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胡佛:平撫族群問題,重建憲政尊嚴
台灣最迫切需要面對的是國家認同與族群問題。大家感覺比較嚴重的,就是外省人與本省人的問題。第二層才是「制度規範」問題;譬如民主、自由、人權、體制、憲改都是。第三層則是功能性、執行的問題,是「政策」,像金融危機、治安、貪污、教育。兩岸不能出大衝突,這是共識。最大衝突就是台獨成真,連美國人都為難。處理這個「情結」,連、宋比較溫和;李總統與陳水扁兩人的意識形態差不多,要求還要再自主一點;許信良也與李總統投緣。但若以連、宋為一邊,李、陳為一邊,許信良算是在中間。
在國際強權方面,美國等好像比較接受連或宋,尤其連戰溫和理性,不會走極端。中共也以為,國民黨獲勝未來不確定性較低。宋楚瑜尚未對此發言,判斷比較困難。關於許信良所謂大膽西進,在民進黨是少數,但李總統卸任後,政府戒急用忍會放鬆。陳水扁對大陸敵意深,不會手軟。
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吳玉山:兩岸關係是首要課題
我認為下一世紀初新總統上任後,其角色面臨的最迫切問題仍是兩岸關係。因為台灣什麼事都是和兩岸關係連在一起。我們軍事上要面對中國大陸;外交上唯一目的就是在中共壓力下拓展空間;我們的經濟與大陸相當程度緊密連鎖;政治上,各黨主要分歧就在對大陸政策、國家認同、統獨的差異上。任何一方面都是和大陸相關,兩岸關係處理得好,這些議題就處理得好;兩岸關係處理不好,這些沒有一個處理得好。
所以,新總統要有本事與大陸打交道,尤其要有本事與朱鎔基打交道。要對大陸的政治狀況瞭解,在這點上我比較擔心陳水扁。因為他缺乏這方面的知識與興趣;所幸他現在開始努力。
連戰長期在這個系統,他接觸多得多。在國際觀也是,陳水扁向內、連戰向外。許信良對大陸的態度從來就不是決絕的,他在美國時曾被視為是左派社會主義。他是反對黨中比較向外的,這卻會導致缺乏對內的吸引力。倒是宋楚瑜,他是唯一一個又向內、又向外的。他學蔣經國那套,扎根很深;還有他的留美經驗。連戰太向外,很難獲得草根擁護;最後大家投票給他只是為了求安定。陳水扁可以激起草根情緒,但讓他面對中國大陸、國際社會,令人忐忑。
李總統把以往的政治主流往中間帶,但給人的印象是不知道「中間」是否是終點。因為你的方向是向「獨」,雖然你停在中間,所以最後要去哪裡是不確定的,這使兩岸雙方及國際社會都有焦慮。將來的總統要讓我們自己、對岸、國際間瞭解台灣究竟要走向哪裡。如果中間就是答案,那就要把中間講清楚。
台灣與大陸的力量對比會愈來愈對大陸有利,台灣領導人要看清這點,要瞭解大陸,誘導她採取對台有利的政策,然後對大陸也產生影響,得到好的終局﹔這是領袖要有的氣度。若對大陸一味排斥,不想瞭解,只想離她愈遠愈好,期待她大亂,或要國際幫我們對抗她,太難了。
政治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所長趙建民:確保十數年和平以鞏固民主
未來牽動經濟發展、民主鞏固、外交拓展、國防安全等,最迫切的依舊是兩岸關係。我堅信新任總統未來必須爭取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例如十數年的兩岸和平,以促進台灣經濟轉型、完成民主鞏固。這需要雙方互信諒解、和平競賽。否則各項發展都受這一不確定因素牽制。
國際強權也很關切兩岸關係,但他們是把它放在對中國的戰略架構下來看。若從這個觀點以及美日的利益出發,目前對在野黨兩位不利,特別是陳水扁,可能要求他更溫和些。其中連戰最占優勢,他曾任外交部長、閣揆,國際能見度高、可預期性好,歷來對兩岸發言穩重平和。國際間對宋楚瑜亦應不會排斥。
關於目前的熱門話題——脫黨參選,我以為中國人對要反體制的人,支持上會有困難。體制內的人本來有先天優勢,中國人歷來對「反對」一語有反感,認為他們是預先搶位置。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台灣政治學會會長黃秀端:
以政黨輪替解決政商金權問題
以總統的角色和地位來看,最重要的是兩岸關係和國家定位。這是做為一國元首要應對的;國家未來怎麼走,跟中共怎樣談判,這是高難度的問題。
台灣政商金權問題十分嚴重,盤根錯節,網絡嚴密。外貌看來很民主,其實是很可怕的。這一定要靠政黨輪替。連戰政商關係複雜;宋楚瑜也無法釐清,看他處理與地方的關係已是如此。
企業家賺錢天經地義,但有些人賺錢透過特權、炒地皮,或不事生產,專靠特權。若是政黨輪替,處理這事情會比較俐落,而國民黨若淪為在野,可以強力監督執政黨。
要對憲政做重新調整,反對黨或許比較有動機去做這個改革,國民黨傾向妥協。國民大會得到一些權力,也對國民黨有利;然後再控制考試、監察、司法院人事,成為總統的領地。
若是國民黨勝出,當選人不見得會兼黨主席。尤其若宋楚瑜獲勝,李登輝恐怕不會釋出黨主席一職。所以我想,宋楚瑜若當選,爭議性會最大。
「走透透」實在過於事必躬親,恐怕沒時間做省政的全盤規劃;百姓的需求不能只靠首長一人聆聽。但這些作風好像愈來愈流行,這都是為了固樁。連戰當選或許李主席會交班,而連也會給閣揆空間,卻沒有辦法提供社會「領導」。有人認為他缺乏「魅力」,或許比較厚道。
民進黨本來就沒有以黨領政的傳統與機制,當選總統後權力會更小,因為過去都是透過國民黨黨主席運作的。陳水扁的問題在於,他過去的言行,外省籍能信服嗎?雖然他現在企圖改變形象。許信良被認為有胸襟,適合當軍師,但要選總統,勝出機會不多;他被認為缺乏魅力,面對大眾的講話方式,使民眾無法瞭解他的理念;總之,他還要多加油。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周陽山:視野重於執行能力
台灣做為國際間的「中等強權」,怎樣用人才的優異條件,克服資源之不足,是戰略關鍵。因為下一世紀台灣需要的是能扮演智庫角色的人選。而總統是這種角色的對外代表,用法國的說法就是「首席大使」。
這四人來講,國際經驗連戰較為豐富。但能否走出新格局,我懷疑。宋楚瑜與許信良都有相當的政治能力,許信良有相當的國際的vision(視野)。陳水扁我想這方面最受限制。
其次,總統要做兩岸關係中的衡平性角色。我以為許信良、宋楚瑜、連戰在伯仲之間;陳水扁當選則兩岸關係會倒退,因為過去他台獨的表態很強。他試圖走「新中間路線」,我覺得很難,他走不出來;要他走出第三條路,實在是對過去理念的背棄。
對總統來說,知識視野與執行能力是兩回事。譬如陳水扁執行力好,但他的視野有待加強。視野是宏觀的格局,是一個社會很少人具有的品質。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馬凱:傾聽比專業素養重要
下一任總統最迫切要面對的問題,就是跟中國大陸之間的關係。這問題沒處理好,其他問題都會牽動,有毀滅作用。
有些人要求候選人要有專業素養,我以為從這些標準看沒有意義。我們看從經濟學、行政資歷,誰勝過李總統?但是又有多少人以為他的經濟處置是正確的?他能力強,但是很主觀,以致武斷;對情勢判斷完全以個人的偏向為準,不傾聽別人的聲音。我們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是最危險的。
正因其他四位不是經濟學博士,沒有擔當這麼久的財經決策,可能更容易看清局勢、用適當人才處理問題,更容易傾聽。我們要這樣看,而非去看誰當過什麼官。這是「君子不器」。
政商關係是官員與商人勾結,這可能是未來進步的瓶頸。政商勾結到最高境界時,是一種藝術,是在一種精緻的結構下,用非常文雅的手段進行。政商勾結最嚴重的日本今天落到這地步,我個人是滿高興的,把一個神話打破了。一個重視法治、對自己行為比較節制的人,就不會去培養這些關係。反過來就有可能。
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石之瑜:讓社會人心能靜下來
我認為台灣目前面臨最困難的挑戰是,怎樣讓社會人心能先靜下來。無論是在兩岸關係或經濟發展方面,都可看出政治領袖與經濟精英對於未來的規劃充滿了不確定感,因為他自己沒有長遠目標。所以未來的總統上台後,如何讓老百姓感到他不是汲汲於眼前利益的追求,給老百姓安定的感覺,讓人望之產生安全感,這樣的領導人可能比較適合帶領台灣走出各行業陰影。
連戰一路走來,好像有人安排好職務,因為他不爭,沒有威脅,放在那裡不是最好嗎?這就是他的「寬容」,不分好壞。當然他有長處,他不爭,可以讓大家靜下來。但他的不爭不是目光炯炯、道德恢弘的不爭,這種「不爭」就不見得是好事。
宋楚瑜則有一個致命傷,就是對自己沒信心;表現被迫害的情緒。他不敢表達自己,要在別人的論述中來偷偷表達自己。自信不足,怎會不爭?一爭就頭破血流。
許信良剛好與宋相反,他是自我沈溺的人。他的優點是特別宏觀、有遠見;但他自我沈溺,以致不瞭解人心需要,因為他在老百姓前面好幾步。而他又要享受這種居於百姓之上的洞見,認為百姓就是不懂狀況;我比你看得遠、為你好。
陳水扁一輩子目標很多,得到就抓住不放,輸贏之心太強,所以被剝奪感很重。他的優點是有纏鬥力,你打不垮他;缺點是每事必鬥,不服輸。他權謀很差,譬如約書亞論,相當粗糙。但他又很有彈性,說不定將來兩岸關係可以處理好。
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所長林子儀:調整制度,而不是寄望一場選舉
下屆總統首先仍是面臨憲政體制的問題,主要是因為我們現在傾向混合制,此一體制的權責對稱性有問題。無論如何,現在的制度非常危險。
現在內外局勢不能更好,但民眾的想法會愈來愈多。所以我們不可能透過選舉找一個人解決所有問題,選舉只是一個過程。應該去看社會是否有自我調整的機制,不要老是寄望一場選舉,這種選舉不健康,是人治觀念。要讓民眾不要老是看人,要看制度;如何調整制度,讓台灣社會打下基礎。這制度不僅是憲政,而是廣義的人民處世態度。
很多人認為台灣的問題之一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此你再怎樣喊心靈改革都沒有用。這方面已經有很多人關心。當然,理想主義贏不了選票,贏選票就淪入短線操作,那就非常可惜。
(張登及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