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品看電腦產業,有兩極化現象。一方面要增加附加價值,製造更高功能、更聰明的電腦和網路,例如幫助企業界做知識管理,或所謂的資料倉儲(data warehousing);企業經營的許多知識都累積在企業內部,若能運用倉儲管理模式處理知識,便能善加利用。另一方面,因為普及會造成低價及功能簡單好用,這種產品必須和家電同級價位。
教育是很重要的。過去的企業講究「訓練」,但現在企業面臨的是全面性及多變化的環境,講究多元的能力,從技能擴充到智能,甚至情緒處理能力。一個國家更要重視人民有沒有接受這樣的教育。現在政府已經有此認知,藉擴大內需的機會推動中小學教學,這條路是對的。只是我們看到師資嚴重不足,很多經費先拿去買硬體、軟體,等到有了師資,電腦卻已過時。我建議剛開始硬體部分可以不用那麼多,必須平衡發展。
未來的企業家面對更複雜多變的經營環境,領導能力比以前更重要,而面臨國際化、全球村的新局面,領導者必須更具國際觀或世界觀。對科技的瞭解和使用能力也很重要,各行業、領域的企業負責人都應有此素養。
台灣的電腦產業在下世紀,仍會以原來的製造技術為基礎,延伸增加原來價值鏈中的活動,已經在進行的是產品設計,從OEM進步到ODM,例如筆記型電腦。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全球運籌管理或全球供應鏈。很多大廠期望製造廠也經營產品配銷到全世界的活動,這是近期就可以看到的。長期來看,台灣也會投入很多研究發展資金,我們將從過去的產品製造國,成為資訊科技的供應國。由於人口、經濟實力的因素,我們的成就會比較像瑞士、荷蘭、瑞典,在某些專業領域上占有一席之地。
此外,環境也會逼著企業停止追求成長的單一思考,人們則會更加反省工業對人類整個正面與負面的影響,進而投注更多的資源在環境保護以及精神的層面。現在全世界用在生產面的資源已經過多,我們應該鼓勵人們把多餘資源及精力運用在提升生活水準,以及人類文明的發展之上。
(蘇岱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