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8/17(日)賴佩霞@基隆塔新書分享會

宜蘭縣攜手同心,冬山河再現生機

蕭掌玉
user

蕭掌玉

1987-10-01

瀏覽數 17,950+

宜蘭縣攜手同心,冬山河再現生機
 

本文出自 1987 / 10月號雜誌 第016期遠見雜誌

一位頭戴斗竺的農民划著竹筏,漂泊在碧綠的冬山河中,一手撐著竹竿,另一隻手緩緩地撒下魚網,撈起數尾活跳跳的福壽魚。

河堤下,幾隻耕牛悠閒地咀嚼青草,一隻白鷺鸞棲息在牛背上。牠的夥伴們則不甘寂寞地在河邊戲水,時而翩翩起舞;時而逗留在河堤的草叢中。

往往一雨成災 

冬山河位於宜蘭縣的中部,像龍一般蜿蜒在蘭陽平原的東南側,全長約十二公里,是一條經過水利整治和綠化的河流。

原來的冬山河河道彎彎曲曲,坡又陡,每當山洪暴發,便氾濫成災。中下游地勢低窪,流速慢且排水不良,冬季往往一雨成災,使二千三百多公頃的稻田和農宅變成一片汪洋。

已經擔任五結鄉鄉民代表九年的許阿全形容:「以前的冬山河是冬山鄉和五結鄉的排水溝。」河寬約五公尺,大概只有現在的十分之一,兩岸沒有堤防,只有一些泥土。

住在冬山河中游一帶達四十年之久的林丙丁回憶,他家曾有淹水三十五天的紀錄,約有十天屋內的積水達一公尺深,冬山鄉對外的交通也中斷數個月,只好全靠水上行舟。「十五年前,我結婚時連禮車都開不進鄉裡,要換船才能抵達。」他記憶深刻地說。

「治水一元化」 

十四年前,宜蘭縣長李鳳鳴喊出「治水一元化」的口號,建議省政府協調有關單位,統籌整治冬山河。爾後,行政院長蔣經國巡視宜蘭縣政時,親眼目睹縣民的「水深之苦」,便責成台灣省水利局整治冬山河。

「當民眾獲知這個消息時,真是太高興了。」冬山鄉鄉長林長育興奮地說。宜蘭縣政府水利課課長翁隧林也指出,「民意代表不分派系,一致贊成。」

民國七十一年冬山河截彎取直、拓寬河道等工程完成,共花費四億四千多萬元。從此附近居民脫離水患的夢魘。

前任宜蘭縣議員林丙丁說,整治後兩期稻作都可豐收,農地由低等水田畫為高等水田,地價上漲數倍。

自民國七十三年起,宜蘭縣政府更進一步投資二千萬元,綠化、美化冬山河的兩岸,闢建了兩個河濱公園,栽植三千多株欒樹、榕樹、木棉和茄冬等喬木。從高處鳥瞰冬山河流域,整條河就像兩側鑲著綠鱗片的龍般蜿蜒在綠色大地上。兩岸很多農宅的四周仍然圍著竹籬(竹圍),保持典型的田園景致。四至五公尺寬的堤頂也已整平鋪成石子路,遊客可以在堤頂騎自行車、騎馬或散步。

縣長大力推動 

昔日為低窪水患區的冬山河流域是如何成為宜蘭觀光重鎮的?除了先期的水利整治外,宜蘭縣長陳定南的大力推動更是關鍵所在。

陳定南自六年前「品管」宜蘭縣後,便依據全縣的自然、人文條件,將發展觀光事業列為縣政的最重大目標。他認為宜蘭擁有溫泉、冷泉、地熱、高山、海洋和河川等豐富的觀光資源,發展服務業--觀光事業比發展生產業更重要。

「發展觀光事業除了可提供國民旅遊之用,也為縣民提供正當的運動、休閒和娛樂場所。」他一針見血指出,政府有義務創造好的生活環境,提升縣民的生活品質。

至於冬山河的開發,他坦承是「歪打正看」,當初並沒有考慮到水資源的多目標使用。幸好以前為拓寬河道挖了很多土方,並把土方堆積到兩岸,使中游捷徑橋段留有很寬的堤防,才讓縣政府在堤防上種樹、植草皮,做先期的開發試驗,後來更有進一步的開發計畫。

首先,他委託台大土木工程研究所都市計畫室為宜蘭的觀光資源把脈,在三年前完成「宜蘭縣觀光發展整體計畫」,冬山河正是這個計畫的重要據點之一。

主持計畫的台大土木工程研究所副教授黃世孟分析,開發冬山河,可以吸引外地來的遊客在宜蘭多停留,進而深入縣內其他風景區遊覽。他也指出,將來北宜公路或南港至頭城隧道(車程只需四十分鐘)完成後,位於台北都會區外環的宜蘭將成為大台北的旅遊腹地,冬山河與台北的距離也因此縮短,更增加它的發展條件。

委託專家接手 

台大的規畫報告建議,冬山河水域面積廣大,水流穩定且少污染,可開發為大規模的水域活動基地;而沿岸的水鳥、聚落、稻田、散村和手投網捕魚,可讓都市居民「得到田野經驗」。

這些優勢得到肯定,二年前,國際划船總會會長湯馬斯勒在比利時年會中,稱讚冬山河是東南亞最佳的划船場地。我國的划船協會也認為冬山河是訓練一九八八年奧運划船比賽選手的好場所。 

年度激省!$3,680 帶回24期遠見+高質感行李箱

規畫的棒子後來交到日本環境造型研究所和日本國株式會社象設計集團的手中。他們根據先期的研究和建議進一步研究,現在已擬出重要據點的藍圖:在水源區做好保育工作;在上游開闢可烤肉、露營和觀星賞月的森林公園;在中游捷徑橋一帶闢建能從事各式水上運動(龍舟賽、滑水、划船)的親水公園;下游河段發展為水上公園;河口海濱則規畫為賞鳥區和海上活動區。

日本專家還提出「水態博物館」的構想,他們認為水態在一般博物館只能以模型或圖面展示,而冬山河本身就可視為完整的水態博物館,水面、河堤、山林、植物、污水處理過程和各種水上活動,都是展示、學習的好對象。

在推動過程中,縣長陳定南不僅親自參與規畫和討論,還經常到冬山河實地勘察。他的司機林顯銘笑說:「他常利用下班時間和假日去察看,一星期約去四、五次,河岸的一草一木他都認識了。」陳定南家裡還掛著兩張設計圖,隨時隨地都在構思,為冬山河「傷腦筋」。

現在中游河段正在進行「雙龍計畫」工程,他雖然不能親自監工,但釘得很緊,每天都要瞭解進度。

為了讓日本象設計集團無後顧之憂,專心投入工作,提高工程品質,「縣長親自為他們張羅工作室和宿舍的佈置,從廚具到臥室都十分講究。」宜蘭縣政府機要秘書陳忠茂指出。

議會裡沒有反對之聲 

住在羅東工作室的象設計集團助理陳永興說:「我們滿意了,他都還不滿意,唯恐日本人住得不習慣。」聞名日本的象設計集團也就是被陳定南的認真態度所感動,才答應到宜蘭工作。日本專家永田為五郎還要長期駐守監工二年。

宜蘭縣政府重視開發冬山河,更可以從預算中顯現。陳忠茂表示,民國七十二年至七十六年全縣的觀光經費為一億七千一百多萬元,冬山河就佔了約一半。觀光課課長郭繼宗估計:「目前冬山河案約佔去觀光課十分之三的工作量。」觀光課課員賴世昌也說:「每天加班已是家常便飯。」

除了縣府和縣長全力投入外,冬山鄉和五結鄉縣議員在議會中建議美化、開發冬山河也有推波助瀾的作用。羅素貞議員說,雖然少數其他選區的議員有意見,呼籲縣長也要多重視其他風景區的開發,但都對開發冬山河有共識。「在議會裡幾乎聽不到反對的聲浪。」張瓊文議員也鏗鏘有力地說。

對於棘手的土地取得問題,縣長陳定南首先婉轉地請求地主的諒解和支持,然後堅持原則,採取單一標準,完全依據規定給予補償或獎勵,不「欺善怕惡」--因為地主吵得兇就屈服,多給補償;地主較客氣,就少給補償費。「我們沒有雙重標準,」他斬釘截鐵地說。

儘管如此,要完成一個重大的公共建設仍會遭遇困難,他認為「主要的難題在於人和錢」。

網羅學者加入行列 

在人才方面,他網羅二位在土木、都市計畫方面學有專長的碩士,加入觀光課的行列。並有三位建築師義務擔任顧問,隨時給予建議。建築師黃建興說:「我們經常和縣長討論到深夜或凌晨。」縣長只要有空,便研讀土地資源利用、都市設計、環境規畫和景園工程等方面的書籍,隨時「惡補」。

陳定南縣長在財源困難的情況下,以先期的綠化成果拋磚引玉,爭取中央和省的支持,交通部觀光局和台灣省旅遊局去年補助一千九百萬元,今年補助五千萬元。他欣慰地說:「我們是自助而後人助。」他還要向經建會爭取,把冬山河企畫案列入國家重大建設案。

觀光課課長郭繼宗指出,縣長經常親自到觀光局主持中央、省和縣都派代表參加的會議,爭取中央和省的支持;陳定南也曾向友人提到:「我到台北,就只到觀光局開會。」

為了讓冬山河有好的水質,衛生局環保課課長楊忠興說,衛生局已在去年擬定水污染整治計畫報請中央補助經費,並調查所有污染源(家庭污水、工業廢水和畜牧廢水等)建立檔案,每天派員抽樣、嚴格取締和重罰。 

縣長也常到工廠和養豬戶查看,省旅遊局課長陳春貴說:「我到宜蘭縣開會,問到冬山河流域有多少養豬戶時,發覺縣長比承辦人員還清楚,連那家養了幾頭豬地都知道。」

學校社團樂觀其成 

至於未來的交通規畫和管理問題,縣長陳定南計畫,將來堤頂只限腳踏車和行人通行,在堤下闢建聯絡道路和停車場;整個風景區完成後則委託適當的民間團體管理。

一般民眾的反應如何呢?冬山鄉鄉民代表游祥德說:「一百個縣民中,聽不到一個反對的聲音。」

五結鄉鄉民代表許阿全觀察到:土地將被徵收的民眾不大熱衷;學校和社團則樂觀其成,因為如此學生才有休閒活動的場所。年輕人還急切問道:「冬山河為什麼不趕快有遊艇呢!」

「縣政府已經規畫得非常美好,我只希望能早日實現。」前任縣議員林丙丁企盼地說。

依照陳定南的承諾,他希望在卸任前(二年後)完成上游森林公園、中游親水公園兩據點的工程,讓「現代的清明上河圖」歷歷在目,滿足國民休閒遊憩的強烈需求。

若是冬山河的一水態博物館」真能實現,台北都會區的居民或許也能像宜蘭縣民一樣,乘坐水上畫舫徜徉在碧波中,享受「知者樂水」的田園情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