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七月,十萬考生為了擠進大學窄門,在炎熱的天候下,揮汗作答,奮力衝刺。
在這場七成以上考生註定被淘汰的激烈競賽中,總有幾位成績特別優異的選手,能在考試中脫穎而出,奪得榜首的錦牌。
民國六十年以前,大學聯考榜首由於報紙等傳播媒體的大幅報導,一夜間成為全國矚目的新聞人物。但是令人好奇的是,在多年後的今天,這批曾經發出熠熠光輝的明星學生,在人生的競技場上,是否還是表現突出,保持領先?
據瞭解,自民國四十五年全國大專院校舉辦聯合招生以來,到民國六十年止,所有大學聯考的榜首,除了其中三位外,全部都是以台大為第一志願。而台大醫學系、物理系、外文系、商學系及農學院的幾個科系,一直是四、五十年代最熱門的科系,也是出過最多榜首的科系。
根據追蹤調查的結果,目前這批正值壯年的大學聯考榜首,有半數左右在美國定居;他們大部份拿到碩士及博士學位,且大多數從事本行的工作,而其中又以教學及研究工作,所佔的比例最高。
他們的現況,或許可看成台灣四、五十年代成績優異的大學畢業生的縮影。但是,和一般人期待不同的是,這批聯考中的秀異青年,並未成為想像中的特殊突出份子。
比方說,他們中間沒有高官,有的只是在政府機構中勤懇努力的公務員;他們之中少有經商發財的,但是在大企業中擔任要職的比比皆是;他們並沒有成一家之說的學術大師,但是在研究及教學的寂寞長路上,默默耕耘,持久不懈的卻不少。
「期待大學聯考狀元有超常的社會成就,是不公平,也是不合理的,」師大教育心理系教授張春興指出,大學聯考只是檢定一個學生高中三年的成績。這些成績雖然優異,卻只是「做學問歷程的起點」而已。
典型社會菁英
一位資深的教育界人士也表示,目前的聯考方式,未必能測驗出學生的思考及創造力,更遑論反映人格、智慧、體力和社會關係等達成社會成就的綜合條件。因此,考試分數的高低與人生的成就間,還有一大段的距離。
平心而論,假如不以「超高標準」來評估這些大學聯考中的佼佼者,可以發現這批目前在三十歲到五十歲之間的優秀份子,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有相當稱職且出色的表現,可被稱為典型的社會菁英。
目前擔任台大森林系教授的陳昭明,是民國四十六年的丙組榜首。他以第一志願考上當時最熱門的台大森林系。畢業後,再赴西德拿到自由堡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在台大任教至今。
被同學譽為「三十年來台大歷史系最優秀的學生之一」的李弘祺,是民國五十三年的乙組狀元。他不但以第一名考進歷史系,也是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在耶魯大學攻讀博士時,第二年即與教授合開課程。熟諳英、日、法、德四國語文的李弘祺,目前擔任香港中文大學亞洲課程部主任及歷史系高級講師。
曾任台大醫院婦產科大夫,並取得美國臨床及解剖病理醫師資格的李寧,是民國五十五年丙組榜首,目前是長庚醫院病理科主治大夫。去年開業的基隆長庚醫院病理科,所有系統就是她一手建立起來的。自稱是個「閒不下來的人」的李寧,除了擔任臨床生化學會及醫事檢驗學會理事、醫檢會報雙月刊總編輯外,並為衛生署臨床檢驗品質管制小組的一員。
從台大國貿系轉唸經濟系,並獲得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的陳師孟,是民國五十五年的丁組榜首。他是國內少壯派經濟學者中相當認真而出色的一位,經常在國內經濟專業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
被同事稱為「女強人」的沈啟,是民國五十六年的乙組榜首。她從台大外文系轉森林系,並拿到台大森林研究所碩士。目前擔任民航局管制員兼副工程師的她,也參與民航局航管自動化系統工程隊的工作,並負責和設計該系統的洛克希德公司進行協商。
另一位民國五十六年的榜首是在日商三井公司工作的呂學尚,他自台大國貿系畢業後,便進入三井工作,目前擔任纖維部門副理。
放棄醫學系
雖然醫學系是一般人夢寐以求的科系,但五十六年的丙組狀元康明昌卻放棄習醫而改唸數學。自稱對生物科學不感興趣的他,在取得芝加哥大學數學博士學位後,即回台大數學系任教至今。
在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擔任助理教授的廖育廉,是民國五十八年的丁組榜首。拿到愛荷華大學企管博士學位的她,教學工作之餘最大的興趣為寫作,常以許甦、王強等筆名,在中央日報及世界日報發表小說及雜文。
五十九年甲組榜首李世昌,在拿到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博士後,返國任職,目前擔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從事研究工作的他很婉惜國內一些三、四十歲,正是最具研究力的年輕學者,把全副心力放在教育工作上。李世昌認為台灣科學生根的希望,「不應放在下一代,而應該是在我們這一代的身上。」
現任台大電機系副教授的曹恆偉,是民國六十年的甲組榜首。他在拿到台大電機研究所碩士後,就一直留在母系任教。
最年輕的女性系主任
另一位民國六十年的榜首,是畢業於台大國貿系的鄭安美。認為「工作比唸書更有挑戰性」的她,畢業後就進入貿易公司工作,目前擔任外貿協會市場研究處專員。
取得維吉尼亞理工大學財務管理博士後回國任教的馬黛,是六十二年的丁組榜首。在中山大學企管系擔任副教授兩年的她,將在今年八月出任新成立的財務管理系系主任。三十一歲的馬黛也將是國內最年輕的女性系主任。
比馬黛小一屆的丁組榜首,是目前擔任中央銀行資訊部門專員的吳以苓。喜歡在一個比較單純的環境工作的她,畢業後就經過特考,進入中央銀行工作。
一位資深的高中教師分析,榜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司的性格和志趣,但他們共同的特點是資質好、認真且有正確的讀書方法。
在壓力龐大、競爭激烈的聯考制度下,能脫穎而出的學生,必然有相當高的天資。但是,幾乎所有接受訪問的榜首都表示,自己絕不是特別聰明或優秀。「聰明才智比我高的人很多,」任職於外貿協會的鄭安美說,「我只是在一次考試中分數比較高而已。」
台大電機系副教授曹恆偉甚至認為,有特殊天才或絕頂聰明的學生,不可能成為榜首。他分析,要在聯考中得到極高的分數,除了智慧不低、唸書用功外,考生還必須適合聯考制度的考法,如出題方式,各科成績都很平均等。
榜首不是天才
當然,榜首之中也有不少天資極高的。立法委員林鈺祥談起目前在美國的大哥林鈺堂時表示:「他的智商的確比我高。」小學就開始看西遊記、水滸傳等古典小說,大一就為水牛文庫翻譯「邏輯新引」的林鈺堂,是五十四年乙組榜首。台大哲學系畢業後就赴美攻讀邏輯與科學方法,拿到加州柏克萊大學博士學位。但是後來他放棄研究工作,專心潛修佛教密宗,「過著和尚般的生活,」他的父親(前省黨部副主委)林清輝顯然並不贊同這個抉擇。
然而,資質好並非考上榜首的唯一條件。中山醫院內科大夫郭順惠談起她的妹妹--五十六年丙組榜首郭慈惠時表示,在他們兄妹五人中,郭慈惠並非最聰明的,但是即是最認真的。無論唸書或工作,她永遠是「全力以赴」。一家七口,出了七位醫生的郭慈惠,嫁給了大她一屆的台大醫學系狀元林晃達,目前兩人在美國休士頓大學醫療中心工作。
會考試也會做事
此外,在央行工作的吳以苓也表示,正確的讀書方法和堅強的自制能力應該是考試表現優異的主要原因。她不認為會考試的人就是不會做事的書呆子,因為工作同樣需要有方法及相當高的自我要求。
然而,也有部份榜首對聯考制度表示懷疑。他們認為,以聯考的命題方式,不但不能測出學生的實力,還可能降低學生的思考及分析能力。目前在加州州立大學任教的廖育廉就直率地說:「當初考大學純靠一套背的功夫。」而她在美國攻讀博士的過程中,才慢慢體會出「做學問」的樂趣。
在民國六十二年聯招會停止公佈榜首名單以前,這些戴上榜首頭銜的明星學生,一直是同學及親友注目的焦點,因此很多人都感受到相當大的心理壓力。現任三井商事公司副理的呂學尚,對大一時的心情還記憶猶新。「為了不引人注意,不但經常翹課,就算上課也絕對不坐前幾排,」他還記得一位愛點名的教授送了他一個「呂學尚,不上學」的封號。
連在報上發表文章也不願用本名的廖育廉,在大學時也為榜首的頭銜,感到非常不自在。「我到出國以後才覺得「如釋重負」,」她覺得公佈榜首名字的做法完全沒有意義。
一生很大的榮譽
但是,也有人覺得榜首的頭銜具有正面的意義。「我常常覺得很自信,」沈啟表示,榜首頭銜是她一生中很大的榮譽,使她督促自己要做得比別人更認真、更好。
此外,大部份的榜首則表示處之泰然。尤其是民國五十六年以前,由於當時還實施績優學生直接保送大學的辦法,因此榜首們多半表示,班上直接保送的同學成績比他們還要好,所以並不造成心理壓力的問題。
雖然絕大部份的榜首都在本行上有相當優異的成績,但也有人放棄工作機會,專心在家相夫教子。
五十五年的乙組榜首邱淑嬪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結婚後就不再工作的她,先生是內兒科大夫,目前育有一子一女。她的情形或許可反映台灣社會對男女性別角色期望的差異情況。邱淑嬪兩位唸台大和一位唸北醫的姊妹,結婚後都和她一樣,不再出外工作。
經過漫長的歲月,這些曾經戴上榜首榮銜的學生,一個個都由絢爛歸於平淡,踏實地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無論他們是否得到世俗認定的社會成就,但是,不可否認地,他們確實曾為大學以前的學業歷程,畫下一個美麗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