年輕學者。李悅寧曾是大學指考第二、三類組榜首,由於學業成績優異,大學很自然地在眾人的期盼下進入台大醫學系,就讀期間因緣際會到巴黎高等綜合理工學院(Ecole Polytechnique,別稱X)當交換學生,這段交換生的經驗卻改變了他後來的人生發展。
受到法國當地大量資訊及文化的刺激,李悅寧毅然決定從台大醫學系休學,並留在法國攻讀天文學。轉換跑道後的李悅寧,將他的研究才華完全展現,年僅27歲即獲巴黎第七大學及法國原能署薩克雷研究所共同授予的天文與天文物理學博士學位,之後進入知名的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
2018年李悅寧獲台灣物理學會吳健雄獎學金肯定,隨後於今年再獲科技部核定通過年輕學者養成計畫─愛因斯坦計畫。攬才說明會後,李悅寧親自向陳良基報到,表達他已經婉拒了法國的職缺,今年夏天就會回台灣師大任職,投入台灣的研究行列。
目前任教於巴黎第八大學「美學、科學與科技藝術博士班學院」,並擔任藝術與科技影像研究所所長的陳珠櫻,旅法30多年。陳珠櫻研究電腦「人工生命」多年,並開發具有自主系統的「第二代互動性」數位藝術,其藝術創作橫跨自然生命科學、電腦人工生命、腦科學與認知心理學等多重領域。
陳珠櫻具獨創性的作品,曾多次受邀參加國際性科技藝術展覽並獲得極高度的肯定。在清華大學力邀下,陳珠櫻決定應聘協助該校相關領域的發展,推動台灣科技與藝術的結合。
科技部表示,海外學人回台任職需要契機,相對於以往由學人與教研單位點對點的對接,科技部攬才團提供了更全面的平台與方案,讓人才有返鄉的機會與動力。本次活動在歐洲廣獲迴響並持續發酵,除上述二例,有些學人在會後表示雖然尚未獲得正式教職,但是仍然希望返國服務,例如畢業於里爾大學的潘彥儒博士。潘彥儒目前留在里爾大學擔任博士後,其專長為海洋生產力,該校的重量級教授也與潘一同赴會與訪團互動,隨著他將回到海洋大學擔任特約博士後,台法科技合作將持續地加深並擴大。
本文轉載自2019.4.12「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