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財大台生的「二師兄」蔡松棋,在台灣列名「大哥大」級的會計師。他是眾智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的所長,實用稅務出版社的社長,現任台北市會計師公會理事長。
五年前,大陸開放台灣人報考會計師,蔡松棋在天津的考場結識了鄭戊水,得知他用求學做為進軍大陸的跳板。蔡松棋深有同感,隔年也報考上海財大,成為第二個台籍博士生。
「我要是再年輕二十歲,可能大學就去大陸讀,」四十六歲的蔡松棋熱切地說。他認為會計師應該比台商更早去大陸,因為會計師是「企業的醫生」,唯有瞭解當地投資環境,才能給客戶做指導或建議。「要瞭解大陸,最好親自去住半年。如果沒辦法住,去讀書就是認識他們最直接、最自然,成本也最低的方式。」
台灣經驗衝擊課堂
「談到經濟效益,去讀書可以認識更多人,」他用驚歎的口氣說,「全中國能讀會計博士的,一年不到二十個,我們學校就占一半以上。這些人都是頂尖的一時之選,過個十年、二十年,都是不得了的人物。」
「再說,台灣讀博士班很辛苦,大陸的課程安排可以配合我們,台灣不可能,」擁有政大企管碩士學歷的蔡松棋解釋。
蔡松棋就學的時機,恰好大陸開始推行會計與稅務改革,他親眼見識到大陸法規現代化那種「一步到位」的氣魄。
「大陸頒布法令準則,『啪』一下就出來了,好像用跳的。比如台灣的︽會計公報︾,大陸叫︽會計準則︾。我們從民國七十三年到現在,十五年才發布二十七號;我去年去上課的時候,大陸一次就發布二十幾號,他們的觀念是先弄再說,」蔡松棋說,「台灣立個法搞很久,他們說翻就翻了。不是翻一個,是全部都翻,執行面慢慢再說。坦白講看了很擔憂,台灣再不努力不行了。」
對於蔡松棋這樣的資深會計師,在課堂能學的東西其實很有限。他不諱言「上課都是我們在談,貢獻比較多。」比如他用台灣的國際票券虧空案來談企業內控,就給同學不小的觀念衝擊。
與大陸同學的友誼,是蔡松棋最貼心的收穫。上海十月的天氣很冷,香港同學到了就感冒,大陸同學促狹地說「資本主義不行了。」過沒多久,大陸同學也病倒了,蔡松棋開玩笑說「共產主義也不行了。」最後輪到蔡松棋掛號求診,大陸同學說「你看,三民主義也不行了吧!」回想這段事,蔡松棋忍不住誇讚「同學的感情真好」。
提供台商諮詢大有可為
藉由求學「探路」後,蔡松棋的看法跟鄭戊水一樣,「台灣會計師在大陸沒有執業的空間,至少五年內都沒機會。這就是為何去考會計師的台灣人愈來愈少,因為你考上沒用,」有大陸會計師資格的他說。
蔡松棋指出,大陸許多政府財經機構,自己在辦會計師事務所,從海關、國稅局到對外經貿部皆然。例如公司事業登記,「你去辦不通,需要辦很久,找他們附設的會計事務所辦就很快,」台灣會計師很難分到油水。
不過蔡松棋倒是發現,提供台商顧問諮詢大有可為,因為有太多台商搞不清狀況,自己在大陸摸索,結果碰得頭破血流。蔡松棋有意結合上海財大同學,借重彼此對大陸的瞭解,組成這方面的公司。「到大陸投資,不要以為同文同種,就輕易套用台灣模式去想,否則會死得很慘。他們的想法跟我們絕對不一樣,最好能有個專業機構,事先告訴你所有情形,」蔡松棋說。
他舉例說,會計出納派去銀行領錢,在台灣沒聽過需要找人跟監,大陸則不然,有時領了錢就逃到內地,要抓有如大海撈針。更棘手的是「他們先要你進去,然後各種名目的稅都來了。他們動不動就用法律弄你,比如在台灣逃稅,了不起就是罰錢,他們最高要判死刑的,只要逃漏人民幣三萬元,就可以判你坐牢三年。」
儘管如此,蔡松棋仍打算把孩子送到大陸念碩士,然後去美國念博士。他說現在很多企業家,都先送孩子去美國再到日本讀書,或者先到日本再去美國讀書,但將來大陸很可能取而代之,成為留學的第一站,而剔除掉日本。
「大陸太多機會了,它畢竟制度不健全,一個制度健全的地方就沒有暴利,」蔡松棋如是註解。
(臧聲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