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莊怎麼說?
百善孝為先。道家的處事哲學主張寬容善待傷害自己的人,就更不用說如何侍奉雙親了。如果說孝順可以分為六種境界,儒家的「尊親」、「愛親」只達到了前面兩種境界。那麼,接下來的四種境界又是什麼?道家孝道所講的「忘」,究竟是讓人們忘掉什麼呢?
**
說到行善,大家都知道「百善孝為先」,儒家講孝順,道家也講,如果把孝順分為六個階段,儒家只談到兩個階段,莊子另外還提到四個階段。
在此,我們先簡單描述一下孝順的六種境界:
一、以敬孝:
早晨起床向父母請安,回家時向父母問好。出於尊敬而孝順父母。二、以愛孝:
孔子曾回答子夏問孝,他說:「臉色保持和悅最難。」對父母要保持和悅的臉色,尤其父母年紀大了,生病時需要我們陪著看病,臉色保持和悅,才代表我們有真正的愛心。儒家往往講到這裡就不再多說了,但莊子認為還有另外四種境界。
三、忘親:
忘了父母是父母,等於把父母當作朋友。很多父母都很希望成為孩子無話不談的朋友,事實上卻很難。很多時候,孩子一上國中、高中,就不太與父母談心了。所以莊子說第三種孝是把父母當朋友。四、使親忘我:
父母有時候為各種問題煩惱,卻要小孩別操心,代表父母沒有把孩子當朋友。如果父母把孩子當朋友,無話不談,一家人不是如魚得水嗎?互相忘記對方是誰,所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但這也只是第四種孝順。五、兼忘天下:
老萊子是古代二十四孝的代表之一,他的父母已經九十幾歲了,但他還是像小孩子一樣逗父母開心,回家穿著彩帶衣跳舞給父母看,摔跤時還發出嬰兒一樣的哭聲。我們很難想像七十幾歲的人還能這麼做,但在父母眼中,不管幾歲,孩子永遠是孩子。因此,孝順的時候要能忘記天下人,不理會天下人的指指點點。父子騎驢的故事很適合說明這一點:父子兩人要趕一頭驢到城裡賣,走在路上,有人說:「這頭驢沒人騎不是浪費了嗎?」於是兒子騎了上去,但又有人說話了:「兒子騎驢,爸爸走路,太不孝順了。」兒子便下來讓爸爸騎驢,又有人說了:「爸爸騎驢,兒子走路,太不慈愛了。」兩人於是一起騎驢,又有人說話了:「兩個人騎一頭驢,虐待動物啊!」最後父子只好抬著驢進城。
親子關係何必在意別人指指點點?與父母有默契,天下人怎麼說,又何必在乎。
六、使天下兼忘我:
孝順就像呼吸,是很自然的。除了要尊敬與愛心,還有一個關鍵叫「忘記」。但可不是忘了這個、忘了那個,真正的忘記,是忘記自己的特定身分與角色,與父母相處時,相互以道作為母親、作為最後的根源,讓生命可以展現更親密的交往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