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千禧年和新世紀即將來臨,有哪些重要議題是必須面對和處理的?
答:我認為,未來的歷史學家可能會以「第三次工業革命」來稱呼目前面臨的情況。
蒸汽引擎帶來第一次工業革命,並結束了長達八千年的農業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也就是電的發明,約在其後一百年。一九九○年代的現在,我們正面臨第三次的工業革命,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比爾蓋茲。
人類有歷史以來,最富有的人都是擁有自然資源的人,例如過去一百年最富有的是擁有石油的人,但現在最富有的人是比爾蓋茲。他不靠土地、黃金、石油,不靠機器和廠房,他掌握的是處理知識的方法。
以知識為主的競爭
比爾蓋茲的富有象徵人類從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經濟模式,轉型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整個遊戲規則也都不同了。例如幾千年來人們都在住家附近的商店裡購買生活必需品,但電子商務改變這一切。有人估計,到西元二○一○年,美國有一半的商店都將關門,因為大家都上網購物。
另一個重大的改變是,以後沒有人會說他是在美國企業、日本企業或其他企業工作,真正的全球化經濟將會成形。
第三次工業革命還有一個非常根本的影響——以知識為基礎的競爭。
過去十年間,全球石油業總共裁員一百萬人,但石油卻空前盛產,原因是業者用超級電腦來輔助探油和鑽油,大幅提高鑽油成功率和產油量。這就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
整體而言,第三次工業革命有六項重要的科技:微電子、電腦、通訊、新材料、機器人、生物科技,這些科技改變了人類生活。
問:這些科技的發展為人類帶來許多益處,但你是否觀察到什麼隱憂?
答:最大的問題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在每一層面都造成不平等。
以美國為例,過去十年來美國的經濟很繁榮,但是全職工作的美國男性平均薪資卻減少了四%,原因是薪資最高的二○%的人在這段期間薪資大幅提高,薪資次高的二○%的人大致持平,剩下六○%薪資較低的人薪資減少了,所得差距進一步擴大。
從企業的層面來看,只有兩個選擇——成為全球性的大型企業,或是專攻利基市場的小型企業﹔全國性的中型企業沒有生存的空間。例如汽車業最終只會剩下六家大廠,其中四家是豐田、福斯、通用、福特;營運不佳者如富豪、勞斯萊斯、法拉利等都被收購;其他想擠進前六大的車廠都在購併,例如克萊斯勒購併賓士,雷諾購併日產,只靠單一國家的市場無法與其他汽車廠競爭。
同樣的概念也適用於國家。六○和七○年代我們談的是「合流」,低所得國家追趕上高所得國家,各國變得更平等。但到了九○年代卻發生「分道揚鑣」,富國變得更富有,如美國;窮國則更窮,例如中非、印尼等,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擴大。
教育水準很低的國家,如中非,許多人是文盲,他們如何參與以知識為基礎的競爭?地球上有許多國家,但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可以參與全球經濟的競爭。
小型國家研發應集中
問:所謂的「後進國家」如何突破現狀?
答:政府應該提高人民的教育水準,建設一流的基礎設施,並且加強研究發展的投資。技術有兩種,一是創造知識的技術,一是運用知識的技術。以平均國民生產毛額來看,如果你想參與最高層次的競爭,就需要創造知識的技術;如果你只想當追隨者,並維持不錯的國民所得,就需要運用知識的技術。
在一九九○年代,日本就面臨一個大問題。日本不僅金融發生危機,在技術方面也沒有大突破,所以日本落後美國,在微處理器、網際網路、通訊等領域都不是領導者。
問:這是不是代表在創造知識的層次,美國是唯一的超強國家?
答:其實歐洲創造知識的能力也很強,也出了很多諾貝爾獎得主。歐洲的問題是沒有將這些知識移轉至企業界,很多大企業在革命性的技術上並未取得領先地位。大公司要在革命性技術上領先,就必須放棄原有一切去發展革命性的新技術,但很少大公司能做到,因為他們最擅長的是再進一步改善已經成熟的技術。因此必須讓具有新技術的新公司成立,然後迅速發展成大公司,這方面美國很擅長。目前美國前二十五大的企業中,有八家在六○年代時根本還未成立。
問:像台灣這樣的小型國家,如何選擇發展策略?
答:策略必須自己選擇。不過,小國家要在創造知識的層次競爭相當困難。先進國家投入研發的經費大約占國內生產毛額的三%,美國投入研發經費約三千五百億美元,台灣的國民生產毛額才兩千六百億美元,美國的研發經費比台灣整個經濟規模還大。因此小型國家做研發就必須集中在某些重點領域,研究經費若分散就很難成功。不過集中的風險也非常高,萬一選錯重點就糟了。
技術是成功關鍵
問:在運用知識的層次上,如何才能成功?
答:同樣需要好的基礎建設、投資來研究發展。不過,知識的運用強調發展而非基礎研究。一項技術研究若能在五年之內獲得成果,就屬於發展的層次;若要十年以上才能見到成果,就算是基礎研究;介於五年至十年之間則是模糊地帶。
問:如果永遠都只當跟隨者,需不需要擔心會被拋得更遠?
答:以知識為基礎的社會裡,人們的確會很焦慮,因為不確定性更多。
在美國,每年有八十萬人被公司裁員,他們的公司卻是獲利的公司。
半年前,《財星》雜誌有一篇文章談到:MBA通常在四十五歲時被開除,公司要瘦身。接下來只能找到原來一半薪水的工作。時代已經改變,二十五歲的人比四十五歲的人優秀,經驗不再有太多價值。美國過去薪資最高的是四十五歲的階層,現在是三十五歲,說明薪資取決於技術,而非經驗。據估計,未來一般美國人有二五%的機率在退休前被公司裁員,即使他們的公司沒有虧損,被裁掉的人只能去找待遇較差的工作。
好的一面是,如果你夠聰明、幸運,就可以成為另一個比爾蓋茲,全美現在有兩百五十個億萬富翁,微軟公司裡就有十二個。
問:在這個以知識為競爭基礎的時代,成功的關鍵為何?
答:通常必須掌握尖端的技術。一般而言,快速致富有三個方式,第一是掌握突破性的技術;第二是掌握社會性的技術,做某些改變,讓消費者願意多花錢,例如星巴克咖啡,他們就有辦法說服你花兩塊美元買一杯五十分錢的咖啡;第三種方式最好的例子就是香港,他們把某些在已開發國家很普遍的產品或服務,選擇適當的時機和地點,引進開發中國家,並藉此致富。
問:你認為亞洲經濟已經復甦了嗎?
答:沒有,因為日本還沒有真正復甦。亞洲經濟的復甦取決於日本,日本在今年第一季雖有成長,但壞帳問題仍然嚴重,最根本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日本目前根本沒有採取任何行動。美國在一九八○年代中期發生信貸危機時,關閉了一半的銀行,數百人被關進監牢,二十五名眾議員和十六名參議員下台,數千家公司的執行長失去工作,許多大公司進行重整。
日本因為文化的因素不願做這些事;也許有一天會改變,但需要很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