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固網開放 資訊化社會接踵而來

黃惠娟
user

黃惠娟

1999-10-01

瀏覽數 19,400+

固網開放 資訊化社會接踵而來
 

本文出自 1999 / 10月號雜誌 第160期遠見雜誌

未來由資「訊」與「通」訊整合起來的「通訊(info-comm)」產業,是一個以多元化電信、資訊與傳播等實體網路為基礎(infrastructure),以虛擬網路連結各類使用者完成「通訊」服務的一種產業。

未來的「通訊」服務業會是一個兩層結構構成的網路,一個是下層實體的網路(physical networks 硬體的建設,包括骨幹網路、傳輸網路與區域性網路的建設),另一個是上層的虛擬網路(virtual services 包括語音、數據與多媒體的流動);而這個通訊產業,實際上就是由電信、資訊與傳播網路所構成。

傳統的電信網路服務沒有虛擬網路,當一個人撥了電話,不管怎麼轉,一定會轉到另一個人手上,所有的服務都在這個網路上發生;至於傳輸的內容就是語音,不需要假手第三者。兩個人之間再加上網路,就完成了語音服務,不涉及任何的虛擬服務。

但未來的服務使用者上線後,不見得要找另一位使用者,可能是連接上一個伺服器(server),藉由這個伺服器接取數據、影像或上網買東西等等。使用者接取的不是另一個使用者的聲音,而是一具伺服器所提供的電影、音樂或資料。

也就是說,在未來的世界裡,還會有人提供實體(physical)的服務,也有更多的業者不需自己建造任何實體的網路,只要擁有一個伺服器,藉由這個伺服器連上實體的網路,就可以做各式各樣的生意,提供各種各樣虛擬的服務。

民國八十五年修電信法時,我第一次提出實體與虛擬分離成上、下兩層的概念,電信總局沒有人聽得懂,也沒人願意接受這個概念。他們認為這個概念對他們有威脅,因為傳統上認為語音與實體網路是bundle 在一起的(一體的),這些人賣了一輩子的電話,他們無法想像語音如何從電信網路獨立出來。

但實體(physical)網路歸實體網路,虛擬(virtual)網路歸虛擬網路,在概念上是可以分離的;做為一個經營者,也可以兩者都經營。一直到今天,中華電信在虛擬部分的業務量只有五%,所以他們始終認為這一塊不重要。但是未來資訊化社會的戰場在虛擬網路,今天香港、美國,虛擬網路的比率高達二○%到三○%,代表我們的虛擬服務市場在未來還有相當幅度的成長空間。

全球電信自由化浪潮襲來

傳統的通訊網路架構可分成三個部分,亦即骨幹網路(相當於高速公路)、傳輸網路(相當於高速公路的連絡道路)與區域性網路(local access);由於區域性網路是通到每個人家裡的最後一段,也叫last mile(最後一里,即區域網路)。

傳統電信業在經營上是同時擁有三個網路,提供端點到端點的服務(end to end service)。傳統上認為電信網路是一種獨占,會形成規模經濟,因此市場上最好只有一個經營者;如果再予以切割,經營的平均成本會拉高,但整個網路是不能分割的。

後來慢慢研究發現,沒有不能切割的理由。未嘗不能「網路中有網路、系統中有系統」,將電信市場切割成三種不同層次的網路,不同層次有不同的經營者提供不同服務,透過網網相連的方式做interconnection(互連、接續)或interoperability(銜轉)。

行動電話是最明顯的例子。台灣大哥大的用戶可以經過中華電信的網路打到遠傳的用戶,這就是系統中有系統,網路中有網路。這些概念產生後,獨占的概念自然就被打破,這也是全球電信自由化的根本原因。

封包交換顛覆電信結構

過去傳統電信網路的特性是電路交換(circuit switching)。以前的交換概念是一旦張三接上李四的,整段線路就被兩人所占住;如果由台北打到高雄,你可以想像在你還沒有掛上電話之前,全台灣就有一條線被你占住了。

到後來,不但電信網路數位化,交換機也數位化,也就出現了新的交換方式——稱為稱為封包交換(packet switching)。譬如你打一通電話到高雄,可能是講一句話、傳一段文字或其他數據,封包交換的概念是將這些訊息切成一段一段的,並在每一段的頭尾都加上ID(識別號碼),每一段都會自行找尋當時最空的路徑,第一、二、三段可能都走不同的路徑 ,到接取端後再藉由ID進行重組。如此一來,整個系統的空間與容量都會提高,整個傳輸的速度也變快了。

更大的衝擊是電路交換的結構也被打破了。原來的電路交換結構非常階層化(hierarchical),區域、傳輸與骨幹部分各需不同容量的交換機,整個交換機的負荷與容量就變得很大;一旦變成封包交換,整個交換機的負荷就會馬上降低。譬如同樣要服務五萬個用戶,封包交換可能只要提供五千個管道即可,因為不會有任一管道被長期占用;但如果是傳統的線路交換,可能就要同時有五萬個管道空在那邊,若是都占線,可能就有人上不了了。

網路在過去可以說是層級式、集中式的,一旦使用封包交換,可以變成分散式的。另外,交換機也不必是龐然大物。過去的交換機都是一層一層的,三層各有不同的交換機,交換機的規模一層比一層大,只要投資下去都是不得了的成本;現在有了封包交換的技術後,原來三層式的東西每一個都可以扁平化。

擋不住的趨勢

事實上,這個趨勢也是擋不住的。這個趨勢走得最快的是英國。一九八四年,英國發現技術進步之後,獨占自然成為一個似是而非的講法;接下來是美國,大概在一九八九年跟進;再接下來演變的,就是網際網路(internet)慢慢進來,它的意涵(implication)可說是另一個演變中的趨勢——資訊、通訊與傳播藉由internet全部merge(匯流)在一起。

這個因為網際網路產生的匯流,是由電腦網路來的。電腦網路最早的形態是LAN(local area network,區域網路),也就是希望將辦公室內的電腦連線,使各台電腦的資料可以互傳。後來演變成建築物與建築物之間可以互連,接著發現連拉過國界也沒有問題,這也就慢慢變成WAN(wild area network,廣域網路)。

到了WAN的境界後,網路連結的方式也有很大的轉變。最早不同建築物之間網路的互連都要拉專線,也就是自己的電腦與LAN的網路相連,LAN與LAN之間再拉專線。後來就想,為什麼不能經由電信線路?等到由電信線路來拉,internet(網際網路)的架構也就產生了。在這個情況之下,電信網路自己就break up(切割),internet 也就與電信merge(匯流)了。

除了網際網路與電信網路匯流之外,第三個匯流進來的,就是傳播網路,其中又以未來會與通訊匯流者在一起的有線電視網路,最讓傳統電信業者備感威脅。

有線電視的優勢,在於它不僅有一條現成的線通到每一個人家裡,它的頻寬則是更大的衝擊。因為傳統電信網路頻寬只有9.6K(每一秒可以傳輸以千為計算的位元數),也就是每秒鐘可傳九千六百個位元,用這種速度來傳輸語音已經綽綽有餘。但是,有線電視的頻寬是以十個mega bite(一個mega bite 等於一百萬位元)來計算,也就是說,當通訊還在以K為計算流量的單位時,有線電視的頻寬已經有一千倍的容量了。

如果未來通訊與資訊方面仍只提供語音服務,上百萬的位元容量就完全只是浪費;但網際網路一直發展,資訊網路上傳的東西就不會只是語音,而是多媒體形態,到了這種境界,9.6K明顯不夠,就會出現提高頻寬的要求。

這樣一來,有線電視業者突然發現自己站在一個很有利的位置,通訊業者也會思考:若無法提供一個足以和有線電視業者競爭的頻寬,說不定一夕之間市場就會山河變色。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目前大家都在談broadband(寬頻),如何利用今天的電話網路,將頻寬由9.6K再往上拉,也就成為既有通訊業者思考的問題。譬如中華電信XDSL(各種數位式用戶迴路應用)的技術,就是利用現有的電話線,在交換機這頭改裝,使電話線也能傳輸幾百萬的位元,由K級變成mega 級的傳輸網路。

開放固網是為了頻寬的建設

封包技術的引入,有兩個引申的涵義(implication)。一是辦理固網(固定通信網路)開放,新進業者的網路結構(architech)可以跟中華電信完全不一樣,所以成本結構也會完全不同。新進業者可以由新技術切入,甚至可以一開始就切寬頻的市場,成本會降低很多,這對新進業者是一個機會,對中華電信也是一個威脅。

在系統、製造面的另一個意涵,則是過去線路交換的王國整個被推翻掉了。過去電路交換系統是一個很階層化的架構,交換機一做就是幾十萬門,全世界只有四家或五家可以做,就像一個電信封建帝國,只有封建的大貴族才有辦法做。但交換機系統走上decentralized(地方分權)之後,有很多利基市場(niche market)就會產生,這種利基市場台灣很有幫助,因為中小企業就可以玩得起來。

電訊產業是未來的產業,如果還是停留在線路交換(circuit switching)的結構,我們根本沒有機會,只能做一做CPE(consumer periphical equipement)。未來若再加上寬頻環境,別人沒有超前我們多少年,大家的立足點都差不多,如果我們能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場,適時地切進去,將會是一個新的空間。

此外,雖然電信自由化之後促成台灣民營電信業者的競爭,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業者也不要以為發生在行動電話的這套戲碼,會重複發生在固網之上,因為市場的態勢完全不一樣。

行動電話開放之初,有一百萬人在排隊,而且當時的普及率只有七%,市場潛力實在太大了,很多業者在去年都已經回本了,這些都算是世界紀錄。但固網不同,中華電信在固定電話的普及率已達到五○%,每個家庭都有一條線,新進業者該如何打進這個市場呢?

固網開放的政策目標,是希望看到頻寬的建設。我們認為現有的頻寬不夠,尤其是last mile(區域網路),因為中華電信的骨幹網路與傳輸網路,基本上沒有嚴重的塞車問題,只有到你家裡的那一段塞車。譬如以前SOGO(太平洋崇光百貨)前面總是塞車,是因為它前面的道路太窄,由此可知,因為頻寬不夠,所以要想辦法拓寬到你家門前的last mile,換成寬頻。

光纖將帶動虛擬服務

今天交通部開放固網,重點放在實體網路。我不擔心虛擬網路,只要實體網路頻寬夠寬,虛擬服務就會如雪球滾起,若非如此,是滾不動的。

從更長遠的眼光來看,未來固網與無線網路兩者一定會整合。我們也在政策上提醒業者不要只將眼光放在語音服務,語音可能只在國際與長途搶一點市場,但政府之所以要求業者要拉區域網路的last mile,思考的是未來多媒體的需求,也就是只有寬頻才能承載的容量。

所以我希望固網申請在年底前截止收件,希望在舊曆年前評審出來,預計明年底民營業者一定會開始營業。明年底以後的市況又是如何?第一個馬上進入競爭的必定是國際與長途市場,不但價格下降,服務也一定會隨之提升。

第二個是市區內的商用市場,這些市區內的商用市場,將馬上進入光纖服務。因為有線電話業者對商用市場沒有興趣,而中華電信會利用傳統電話線加上XDSL的技術,因此,民間業者一定不會拉傳統電話線,一定一拉就拉光纖。

光纖的容量已經不是以百萬位元來計算,而是十億位元(giga bite),那又是另外一個千倍,只要一條光纖就搞定了。由於預期這部分也會馬上進入競爭狀態,屆時電子商務也有條件可以做了,也就是說,光纖帶動了虛擬服務。

同時,以有線電視為主的家用市場,至此也會進入一種新的競爭狀態。這部分internet access(網際網路接取)可能還是一個最開始的市場,到了那個階段我就不管了,因為只要進入這個畫面,我們國家的資訊化社會就已經起飛了(take off)。

頻寬是資訊化社會的代表資源

明年年底固網進入競爭狀態後,台灣就進入資訊化社會,也就是由下層實體網路與上層虛擬服務構建出來的「網際世界」(cyberspace);而今天日益普及的全球性網際網路,可說是網際世界的雛形。民間業者本身要有遠見,看到的不應是這一、兩年的回收,而是未來資訊化社會所布建出來的實體網路與虛擬服務,在資訊化社會所代表的涵義。

以資源的觀點來講,農業化社會的資源代表是土地,工業化社會代表資源是資本,而資訊化社會代表的資源則是頻寬(bandwidth),當然也有人認為是在上面跑的knowledge(有價值的資訊),但那是虛擬面,我們說的是實體面。所以看頻寬的趨勢,以光纖代表的頻寬是無可限量的,只要布設就會有。

由趨勢來看,XDSL(各種數位式用戶迴路應用)與有線電視的技術都只是過渡,最終還是會走上光纖;至於這兩者可以存活多久?還是最後會部分存活,只是大部分是光纖?比例又是多少?現在沒人能斷言。

未來如何走到寬頻有很多的可能性(solution),在這些可能性當中,任何一種在發展上都有其瓶頸與挑戰,並不是毫無風險(trouble free)的。以有線電視而言,它技術的可用性究竟到什麼程度,在某些地方仍是走著瞧(wait and see)。未來技術的存活性有多高?競爭力有多強?仍要看AT&T買下來的那幾家有線電視,整個帶動的動能(momentum)有多大。

誰能在各種可能性(solution)中脫穎而出,競爭關鍵在於是否真正可以商業化,是否真的可以產生盈餘(generate revenue)。譬如摩托羅拉主導的「銥計畫」,並不是技術不好,而是犯了幾個基本錯誤。銥計畫在四、五年前開始籌劃時,大家都感到很振奮;因為行動電話跨過國界就死了,不能一個號碼真正走遍天下。

但到了銥計畫真的要打衛星上去時,整個市場卻已經過去了,關鍵是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泛歐數位式系統)的漫遊功能(roaming)已經產生了。有了漫遊功能,跨越國界的問題就能克服,能以更便宜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銥計畫不僅要換手機,天線也要和喇叭一樣大,而且電池容量用不了多久;市場已經變了。

銥計畫在技術上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毛病,而是市場訴求錯了,以致於無法在夠快的時間內產生營收,將前面這個財務最困難的時期帶過去。由於以債養債,等到養不下去才失敗,可以說根本上是人為的因素。所以這也是一個很慘痛的例子:你要清楚地找對目標市場(target market),之後必須在很短的時間把市場拉出來,並累積營收,所以很多成敗的決定其實在於商業化能力。

因此,在進入寬頻時代的資訊化社會時,技術上的選擇也是五花八門,最後將定於何種solution(可能性),會有很多偶然的因素,但技術最好的卻不一定會存活。目前台灣在這方面還不錯,並沒有輸在起跑點。

我們在政策的準則是:「只要技術上可行,在政策上不要擋它」。當然有時因為調整的關係,或許會有過渡期,譬如網路電話(I-phone)目前尚未開放,但會訂一個時間表,會在一定的時間之內開放。 (黃惠娟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