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後PC時代來臨

夏傳位
user

夏傳位

1999-05-01

瀏覽數 41,700+

後PC時代來臨
 

本文出自 1999 / 5月號雜誌 第155期遠見雜誌

噓!讓我們悄悄揮別個人電腦(簡稱PC)稱霸的時代。這款九○年代紅極一時、最能界定我們生活之風格樣貌的機器,在千禧年翩然來臨之際,即將褪去熠熠光采,就像年老色衰的名伶,終有讓新人出頭的一天。

早在一九九五年七月英特爾(Intel)公司的高階主管會議中,與會的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茲就已經隱隱看到趨勢。他在這個會議中說:「一旦網路的連結極端快速,沒有理由不能由一個中央處理系統來掌管所有的運算。」如此一來,電腦可以更簡單、更便宜,完全依賴網路而生,而網路的溝通也可以更方便快捷。

原始的PC設計把每個使用者都想成魯賓遜。如果你獨自在孤島上生存,當然需要龐大笨重的補給;但如果你需要的只是網路溝通,大可將主要的程式交給中央系統處理,就像一個社區只要有一家超級市場,就可解決所有人的需要。PC優異的軟體能力,反而是沈重的負擔。

網際網路是PC的終結者?PC之後的電腦長成什麼模樣?

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描述未來的資訊世界可能是這樣一幅風景:你下班開車在路上,啟動聲控的衛星導航系統,指引一條最便捷的回家之路。之後,你用能直接上網的數位手機,遙控家中的錄放影機預錄心愛的電視節目,啟動微波爐解凍食物,並留一封郵件在情人的電子信箱中。一切動作結束後,你還沒到家呢。

「後PC時代」的狂熱者期待這一天的來臨。從汽車到咖啡機,所有日用品都內藏一個小小的微晶片,隨時接收遠方的指令。對他們來說,PC太笨重也太複雜了,就像當年恐龍滅絕的教訓一般。

只有更輕巧便捷的電子玩意兒,才能經得起消費者多變的需求考驗。

網路讓資訊電器的創意成真

「我們已經進入一個電腦運算無所不在、卻又不拘於形式呈現的時代,」美國資訊顧問諾曼(D. Norman)如此斷言。當我們臆想未來電腦的模樣時,請揚棄一個四四方方灰白盒子、沈重地必須置於桌上的古老形象。從現在開始,你在微波爐旁便可上網,隨身聽直接從網路下載音樂,還有各種稀奇古怪的掌上精靈問世,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所有層面。

這些「資訊電器」(information appliances)的最大特徵便是功能單一、輕巧方便。「如果你對電腦的需求只限於收發e-mail,那麼何必買一台功能足以引導太空船登陸月球的桌上型PC?」美國惠普(Hewlett-Packard)公司的總經理普萊特(L. Platt)比喻說。

「PC就像萬用瑞士刀,每一項功能都具備,但沒有一項特別靈光,」大力提倡「後PC時代」的諾曼如此妙喻。

網路高速公路是「後PC時代」來臨的最重要推手。早在十多年前,電腦專家就已經想到「資訊電器」的創意,但是沒有高速網路的支持,這些創意形同空中樓閣。

然而,近年來網路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各種新資訊及新服務以驚人速度爆炸性增長。英特爾新成立的家電集團總裁萊格力斯(C. Leglise)觀察,消費者喜歡「資訊電器」產品,「因為能非常方便地上網獲得各項服務。」

消費者的心態正產生重大轉變。許多人開始懷疑,只是為了上網而買一台PC是否值得,他們不想盲目跟隨最尖端的軟體發展。住在佛羅里達州的一位護士就非常滿意地使用網路電視上網,「我從沒有想要買一台PC的衝動,」她說。

反過來看,資訊電器大行其道,更增添了網路人口的威勢,形成魚幫水,水幫魚的局面。根據《紐約時報》的市場觀察家預言,在二○○二年之前,五六%的美國家庭將會連接上網,相對於目前只有三二%。屆時也會有更多人採用更快速便捷的上網方式,估計二○○二年,會從目前的一百萬人增加到一千四百萬人。

這意謂什麼?更多的人花更多時間流連於網路之上。

在PC主導的時代,美國一般網路使用者平均一個月花四十小時在網路上。但到了「後PC時代」,網路的功能變大了,隨時隨地都可以上網查詢電影時刻表、買賣車子,甚至看今天餐廳的主菜單是什麼。未來幾年的平均上網時數將會直線激增至兩百小時。

「如此洶湧的網路狂潮,其商業價值難以估計,」一家網路服務公司「地球連線」(EarthLink Network Inc.) 的主席戴頓(S. Dayton)說。

產品的設計理念也因為網際網路的盛行而產生一百八十度大轉變。過去廠商設計出一個冷冰冰的鐵盒子,希望消費者自行發現它的用途。現在商家想破腦袋創造服務,然後再發明提供服務的機器。

PC即將被取代了嗎?

目前PC仍是進入網路世界的主要途徑。PC製造商只要好好守住「Wintel」這個標準模式,亦即Intel的晶片加上Microsoft的軟體,就能獨占鰲頭。但是未來日子不會這麼好過。資訊電器掀起的競爭浪潮不在於更快的速度、更炫的軟體功能,而在於精準掌握消費者的需要,用簡單易懂的小玩意兒滿足它。

根據國際資訊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的市場分析,目前上網人口中,九四%透過PC上網,但到了二○○二年,因為各種資訊電器的強烈競爭,這個數字將滑落至六四%。

比爾.蓋茲有個夢,他希望全美國人的家中都有一台PC,這個夢想可能會失落了。目前四八%的美國家庭擁有PC,但分析家不看好PC的市場占有率能夠超過六○%。原因即在於未來的資訊電器將會取代許多目前由PC執行的功能。

PC的售價垂直下降,獲利空間極端壓縮,但生產的競爭卻不見稍緩。世界前五大廠生產超過五○%的PC,即使是一流廠商也大嘆好日子不再。

甚至英特爾總裁安迪.葛洛夫與微軟總裁比爾.蓋茲,也明白公司的未來不能完全仰仗PC。英特爾致力於研發用於資訊電器上的晶片,甚至也設計臥室中的新電子玩意兒。而微軟公司則開發衛星導航系統、網路電視機的軟體。

PC即將被取代了嗎?

PC的兩大守護神——微軟與英特爾,全力駁斥「後PC時代」的概念,認為這只不過是那些PC革命浪潮下的輸家,瞎掰出來半真半假的謊言。

微軟公司的行銷策略部門資深副總裁孟迪(C. Mundie)即認為,新浪潮與PC的演化是相輔相成的,而非互斥相剋。他承認,PC必須更輕便、更便宜、更易上手;未來技術及軟體研發的重點不在桌上型電腦,而在網路的中央處理機或伺服器。不論如何,這些都在PC產業預料之中,憑著該產業的實力,上可攻占企業界的市場,下可攻占資訊電器的消費市場。

「這不是後PC時代的來臨,」孟迪輕蔑地說,「我們正進入一個PC附加價值的時代。」

PC產業最雄厚的本錢,還是兩億五千萬使用PC人口的基本忠誠。如果沒有這些使用者的參與,網路將只停留在少數人互送電子郵件的無聊遊戲。即使是資訊電器的明星產品「掌中領航家」(Palm Pilot,一種掌中電腦) ,其熱賣的原因大部分要歸諸於它能與PC互換資訊。

「如果你的產品擁有上億的使用者,任何改變都是漸進的,」葛洛夫說。

未來消費潮流將從網路延伸

但是「掌中領航家」的發明者杜賓斯基(D. Dubinsky)卻不同意。她認為,當新一代資訊電器的售價降到一百美元以下時,整個消費潮流與PC脫勾的結果將不可避免,「整個產品的趨勢都是網路的延伸,而非桌上型電腦的延伸。」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當然,沒有人敢說PC即將從舞台中消失。據估計,至二○○二年為止,PC全世界的運貨量每年仍增長一三%。然而,「後PC時代」的狂熱者相信,未來的電腦科技將不再以個人電腦為主流。他們也舉出其他的統計數據,推估美國在二○○五年以前,各式資訊電器的銷售量就會打敗PC。

其實PC打敗大型電腦的歷史便足堪借鏡。一旦投資與軟體發展轉移到新方向上,舊產業的版圖快速衰退是意料中事。

美國美林證券總經理米陸諾維奇(S. Milunovich)從產品特色和市場結構的角度,提出新鮮的看法。他認為,資訊電器都是功能單一的產品,因此其市場結構也是分眾化的,隨著消費者不同的需求而有各自的定位。因此PC產業由少數幾家超級大廠壟斷的情景,在新的趨勢中較難出現。

誰會是「PC時代」的贏家與輸家?家電產品巨人如新力(Sony)、NEC、日立(Hitachi)、飛利浦(Philips),手機鉅子如NOKIA,易利信(Ericsson)、摩扥羅拉(Motorola)都已加入戰場。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預測,新一代家電產品市場有一半以上將會被日本人囊括。

美國最大的線上服務公司「美國線上」(America Online, AOL)前一陣子購併網景公司(Netscape),並與昇陽科技(Sun Microsystems)策略聯盟,著眼於未來網路的無限商機,資訊電器的技術開發很明顯也是其中的重要環節。「AOL有很大的成功機會,」網景創辦人安迪森(M. Andreessen)認為,「因為它很清楚客戶的習慣。如果你要讓那些電子玩意兒成功,必須從消費者的習慣為起點往前推想。」

過去PC時代的老大哥英特爾及微軟並不具有特別優勢,還面臨轉型的危險。舉例來說,微軟要從明年開始,才能推出「輕鬆電腦」(Easy PC)的作業系統;市場分析人士指出,此項決定已經晚了一步,其實去年微軟推出「重裝備」的Windows 98時,就是一項錯誤的策略。大部分PC製造商還在等待兩位老大哥的領導,並汲汲於低價電腦的慘澹經營中維持薄利。

《經濟學人》警告,此種「等待並觀望」的策略有其風險。未來五年的變化極大,尤其當資訊電器超過PC的時候,喪失的不僅是研發的機會,也是市場參與。

台灣的宏?幾年前提出XC(特殊功能電腦)的構想,是唯一的例外。不過施振榮的理想不被業界看好。因為台灣消費者仍將電腦視為高科技的昂貴產品,不斷追求最炫的配備、最新的軟體。當追求完美PC的心態仍牢不可破時,施振榮的理想似乎走得太前面了些。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消費者的習慣改變得也相當快,尤其是當國外蔚為風潮之時,你怎能期待台灣的消費者一成不變?

後PC時代的另類電腦1

量子電腦向速度挑戰

如果後PC時代已經在二十世紀結束前來臨,很多人不免更加好奇,未來二十一世紀,電腦將會變成如何的風貌?事實上,已有一些科學家試圖提出答案。

被稱為本世紀最偉大物理學家之一的理查.費曼,生前曾提出一個「偉大的構想」,利用量子力學理論建構「量子電腦」,費曼希望把整個美國國會的百科全書都放在大小如微塵的量子晶片中。

費曼提出量子運算的概念時,大家都以為只是「理想」。不過,大師的預言已不再是科幻,雖然距離量子電腦的路途仍然遙遠,但科學家的確一步一步地向量子世界逼進。

美國聖迪亞國家實驗室去年已經利用量子力學的「隧道效應」(Tunnel Effect),成功開發一種新晶體,運算速度比現在快上十倍,達到每秒一兆次,但體積只有一半。領導聖迪亞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賽蒙斯說:「新晶體有可能使電子科技產生革命性改變。」

美國IBM公司阿曼頓(Almaden)實驗室已做出一部很小的量子計算機,可以進行簡單的計算。美國貝爾實驗室則從量子力學理論找出一種運算方法,可以分解很長的數目字,例如基因遺傳密碼,如果讓當今最快的超級電腦來計算,可能花數十年都無法完成。也許有人覺得量子計算實在「無聊」,現在的電腦已經夠快了,何必投入大筆經費追尋「速度的快感」。可是,像是模擬大氣在地表流動的計算,超級電腦無法負荷,必須要有更革命性的計算理論出現。

事實上,電腦問世五十年來,平均每兩年增加一倍運算能力,積體電路的體積則縮小一倍,但它還是有很多「先天性障礙」。

例如,現在的電腦採用二位元運算,處理器的速度再快,也得照既定的程序執行數以億計的步驟,一次計算只能做一件事,不能「分心二用」。量子運算完全屏棄傳統運算法則,它把原子的低階狀態定為「0」,高階狀態定為「1」,如果新晶體內有十個原子 ,它的運算能力將達到一千零二十四種組合。

但是,量子運算卻可以容忍0與1同時存在,而不是「非0即1」,一個原子可以利用不同的能量狀態,記錄不同的資訊,在同一個位置上擁有兩種不同的資訊,這是傳統電腦運算做不到的,在新晶體內將同時存在無數種狀態。

科學家將新的運算組合稱為「量子位元」(Qubit),也就是說,如果有人做出一台「三十二量子位元」的電腦,威力將相當於四十億部現代電腦同時運算。

(李文瑤)

後PC時代的另類電腦2

DNA電腦向人腦看齊

無論科技如何進步,電腦終究仍敵不過「人腦」。物理學者想用量子理論解決大量運算的問題,生物學者卻想把「蛋白質放進電腦」。與「量子電腦」的目的幾乎一樣,蛋白質電腦也希望可以解決大量運算的問題。

電腦運算是利用0與1代表電流開關,因此組成各種不同的資訊,而去氧核醣核酸(DNA)運算也有這種特性。DNA的雙螺旋結構中有四種核酸鹼基分子,科學家分別以A、G、T、C代表,從中組成基因密碼,透露遺傳訊息。

簡單地說,如果「01010111」代表電腦中的一種訊息,「CATTGGCG」也可以是一種訊號。使用0與1的電腦至今仍無法做到人腦的簡單思考,因此科學家期待DNA運算可以有所突破。

英國著名的《自然》雜誌曾以專文介紹以色列Technion研究中心三人小組的成就,他們利用DNA製造的電子元件,間距只有頭髮直徑的千分之一,約是當今技術的一半。

科學家最保守的估計是,把DNA技術加入晶片中後,晶片體積將比現在縮小五十倍,運算速度則提高一百倍。

除了DNA技術,人腦也是電腦企圖「學習」的對象,尤其是「類神經網路」。如果把電路設計成類似人腦神經細胞的運作模式,也許真的可以讓電腦思考。但這終歸是理想,實務上仍有許多問題需要克服。

電腦「最笨」的地方,在於它必須按照指令的先後次序執行,一次只能執行一個動作;人腦卻不一樣,無數的神經元細胞可以同時運作,嗅覺、視覺、觸覺、思考、動作都同時進行。電腦想要向人腦看齊,必須先突破傳統的設計方式。

類神經網路也採用大量運算模式,透過軟體技術模擬人腦的神經細胞,把各種不確定因素全都輸入電腦,找出各種條件下的答案,而不像傳統電腦只有唯一答案。

「類神經網路」理論其實已有不少進展,至少已廣泛應用在預測和分析股票、金融市場,IBM的超級電腦「深藍」也曾擊敗過世界棋王。

但是,人腦內的神經系統複雜無比,光是細胞數量即高達上千億個,當前超級電腦內的電晶體數目不過數百萬個,兩者相距甚遠。德國著名科學家潘洛斯十年前曾出版《皇帝新腦》一書而名聲大噪,他徹底駁斥電腦可以模擬人類所有特性和意識的說法,即使到了現在,潘洛斯仍堅持沒有任何運算模型可以模擬心靈的創造力和直覺。

看來,不論是量子電腦、蛋白質電腦或類神經網路,想要獨領風騷成為未來世界的主宰者,都還有很長、很遠的路要走!

(李文瑤)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