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十幾年前的一部賣座片「三個奶爸一個娃」嗎?當年的觀眾看到蓄有濃密性感小鬍子的湯姆謝立克,為了哺育一個奶娃而弄得焦頭爛額、昏天黑地時,都忍不住哈哈大笑。不過我們怎麼也無法預料,這個故事不但不是博君一粲的荒謬鬧劇,而且預示了未來十年的沈默社會革命。
至少在美國,某些改變已經明顯得讓許多人都察覺了。上午陽光燦爛的社區小公園裡,經常是女人與五歲以下嬰孩的專屬休憩地,但總是有那麼一、兩個生澀的大男人點綴其間,獨自照顧東奔西跑的奶娃。他們跟普通的美國男人沒什麼兩樣,仍然帶點湯姆謝立克式的笨拙。
雷克就是其中之一。有記者問他:「禮拜五早晨在公園中幹嘛?給孩子的媽媽放一天假嗎?」他驕傲地看著兩個小孩回答說:「他們的媽媽是國務院的中國事務專家,我本來是刑事訴訟律師,不過現在專職照顧小孩。」
許多人心中馬上浮現一個疑問:為什麼雷克甘願放棄百萬年薪的工作,鎮日與小孩為伍?
奶爸當家,各方爭相討好
十多年來,全美國各地陸續出現數以百萬計的雷克。他們陪孩子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等在學校門口接孩子下課,推著超級市場的購物推車、後面跟著一群尖叫嬉鬧的小鬼。而傳統形態的家庭——丈夫出外打拚、妻子在家煮飯兼包尿布——在過去十年的美國社會已銳減至低於七%。
少數奶爸下定決心與小孩長相廝守乃是出於一種愧疚感,需要以此行動來治療「父親心中的傷口」。這些「覺今是而昨非」的父親,為了往日與孩子的疏離而背負沈重的十字架。
另有一些奶爸是婦女運動多年努力的「副產品」。婦運鬆動了僵固的性別教條,使得大多數的婦女都能走出家庭,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一片天。根據麻省理工學院梭羅教授(L. Thurow)的估計,從一九七○年代到現在,男性工薪連續走下坡,但女性工薪卻上升三二%,梭羅的評語是:「在過去三十年,美國女性挽救了美國男性。」在此解放而寬鬆的環境下,也促使許多男性改變價值觀,嘗試另類的人生選擇。
但是更多人選擇留在家中,僅僅因為妻子比他們賺更多錢,而且這樣做也符合經濟效益。另外,拜飆漲的離婚率所賜,也造就為數頗多的單親爸爸。目前美國各州法院在判決小孩監護權時,父親比以往有較大的機率贏得監護權。
從統計數字來看,今日美國成長最快的家庭類型,即為單親爸爸所組成的家庭。此類家庭在一九七○年代尚不足四十萬戶,但一九九六年已經暴增至一百八十萬戶。此外,「女主外、男主內」的家庭至少有兩百萬戶。這些數字都反映出美國的家庭結構正掀起大規模變異的巨浪,而政府、好萊塢和大企業也急著搶占先機。
從不放棄製造話題的柯林頓,早就嗅出「民之所欲」,緊抓機會好好表演,並乘機為緋聞案解套。就在國會保守黨議員一片彈劾聲浪之際,他對奶爸議題愈來愈表示高度興趣。他聰明而不失狡猾地說,如果一生當中,曾經做過一件每個人都贊同、也不會遭到彈劾的事,那就是撫養獨生女雀兒喜長大。私下曾經撕破臉大動干戈的總統夫婦,不久前連袂出席一項提倡兒童福利的記者會;記者會場的標語即是:「世界上最艱難的工作不是當總統,而是扮演稱職的父親」。
在國會中,對柯林頓杯葛到底的共和黨強硬右派議員,在奶爸議題上竟也與柯林頓「英雄所見略同」。本來共和黨主導下的國會,對任何白宮的新計畫都吝於撥款支持,不久前居然撥款二十億美元,以六年為期在各州推廣「父親親職教育」,不可不謂一大手筆。
政府忽然間傾注大筆經費在「父親親職議題」,娛樂工業對此豈能長久坐視不顧,甘居人後?於是,有一段時間當美國民眾打開電視、收看晚上黃金時段的節目時,發現最高紀錄同時有五個節目都在播放奶爸奮力結合工作與家庭的感人故事;這讓人有種錯覺,彷彿所有美國家庭內都有一個奶爸,永遠陪伴在孩子身邊,說些幽默雋永的話語,還有毛茸茸的大狗為伴。
假如你錯過了這些節目,別怕趕不上時髦。你也可以上網,那裡有「TV奶爸家庭秀」(TV Single Dad’s Hall of Fame),網羅了自一九五二年以來,所有此類節目中的單親爸爸角色。
搶搭奶爸風潮的人還不止於此。在美國的機場、購物區、游泳池甚至運動中心,商人花大把鈔票蓋起「家庭用洗手間」,從此奶爸不必再尷尬地拖著小女兒進男廁,或是焦慮地等在女廁前徘徊。
行銷高手則注意到,男人也會買洗衣粉!他們觀察奶爸的獨特困擾及需要。一家大公司除了在網路上賣產品外,也推出一個討論區:「當爸爸變成媽媽時——爸爸如何談青春期的問題?」提供這個創意的廣告人解釋,現在的社會快速變遷,許多父親開始擔負起傳統女性的角色,因此需要「鼓勵男人能夠與女兒促膝長談,輕鬆地聊一些敏感話題,如自慰或身體的變化等等」。
沈默的男性運動
但真實人生往往不如童話故事般美好順遂。當男人開始回家煮晚飯時,女人是否就額手稱慶了呢?
這可不盡然。留在家中的男人就像當年出走的女人一般,都要與世俗眼光奮戰,才能獲得尊重與權利。更進一步說,美國有愈來愈多的離婚怨偶為爭奪子女監護權激戰,原因正是美國男人愈來愈珍視他們的父親角色。
許多奶爸發現,社會對養育小孩與操持家務一點也不看重,如果是女人做這些事,一般人會覺得稀鬆平常;如果換做男人來做,就平添一分邪惡及窺視的意味。
這讓許多奶爸憤怒不已。於是他們也師法女性主義前輩的策略,團結起來為了育兒的平權而戰。形形色色的「覺醒」網站、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四處冒出,替奶爸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論壇。其中一個男人如此陳述他的遭遇:當他出現在全是女人與小孩的遊戲場地時,其他母親往往「噓著叫他們的小孩讓開」,讓他感到遭放逐般的痛切;「這種情況是一個母親絕對不會遇見的,背後的價值觀似乎是,父親不可能成為子女的好玩伴,這讓我深覺受傷。」
全國父親親職推廣協會秘書長洪恩(K. Horne)說:「社會給與奶爸的鼓勵與支持並不多,因此網路成為尋求奧援的重要工具。」透過網路無形的連結,現實中勢單力孤的奶爸匯聚成巨大的力量。他們交換育兒心得與有趣的兒童故事,也彼此慰藉,抒發挫折怨氣。單是全國父親親職推廣協會就擁有三千名成員,捐款數額超過一億美元。
早在一九八一年,婦運健將芙利丹(B. Friedan)就觀察到,一股廣大的男性運動即將興起,但仍如地底激流般不被人注意,她稱之為「沈默的男性運動」。這的確傳神地捕捉了在變遷中男人的廣大灰色地帶。
這裡頭包括了形形色色的男人。某些人對社會變遷採取主動積極的回應,努力成為「新好奶爸」;另一些人則是不由自主地被社會漩渦推得向前漂流;如某些失業在家的「勉強奶爸」,自認倚賴女人過活羞恥無比;還有另一些人,表面奉行兩性解放信條,私下卻對女人不再受到控制而感到茫然失措。
男人女人,誰是壓迫者?
「男人到底還是不是壓迫者?」在九○年代成了新的爭議焦點。各式各樣的男性權益促進團體百花齊放,緊緊抓住「兩性平權」議題,認為男人同樣也是性別歧視與刻板印象之下的犧牲者。這些男性運動一方面強力支持婦運團體推動「兩性平權法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如反對工作場合的性別歧視、同工同酬等等,另一方面卻在子女監護權及贍養費等議題上,與婦運團體針鋒相對,激烈纏鬥。
美國司法制度認為,女人的「母親本能」使她們比男人更有資格照顧小孩,甚至長期虐童的母親有時竟也能獲得監護權。這些團體堅稱,司法簡直變成女人壓迫男人的大好工具。惡意的前妻往往用偏頗的判決來折磨前夫。在一個極端的例子中,丈夫罹患絕症,妻子訴請離婚後,卻不聲不響地帶著子女遷離,置丈夫探視子女的權利於不顧。法院不僅對此完全無動於衷,法官在不勝其煩之餘甚至宣稱,該名男子早早死去對所有人都有好處。父親權利促進協會的創始人杜樂(R. Doyle)憤憤不平地說:「這個案例中的性別倘若顛倒過來,將招致整個社會多大的憤怒!」
杜樂指出另一些較罕見的現象,如妻子長期虐待丈夫、女人幫助男人強暴其他女人、女人做偽證指控男人強暴等等,說明其實女人也有潛藏的暴力問題,然而整個文化卻認為暴力基本上是男人專屬的特徵。
紐約的家庭與工作研究所研究員威金森(H. Wilkinson)認為:「婦女運動很少思考她們的活動會對男人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女人進入了所有傳統屬於男人的特權領域,同樣的潮流是,男人也進入女人的地盤,但男人卻發現他們極為不自在。」從這個角度來看,目前的男性運動其實是婦運風行三十年來的螟蛉子。
對於這種「新新奶爸現象」,主張「復辟」的傳統男性沙文主義者以及支持婦運的進步男性都有些不知所措。傳統的復辟派希望扭轉、消滅所有婦運的成果,將女人趕回家;這不僅是違逆社會潮流的虛幻期望,也不能打動奶爸的心,說出他們的特殊困境及需要。
另一方面,受女性主義洗禮的進步男性仍堅持男人的壓迫者形象,對「奶爸現象」往往沈默以對,或是乾脆視奶爸為保守反動分子。進步男人除了更深切的自責及自省外,便是幫助女人達成平權的目標。然而壓迫者的形象使他們很難凝聚成一個團體,並說出共同的期待及想像。
威金森預示一個「雌雄同體」的時代即將到來,其中男女角色顛倒,性別位置越界。奶爸將是第一批「雌雄同體」的男人,對於這個「新物種」引發的諸多現象和爭議,也需要用跨越界線的新思考與新規則來好好檢視一番。
TV奶爸家庭秀的三大招數
自從一九六○年代以來,單親奶爸獨立撫養小孩的故事,一直是美國電視史上最熱門的類型節目之一。這類節目通常具備了喜劇的兩大要素:尷尬與無傷大雅的丟臉。
一九九七年到一九九八年之間,美國電視網突然狂熱地迷上單親爸爸的題材,描繪單親奶爸在家庭與工作之間手忙腳亂、笑話頻傳的故事大量氾濫,甚至成立了「TV奶爸家庭秀」(The Single Dad’s Hall of Fame)這個網站。
該網站的網主吉姆奧坎(J. O’Kane)分析所有的「奶爸劇」,整理出以下三大招數:
1. 母親死亡:最古典的單親奶爸故事情節。如此一來,任何人都不用擔心哪一天媽媽忽然出現。通常妻子的死使得奶爸「頹心喪志,失魂落魄」,始終不能面對妻子已死的殘酷事實,因為「那實在傷害太大」。
2. 妙管家型:通常是一個具有異國風情、熱情洋溢的妙管家,女主人精明強幹卻離了婚,長時間不在家。妙管家總是不由自主地當起小孩的「人生導師」,陪伴他們度過成長的種種尷尬。
3. 促膝談心,坦誠相對:這是必要的情節,每個奶爸至少都要來上這麼一段;當然,小孩總是叛逆、早熟又聰明,奶爸總是溺愛、包容又貼心。
(夏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