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從事臨床醫療將近十年,較之在國外三十多年的經驗,最大的不同就是:儘管現今驗證的正統醫療資訊既透明、又不難獲得,但是國人卻對於在媒體渲染或自我推銷的另類治療趨之若鶩。
從抗老治療、尿療法、蓮見疫苗、靈芝到白鳳豆,都興起不小的風潮,在浪費了一筆可觀的社會資源後,逐漸退燒。這樣的現象不停地重演,其中最令人感到痛心的是:興起這些風浪的,竟然都是持正統醫學文憑,熟諳醫學研究程序與倫理的醫師、學者。
醫藥的研發必須經過極嚴謹的過程。以生物科技研究人才與資源豐富的美國為例,在各大學及研究機構從事生物科技研究的團隊成千上萬,根據任何一個創新的理論,經常都有不少研究計畫同時在進行,追求的是同一個目標。從構思進入試管研究,進一步踏入動物實驗,再進入人體試驗的機率並不多,從人體試驗終於宣告成功而上巿的藥物更是少之又少,其過程不但歷時冗長(約十年左右),程序困難,更要有數億美元以上的投資。總之,研究生物科技成功終至獲利的機率小、風險大;相對的,投資獲利率顯得很高,但是也必須付出極高的代價。
一般學術研究者參與生物科技研究的動機,多半是想為學術的進展盡一份心力,最終目標是對人類集體知識的累積和增進做貢獻,從追求真理的研究過程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證明自己的想像力,樂在工作。至於諾貝爾獎或產品開發獲利的夢,應只不過是可遇不可求的副產品。
然而,難免有人不耐淘汰競爭,經不起嚴酷的考驗,轉而利用人性畏懼老化、死亡的弱點,以另類醫療或輔助療法的姿態混淆視聽,提供抗老、抗癌等治療以沽名釣利。接受這類治療的人可曾思考:除非他們能預知天意,否則如何判斷自己身體年輕化了?生命延長了?花錢買希望,得到暫時安慰劑的效應(placebo effect),看似無害,問題是,服用不曾驗證的藥物,誰來保證不發生致命的副作用?服用前可曾探討、分析抗老處方是否反而導致中風或致癌等後果,或抗癌處方是否導致身體器官機能的惡化?
其他例如以驗血偵測癌細胞的各種檢驗,雖不致於造成身體的傷害,但以目前醫學對癌症的瞭解,檢驗結果不但無法應用於臨床的診斷與治療,提升癌症的治癒率,反而將為醫師和病人製造更多的困擾,帶來無謂的精神壓力或不易解脫的疑慮。
國人應該瞭解,小白鼠與人類有極大的距離,人體機能的複雜與奧妙,尚不是當今的分子生物知識能完全瞭解和詮釋的。國人應有一個清楚的觀念:一般醫學研究從動物實驗成功到終於成為上巿產品的機率,可以用千分之一或萬分之一形容。因此,不管是自願當小白鼠,或是投資於生物科技的研發,皆應慎重考慮:這樣的賭注,值不值得?
(本文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