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不來耕耘會失掉商機

臧聲遠
user

臧聲遠

1999-06-01

瀏覽數 19,800+

不來耕耘會失掉商機
 

本文出自 1999 / 6月號雜誌 第156期遠見雜誌

三十歲的林孟璋,在上海財大博士班台生之中,算是年紀最輕的「小師弟」,也是少數讀企管的。較為特殊的是,他並非自費留學,而是被任職的證券公司保送,為拓展大陸市場「布樁」。

去美國念書前,林孟璋對大陸的認識可說一片空白。政治大學財稅系畢業後,他到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攻讀企管碩士。就像美國許多商學院一樣,林孟璋也有一門課是到中國大陸實地見習。「以前從沒想過,大陸會這麼繁榮,」將近一個月的見習經驗,成為觸動他去大陸發展的引子。

學成歸國後,林孟璋到協和證券任職。公司高層赴大陸考察,發現「大陸市場實在不得了」。但是協和證券當時創辦沒多久,還處於在台灣「布點」的階段,無法那麼快就到大陸設辦事處。況且台灣的大型券商如京華和群益,至少香港都已經有據點了,再擴展到上海比較簡單。於是協和證券轉個彎,改用派遣員工念書的方式,先在大陸建立人脈。

上海財經界被財大校友把持

由於林孟璋的學歷是公司裡最高的,本身也很樂意外派大陸,他就這樣挑下重任。就證券金融來說,上海被看好將來可取代香港;而「上海財經界有很大一塊,被上海財大校友把持。」基於這層體認,林孟璋決定報考這所學校。

「我的背景很有利,在台灣和美國都念過書。他們吸收台灣和西方成功經驗非常積極,所以很樂意錄取我,」林孟璋說。

然而,住進上海財大的第一個晚上,林孟璋就被專家樓嚇壞了。「這地方實在太破爛了,我覺得好噁心,第二天趕緊訂機票,想回家不讀了。」但是理智告訴他,一定要有所犧牲。「台灣的有錢人是怎樣造就的?還不是經濟剛起飛的時候,錢比較好賺,大陸現在就這樣。」

經歷幾番內心掙扎,林孟璋勉強留下來。兩年多來,上海的求新求變,改變了他的觀感。「你能感到上海在動,那種力量讓你覺得,現在不來耕耘,會失掉賺錢的機會,」他說。

林孟璋每年到學校上課八次,每趟停留兩三個禮拜。不同於會計系的是,企管系有幾門課,繳交書面報告即可,有些則要修滿七十二小時的課;教授會特別安排時間,單獨為他密集授課。不過林孟璋承認,「規定是一套,彈性還是有的,可以跟老師『拗』。」教授也非常體諒台生,「甚至出題都不用簡體字,而用繁體字寫給你看。」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與國際接軌,卻與國情脫節

上海財大的豐沛人脈,的確使林孟璋獲益匪淺。「你想認識什麼人,都可以透過這個關係網進去。」例如他的老師們,跟上海證券交易所那邊都有關係。

林孟璋指出,上海設有據點的七家台灣證券商,目前其實「廣告效益大於實質效益」,很多業務受限於法令沒辦法做,能做的多半也是建立關係,特別是跟證券主管機構的關係。就這點來看,派員赴大陸念書的收效,不比設個辦事處差,但費用卻有雲壤之別。

另一個人脈收穫是同門師兄弟。林孟璋說,日後協和證券發展到大陸,就可以起用他們當幹部。「到大陸不能太相信當地人,但師兄弟畢竟跟你同學過,有『革命情感』,就不太一樣。」

「同學感覺很友善,」他說。大陸學生洗澡要憑券,一個星期只能洗一、兩次,林孟璋就請他們到專家樓洗澡。課堂報告需要用的資料,林孟璋則請師兄弟代勞蒐集,並幫他修飾報告的文字與邏輯。「大陸學生的邏輯訓練較強,不論講話寫文章,架構都很有條理,」他稱讚。

課業方面,林孟璋反倒收穫有限。他原本想從課堂上瞭解大陸當地的狀況,結果教的全是美國那套東西,「很多我在美國都念過了。」

大陸的企管觀念是與國際接軌了,卻與自身國情脫節了。林孟璋舉例說,凡是能跟國營企業改革沾上邊的,從企業再造到學習性組織等歐美流行的理論,大陸學界都求知若渴般很快引進,但畢竟與大陸現實狀況差距太大。「美國MBA強調實務,大陸很多紙上談兵,」林孟璋說。

就像所有師兄,對於學歷採認的問題,林孟璋毫不猶疑回答:「我們一點也不care(在意)。有市場需求,自然有人會去,政府要尊重市場機制。」

(臧聲遠)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