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李濤:每個人都是媒體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9-02-01

瀏覽數 14,400+

李濤:每個人都是媒體
 

本文出自 1999 / 2月號雜誌 第152期遠見雜誌

下個世紀電子媒體的發展趨勢,可以先從這個世紀台灣電子媒體所扮演的角色來看,我覺得「電子媒體是輿論或民意的製造者」這種說法很有意思。

在最近「2100全民開講、全民批判」的節目中,代表國民黨的人就認為「2100」「製造」輿論,本身就是亂源。但是,過去幾十年的「太平」,事實上掩飾了各種不合理、不正義和不公平的事,電子媒體只不過是讓這些事一件件攤在陽光下檢驗,扮演監督者的角色。用一句外國詩人的話:「在殺死一隻恐龍之前,你必須先有勇氣面對這隻恐龍。」如果把媒體比做恐龍,要殺死牠,必須先有勇氣面對牠。

媒體在下一世紀有兩個明顯可見的現象,一個是「個人化媒體」,另一個是電子媒體傳遞的資訊將更強烈、直接衝擊與挑戰傳統的價值觀念。

所謂「個人化媒體」是由於V8普及,以及衛星傳送的成本大幅降低,每個人隨時隨地都可以拍攝周遭的事情,透過衛星傳送到世界各地。所以,下個世紀每個人都是媒體,也都生活在一個高度曝光、無隱私的環境。

價值觀念的衝擊、改變,可以從TVBS在一九九五年第一次使用SNG直播台中地區的飆車事件來觀察。當時很多學者抨擊我們沒有盡到社會責任;四年後的現在,各家電子媒體大量使SNG直播各地發生的大小事件。雖然這樣的報導方式仍存有專業和品質的爭議,但它已經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大家也都接受了這種方式。

下個世紀的電子媒體將深化到生活中的每一個領域、每一個環節。類似針孔攝影機、侵犯隱私之類的爭議也會不斷出現,不斷挑戰、突破傳統價值的各種禁忌。

就電子媒體而言,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不夠深入,而網際網路的興起是很重要的補強。新世代的年輕人在電視上得到某些訊息,就會上網找答案。

因此,我們可以先歸納出一個電子媒體趨勢的變化:電子媒體已經由過去的即時化、全方位的播送模式,演變成一般民眾可以「參與的」,未來則是「互動的」媒體。

我認為未來「news on demand」對於互動的電子媒體來講,是很重要的概念。現在在大飯店中我們可以依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想看的電影或電視節目,這是「video on demand」。在未來,我們可以在電視上選擇自己想知道的訊息,然後在網路上檢索,得到更深入的資訊。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以電視新聞為例,未來人們可以在電視上選擇自己想看的新聞,每一則新聞、新聞中的每個人、甚至每句話,都可以在網際網路上檢索,隨手取得相關的背景、內幕等深入資訊。網際網路補強電子媒體深度不足的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世紀末會出現大量的購併。美國的FOX(福斯)、Disney(迪士尼)、Warner Bros.(華納兄弟),以及CNN、微軟和網路公司,不斷在合併。在這個趨勢下,娛樂、電子和新聞媒體的合併是必須進行、也會一直進行的。

對未來的媒體而言,除了購併的現象之外,異業間的策略聯盟將更頻繁,最後一些巨型的媒體會跨國、跨洲結合。在二十一世紀,美洲、歐洲和亞洲這三塊重要的媒體大陸版圖的結合,將是必然的趨勢。

在這個發展趨勢和脈絡之下,二十一世紀的新聞工作者,除了專業訓練與超然、客觀的基本素養之外,有兩點是很重要的:一是未來電子媒體的尺度將無法用過去的是非標準來衡量,關於隱私、侵權等爭議,最後評判的標準只有「法律」,而法律也勢必要與時俱進、快速地適應和調整。

此外,我認為未來新聞工作者的關懷和對人性應有的基本尊重也很重要,這是在商業利益考量之外必須堅持的。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解構同時建構的世紀;電子媒體解構這個社會,同時也建構這個社會。人們要擔心的不是選擇太少,而是選擇太多。對電子媒體來講,儘管人們對於媒體傳遞訊息的煽情、辛辣有不少疑慮,但是從「存在就是真理」的角度來看,這些資訊已經逐漸被大眾接受。在可見的未來,用來質疑這些資訊的是非標準,也會逐一被這些存在的資訊所質疑、挑戰,乃至於改變。

(袁孝康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