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來臨

張玉文
user

張玉文

1999-07-01

瀏覽數 21,500+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來臨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9 / 7月號雜誌 第157期遠見雜誌

「個人電腦的時代已經結束,」電腦巨人IBM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葛斯特納( L. Gerstner)去年十月下旬接受美國一家有線電視訪問時如此宣稱。他並預測未來網路運算模式將取代個人電腦運算模式。

「數位革命已經結束,現在我們正身處數位時代之中,」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及媒體實驗室創辦人、暢銷書《數位革命》作者尼葛洛龐帝(N. Negroponte)去年底在《連線》雜誌的專欄中寫道。

「網際網路改變了一切,」電腦軟體霸主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茲今年初在倫敦說。

「毫無疑問的,未來是網際網路的天下,」最大的電腦公司、全球第七大電腦品牌宏B電腦公司董事長施振榮六月初在一場研討會中說。

「五年內,將沒有所謂的『網路公司』,因為,所有的(高科技)公司都將是網路公司,」半導體龍頭英特爾公司(Intel)亞太區副總裁戴維斯(J. Davies)六月初在台灣的一場公開演講中強調。

很難得有一件事,能讓這些來自不同領域和產業的精英們,以及許許多多不及引述的意見領袖和領導人們,擁有高度共識。

這件事,就是網際網路。

無論人們意識到與否,網際網路正悄悄以日益加倍的速度、日益擴大的範圍改變人類的生活和活動,當然也包括企業的運作。正如英特爾董事長葛洛夫(A. Grove)描述的「十倍速」變化,身在其間的企業正面臨「策略轉折點」,必須以新的經營手法和競爭方式來因應。

企業領導人嘗試在一片迷霧之中,摸索出網路時代的成功模式。全球個人電腦產業前四大廠商——康柏(Compaq)、戴爾電腦(Dell)、IBM、惠普科技(HP),以及相關產業的龍頭——半導體業的英特爾、軟體業的微軟,近來各種擁抱網路的動作,就是最好的例子。

一九九○年代中期網際網路開始商業化之後,網路經濟逐漸成形,昔日成功的營運模式,不保證在網路時代也會成功。網際網路的特性——即時、迅速、互動、打破地域疆界的限制,使得消費者透過網路掌握更多主控權,市場生態丕變。

個人電腦產業對網路帶來的產業環境變化感受特別深,原因正如英特爾全球銷售暨行銷資深副總裁馬龍尼(S. Maloney)所說:「買個人電腦的頭號理由是為了上網。」

英國《金融時報》就指出,在網路經濟模式中,舊有的價值鍵被打散,甚至重組,企業的應變之道不僅僅是設立網站、提供客戶公司的電子郵件地址而已,而必須改變整個營運模式。

網路經濟的新趨勢只會日益增強,終而沛然莫之能禦,很難反轉,對企業的挑戰和壓力也將隨之倍增。市場研究公司Datamonitor估計,五年內全球上網人口將達兩億五千萬人;網際網路的流量目前正以每年一百倍的速度成長,而公共電話網路的話務量年成長率則不到一○%,預估明年,網際網路的流量就可望超過電話的話務量。電話公司花了一百年才達到的規模,網際網路不到十年就達到了。

「全球連上網際網路的電腦很快就會逼近十億部,這代表的不只是一個網路『社區』而已,簡直就是一個虛擬的『大陸』,」英特爾執行長貝瑞特(C. Barrett)說,深感網路市場潛力之大。

擁抱網路不憂鬱——IBM

在這個日益擴張的網路「大陸」中,無盡的寶藏正待挖掘,究竟網路經濟的成功模式為何?目前似乎還難下定論,即使是公認最知名、最成功的網路零售商之一的亞馬遜(Amazon.com),迄今仍未轉虧為盈,而且虧損持續擴大中。

若把焦點放在舊世界、舊模式的成功者,如何為因應網路經濟而努力轉型,個人電腦業幾家大企業的動作是很值得觀察的對象。目前它們的動作可歸納為兩方面:推出與網路相關的軟、硬體產品,並配合提供客戶所需的網路服務,包括協助客戶設立企業內、外部網路,建置網路商店等;此外,它們也透過網路進行戴爾電腦公司執行長戴爾(M. Dell)所說的「虛擬整合」,一方面改善內部作業流程,同時與上下游廠商和客戶更緊密地結合,例如,下訂單、查詢訂單執行進度、售後服務等。

就如同一名產業分析師所說,現在凡是叫做「某某.com」(代表網路上的企業)的公司,股價都紅得不得了;同樣的,現在最熱門的業務項目似乎都是以英文字母e(electronic電子的)為開頭,像是IBM的「電子商業」(e-Business),還有惠普科技的「電子服務」(e-Service)等。企業熱衷e開頭的業務,著眼的是龐大的市場機會。市場研究公司艾迪西(IDC)指出,去年網路服務的市場規模為七十八億美元,較前年成長七一﹪估計到西元二○○三年時,市場規模將擴大十倍,成為七百八十億美元。

近年來已擺脫「憂鬱巨人」悲情的IBM,就是擁抱網路服務業務很好的例子。IBM已花了數百萬美元推廣他們的「電子商業」服務。IBM全球產業部門主管珊佛(L. Sanford)指出,目前 IBM提供一萬名以上的客戶有關電子商業的服務。

「我們推出許多與電子商務有關的產品,業務成長的速度快如閃電,比我原先想像的快太多了,」帶領IBM東山再起的葛斯特納在接受法國財經報紙《回聲》採訪時說。

葛斯特納進一步說明,IBM利用網路技術,提供客戶進行電子商務所需的服務,例如協助客戶建立網路商店、網上的採購機制、產品配銷系統等,另一方面,也銷售電子商務所需的軟體。

例如,IBM不只提供許多軟體,讓客戶用來設計和維護網站,還結合現有軟硬體產品及服務項目,針對小型企業(員工人數一百人以下)推出一項「小型企業網際網路解決方案」的產品組合和服務。

由於小型企業的資源有限,IBM甚至和位於美國明尼蘇達州的Vallon公司合作,由Vallon為急著上網的客戶製作網頁,保證交貨迅速(七天之內)、價格低廉(一百五十至兩千美元)。

IDC估計,小型企業電腦化的市場規模在美國約有五百億美元,全球則接近一千四百億美元。IBM希望到西元二○○一年時,擁有兩百萬個小型企業客戶。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康柏、惠普急起直追

網路相關產品及服務的廣大商機,對急於尋求突破的康柏和惠普科技,更是不能放過的機會。康柏和惠普科技未能及早像IBM、昇陽電腦(Sun Microsystems)等公司以伺服器的產品搭上網路趨勢,先搶占市場地位。美國《商業週刊》就指出,外界並未視康柏為網路界的重量級廠商;惠普科技最近為網路事業成立的新事業單位主管厄爾(N. Earle)也坦承,外界不暸解惠普爭取網路商機的計畫,不只是溝通有問題,更是願景出了問題。

康柏在一九九四年取代IBM成為全球最大個人電腦廠公司,但最近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下,戴爾電腦挾直銷模式(尤其是透過網路直銷)的成功更對康柏造成極大威脅。康柏今年第一季的獲利僅達原訂目標的一半,震驚業界。當年帶領康柏奪下IBM霸主地位的功臣——執行長費佛(E. Pfeiffer)也因此而在四月中旬下台。惠普科技則被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形容為「優良但無趣」的企業,而且著名的「惠普風範」企業文化可能太過安逸閒適,難以與那些「冷酷無情」的對手們競爭。

康柏和惠普最近為爭取網路商機的種種動作,顯示它們欲藉網路扳回一城的決心。四月中旬,費佛在宣布下台前一天,公布康柏的「永續電子商務」計畫(NonStop e-business),協助企業利用網路來進行各項核心事務,包括客戶關係管理、人事管理、供應商管理、訂單處理等。康柏去年收購迪吉多電腦公司而接收大批人力,使得康柏提供資訊服務的部門員工達到三萬人,是康柏進軍網路事業的生力軍,將協助客戶規劃網路系統、管理電子郵件系統等。

康柏台灣分公司也在六月上旬宣布針對台灣市場的「永續電子商務」計畫,預定在明年底之前,協助康柏的主要供貨商與至少五百家協力廠商建立電子商務網路。除製造業之外,也將推動金融業和電信業導入電子商務。

惠普則為進軍網路商機而成立一個新單位,並耗資三千五百萬美元與設計電子商務軟體的BroadVision公司策略聯盟,結合BroadVision的軟體、惠普的軟體和伺服器,提供有意進行電子商務的企業「一整套完全整合的產品,」惠普電子服務部門總經理鮑爾(N. Ball)說。

戴爾的秘密武器

當這些各有所長的產業界巨人們做著相同的事、提供類似的服務,誰將勝出,除了比產品、比服務之外,還要向企業內部去創造競爭力。「網際網路徹底改變了消費者對便利性、速度、價格和服務的要求,企業如果繼續採用傳統的營運模式,將很難創造利潤,」美國Strategos顧問公司董事長、倫敦商學院訪問教授韓默(G. Hamel)強調。

舊時代的營運模式已不敷使用,企業如何因應這樣的新局面,網路科技將是重要助力。以個人電腦業者為例,它們本身的技術和產品既然能協助客戶掌握網路商機,加強與上下游廠商和客戶的關係,也就是「虛擬整合」,以提高競爭力,同樣也可以應用在自家身上——無論是利用內部網路進行管理,利用外部網路或企業間網路(Extranet)與上下游廠商更緊密地整合,或是利用網際網路強化與客戶的關係。

應用網路技術提升本身競爭力,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例子恐怕就是戴爾電腦了。

戴爾電腦尤其善於利用網際網路強化與客戶的關係,這種「虛擬整合」的首要秘密武器就是「重要客戶網頁服務」。這項服務使得每一個擁有四百名以上員工的企業客戶(包括政府單位)都擁有一個戴爾為它們量身訂做的重要客戶網頁,甚至尚未下訂單的潛在客戶,戴爾也願意為它們提前設置網頁。目前戴爾的重要客戶網頁總數達一萬四千個。

為了更貼合客戶的需求,戴爾電腦把這些網頁連上各個客戶的內部網路。過去,企業客戶只能根據它們內部資訊部門核准的規格來訂購戴爾電腦的產品,是一種「靜態」的選擇方式;現在,由於與客戶內部網路連線,企業客戶需要訂購電腦的人員,可以透過重要客戶網頁選擇所需的規格和配備,再透過內部網路傳給採購等相關部門審核、批准,然後直接下單給戴爾電腦,整個過程完全透過網路,一氣呵成。客戶還可以透過專屬的網頁付費、追蹤產品進度、取得技術服務、與戴爾電腦的業務代表聯繫。

以戴爾電腦的大客戶——拜耳美國分公司為例,拜耳向戴爾電腦公司租了兩萬部個人電腦,成本雖較購買低,但維護管理卻是一項繁瑣的大工程。於是拜耳要求戴爾電腦為它們設置一個專屬網頁,把負責維護的員工統統都連上線,網頁定期提供有關這兩萬部個人電腦的租賃管理報告。「若沒有這個網頁,我們就必須雇用更多員工來維護、管理這兩萬部電腦,」拜耳美國公司軟硬體採購經理克羅(J. Crowe)說。

戴爾電腦的苦心沒有白費,目前每天透過網路訂購的金額超過五百萬美元。「我們的目標是讓透過網路和我們交易的經驗,比透過人進行還好,」戴爾在五月初的一場演講中表示。

同樣很成功地採用線上交易的思科系統公司資深經理蘇名冠,描述這種完全不必透過任何人即可完成交易的商業方式是,「還不知道客戶在哪裡,錢就已經匯進公司的帳戶裡了。」

機會無限的挑戰

「重要客戶網頁服務」不僅為客戶帶來便利,也為戴爾帶來不少好處。例如,將訂購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錯誤降至最低,節省成本,而且工程師擺脫了處理訂單的繁瑣事務,就可以有更多時間去做更高附加價值的事,例如與客戶面對面接觸,暸解他們真正的需求。

這種虛擬整合也可以擴大到上下游廠商和策略聯盟伙伴。六月初,IBM和宏B正式宣布結盟。代表IBM來台出席記者會的IBM科技公司副總裁恩柏格(D. Ernsberger)說,與宏B的合作內容包括企業對企業的電子商務,共分為三階段執行,第一階段是把IBM和宏B的網路連結起來,第二階段是協助宏B供應商連網,最後一個階段是宏B和客戶連網。

網路也可以成為成本極低的銷售和運輸通路。例如,IBM透過網路來傳送軟體產品,把軟體升級的新版本放上網路,供客戶下載。IBM公司主管指出,每個月客戶下載軟體的次數達二十萬次。

擁抱網路新科技,不只擁抱網路帶來的好處,也必須承擔網路帶來的挑戰。例如,戴爾電腦賴以成功的直銷模式,和網路特性是最好的搭配;IBM、康柏等競爭對手為了在網路經濟中爭得一席之地,不能再滿足於旁觀戴爾的直銷模式,必須起而傚尤。其間,康柏就嘗到了苦頭。

康柏在去年底開始實施上網直接訂購,但傳統通路的經銷商擔心從此會被網路搶走飯碗,又怕網路經銷商低價競爭,因此激烈反對。康柏只好在今年二月禁止約十家經銷商在網上銷售康柏電腦。經過重新規劃,康柏在五月中旬宣布上網賣電腦的新規定,至於成效如何,以及傳統通路的經銷商這次是否會轉而支持網路直銷,仍有待觀察。

有人將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比擬為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兩者同樣改變了人們溝通的方式、製造業和商業的面貌。恩柏格也說,網際網路是他在這個產業多年以來最令人興奮的事。

網際網路帶來的巨大改變,以「十倍速」衝擊著個人電腦產業,更衝擊著人類生活的每一個層面。不只是個人電腦或科技產業,所有產業都無法自外於這一場巨變帶來的挑戰,好消息則是,英特爾亞太區副總裁戴維斯所說的「我們發現無限的機會」,無限的機會正等待挖掘。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