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底,台北縣汐止秀峰國中的校園在晚上七點多就已是一片漆黑,有一排教室燈火通明,供國三生晚自習之用。校園另一邊的禮堂也是亮晃晃的,一群成年人夾雜在穿制服的國中生中間走進校園,格外顯眼。
七點三十分,紳士學苑的課程正要開始,禮堂坐了一百多人,半數是男性,幾個六、七歲的小孩在禮堂最後面的座位上做功課、畫圖。講員是教育部次長吳清基,在教爸爸媽媽們如何幫助孩子做生涯規劃時,建議父母給孩子更多空間選擇自己的路,話鋒一轉,他提醒在家中「最神氣、最有地位」的爸爸要放下身段,多聽孩子的意見。
內湖麗山國小的視聽教室裡,另一班紳士學苑的課程中,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講師周文勇談「孩子的行為輔導」。為了警惕爸爸們多花時間關心孩子,周文勇提到曾對新莊某國中多位「高關懷學生」(對問題學生的代稱)調查老掉牙的問題:「如果發生船難,會救爸爸、媽媽、太太、朋友、還是自己?」結果四○%以上學生會救媽媽,不到一○%學生會救爸爸。坐在他們的孩子可能也坐過的椅子上,紳士爸爸們專注聆聽,不時在筆記本上記下重點。
由女性催生的男性成長團體
在台灣北部,有將近一千位四十歲左右的爸爸們,每週利用一個晚上重回學校,學做好爸爸、好丈夫。
學校名叫「紳士學苑」,沒有固定的硬體設備,在台北縣市及宜蘭、基隆、桃園等地開設二十幾班,都是借用各社區國中小學的教室上課,春秋兩季的課程以家庭關係、親職教育為主,上完一定比例的課程,可獲頒結業證書。
除了親職教育,一期十到十三堂的紳士學苑課程還包括「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溝通的藝術」「相愛容易相處難」等兼論親子和婚姻關係的課程,即使是法律、理財、醫藥、電腦等課程,也都和家庭有關。例如醫藥課程提到先生要體貼太太生理期的不適;法律專家則指出,若不注意未成年孩子的偏差行為,孩子闖禍父母要負連帶責任。
紳士學苑的主辦單位紳士協會是台灣唯一以推動男性家庭教育為宗旨的團體,入會或上課雖不排除女性,但強調女性必須和先生一起來。在成長團體幾乎都為女性設計,或父母成長班幾乎只有媽媽參加的情形下,紳士協會算是異數。
男性上成長課程不如女性意願高,原因包括男性工作時間較長、晚上應酬多。深究心理層面,有的是大男人心態自認不需要學習,或自大和自卑的複雜情緒,使男人怯於走進新的團體。汐止紳士協會分會的林太太一直熱衷於聽演講、上成長班,連身懷六甲時也不例外。高中畢業的她也希望先生能一起上婚姻、兩性關係的課,但先生在參加紳士學苑前一直拒絕,林太太分析其原因,「怕自己成就不如人家,會有壓力。」
「男人在兩性不均衡的態勢上占盡便宜,成長意味著接受挑戰,男人當然不願意,」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理事長黃淑英一針見血指出。
已有八年歷史的紳士協會,就是因為成長團體陰盛陽衰而專為男性成立。有趣的是,為紳士協會催生的正是女性。
十年前台北市政府社會局設置北區婦女中心後,為婦女開設成長班。幾堂課下來,不少學員分享學習心得時談到,自己雖有成長,但另一半沒有成長,觀念難以溝通,建議婦女中心也為男士開課。後來社會局就在北區婦女中心開設男性成長團體,取名「紳士學苑」,參加的幾乎都是婦女成長班學員的另一半。結業後,這些男士就籌組中華民國紳士協會,繼續開辦紳士學苑。
孩子看到爸爸慢慢在成長
學校教育以傳授知識為主,如何扮演家庭角色的教導,除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總原則之外,幾乎一片空白。為人夫、為人父之道,「只能靠個人自行修練,」紳士協會蔡順慈說。紳士學苑課程正可提供學員家庭角色的範本,修正摸索的途徑。
於是,在家嚴肅權威、動輒打罵的爸爸變成了電視影集裡的天才老爹。中年轉行和妻兒合開咖啡店的劉高銘以前因經商終日忙碌,三個孩子交給太太管教而少過問,一天和孩子講不上幾句話。五年前上紳士學苑後猛然發現,幾年前還會黏著爸爸的孩子,和自己已有疏離感,為了拉近和兒女的距離,劉高銘盡量挪出時間來和孩子談天。
有一陣子劉高銘念高三的兒子劉振宏情緒低落,不想上學。劉高銘就在太太、女兒都上床睡覺後把兒子找來,問他在學校出了什麼問題。原來是劉振宏代表社團接受學校指派的任務,一方面學校進度逼得緊、一方面同學不配合,讓他兩面為難,想乾脆撒手不管。劉高銘在聽了兒子的抱怨後,鼓勵他用別的辦法解決,也分享他以前類似的經驗,父子喝著啤酒談到深夜。
「我看到爸爸慢慢在成長,以前說一是一、說二是二,現在會聽我們要說什麼,」目前在高雄念書的劉振宏滿意地說。
在三重經營中藥加工廠的林政義表示,進入紳士學苑以後他對孩子的問題看得比較深刻。有一次林正義到學校參加懇親會,看到幾位家長為小孩功課退步、說髒話的問題指責老師,林政義感觸良多,「如果不是上過紳士學苑的課,我一定也是只會要求老師,不知道家長自己的責任更大。」
林政義以前認為父母拚命工作養家、孩子努力念出好成績是天經地義的事;現在,家有一個國三生的他和太太認為,培養孩子處理情緒的能力比逼孩子念好書還重要。因為,書念不好以後還可彌補,但若孩子EQ不好,面對困難就想不開、人際關係容易出問題,更教父母擔心。
中和國中校長陳慶明目睹家長在上過紳士學苑後,自己成長,孩子也受益,「家長不再勢利,只看重(孩子的)成績和賺錢,教養孩子的方法和觀念都改變。」
紳士學苑課程強調兩性平等互重、教授溝通技巧,使大男人變成體貼妻子的好男人,夫妻關係因此改善的例子也很多。
先生慢慢學會聽太太的意見
五十一歲的水電工程包商譚新田過去以事業優先,一天工作十八小時,太太葉秀蘭則專職照顧孩子。和傳統男性一樣,家裡的事以譚新田的意見為主,太太若有自己的意見,十之八九以吵架收場。葉秀蘭回憶說:「那時候被壓迫到快瘋了,還不知道錯在哪裡。」
後來她瞞著先生到北區婦女中心上課,明白兩人的溝通方式出了問題,等到北區婦女中心開男性成長班,葉秀蘭就鼓勵譚新田去上課。
上了幾堂課後,譚新田知道自己對太太不夠尊重,慢慢學著聽太太的意見,也嘗試分擔家務,夫妻感情融洽,家裡的氣氛比從前和樂許多。深感紳士學苑對家庭助益良多,譚新田曾經有兩年時間不接新的工程,只為專心擔任紳士協會理事長的工作,發展會務。
曾經分居八年、婚姻瀕臨破裂的霜文程、顏麗兒,在兩人一起上紳士學苑後,破鏡重圓。霜文程說,聽老師講課,他才知道自己對家庭付出太少。「我父親從我小時候就離家,我以為當丈夫可以這樣不負責任,」霜文程搖搖頭說。
兩人關係重新開始之初,太太難免重算舊帳,霜文程並不逃避,而是按老師提供的策略,帶妻女出外散心,改換氣氛,兩人再好好談。
這裡也有三不政策
為了維護以家庭為重心的宗旨,紳士協會有「不談政治、不談商業、不談宗教」的三不政策,聚會氣氛和扶輪社、青商會等團體也迥然不同。「大家動機單純,不講排場,是真心相交,」家住中和的成衣販連顯達說。
葉秀蘭表示,在紳士學苑假日的家庭聚會中,男士們討論的不是事業、工作,而是家庭,話題包括送花給太太的注意事項、怎樣為孩子做早餐等等。看這些男人七嘴八舌地討論,葉秀蘭心裡覺得有趣。
好男人不是天生的,尤其在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下,父親常因工作而從家庭教育中缺席,使得台灣男人更難從生活中捕捉典範,刻意、經過設計的學習似乎是必須的。「男人也要學習兩性共處、處理家庭關係的技巧,不是女人才需要學,」曾在高雄縣婦幼館為男性開設成長課程「疼某大丈夫俱樂部」的高雄縣副縣長卓春英說。
婦運工作者蘇芊玲指出,男性通常只注重公領域(工作、社會地位)的成就,以此定人生的價值,對私領域(家庭)漠不關心,但是就算一天在外工作十二小時,下班、退休後還是要回到家庭。她進一步表示,學習不能有斷裂,「不要以為先打拚二十年再說,或許到時候妻子、兒女已把你放棄,」蘇芊玲語重心長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