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

黃達夫
user

黃達夫

1999-10-01

瀏覽數 22,000+

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
 

本文出自 1999 / 10月號雜誌 第160期遠見雜誌

蔣夢麟先生曾在追憶孫中山先生的文章中提到一則小故事。「孫中山先生在北平協和醫院臥病時,有中醫陸仲安曾以『黃芰』醫好胡適先生的病,有人推薦他為孫先生醫治。先生說他是學西醫的,他知道中醫靠著經驗也能把病醫好。西醫根據科學,有時也會醫不好。但西醫之於科學,如船之於羅盤。中醫根據經驗如船之不用羅盤。用羅盤的,有時會到不了岸,不用羅盤的有時也會到岸,但他還是相信羅盤。」這就是理性思考的一個範例。

但是在戊戌政變一百年、賽先生旅居中國八十年後的今天,國人儘管在食衣住行等物質享受已全盤接受西方的文明,然而西方的科學精神卻不易融入國人日常生活的思維模式中。如今,西方醫學已經逐漸脫離傳承的「經驗醫學」,進化至客觀的「驗證醫學」。近年來更因分子生物學和電腦資訊科技的突飛猛進,科學家正緊鑼密鼓破解人類基因之謎。在跨入二十一世紀的同時,藉著基因資訊的擁有,必將使醫療技術在不久的將來大幅改觀。

然而,此刻國人卻仍迷信無從分辨真假的傳統醫學。例如,在國人的觀念中「癌症」一直是絕症,意指傳統醫學對癌症並無良方或對策。但近年來不斷有中醫宣稱中藥、氣功具有抗癌、治癌的功效。卻因沒有客觀的科學證據檢視,無法否定它的功效。

當全民健保將中醫納入後,出現了「西醫去邪,中醫補身」的治療理論,宣稱西醫為治癌的主軸;中醫是輔助治療在於減輕西醫所引起的副作用,亦能提高免疫力。但是,足堪爭議的是,化學、放射線治療是二十世紀末的新產物,其所造成生理的變化,對於傳統醫學而言,是一種經驗空白的新領域。反之,現代的藥理學、生理學、醫學物理學、分子生物學則較具備「知己知彼」的優勢。過去一、二十年來新發明的止吐藥,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生長激素,以及更有效的營養補給和抗生素等,都是針對緩解癌症治療的副作用發展出來的輔助治療,且都已通過科學驗證,能有效協助病人度過治療的過程,使病人迅速地恢復健康。

國人對癌症醫療缺乏信心,有幾個原因:首先是對癌症一直沒有正確的認識,對先進的醫療亦不求甚解。而國內癌症醫療水準尚待提升,對於治療中病人身心的扶持更顯不足,助長了對中藥或另類療法的期望與迷思。但若能以科學的精神演繹推理,是非必然分明,真假無需爭辯。在科學的時代,不論中醫、西醫,皆應「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本文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黃達夫新書《用心聆聽——黃達夫改寫醫病關係》已由天下文化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