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朱天心:不再有鄉愁的年代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9-02-01

瀏覽數 15,050+

朱天心:不再有鄉愁的年代
 

本文出自 1999 / 2月號雜誌 第152期遠見雜誌

我好高興自己大概不會活過二○五○年。

過去三、五年,經濟開始明顯不景氣的時候,我心中暗暗以為台灣會走向歐美國家的文化形態,書店中廣義的理財書(非文學書)與廣義的文學書(或稱為「沒有用的書」)的比例會變成一:九或二:八。然而台灣正好倒過來。在暢銷書排行榜中,仍以廣義的理財書居多。簡單地說,這類書籍是教人如何生活得有效率,把錢財、作息、心靈都做一套有效率的「管理」。

可能台灣還是有很多賺錢的機會,就像冒險家樂園的感覺,所以這些理財的東西還有用,起碼大家覺得還有用,還不死心。歐美國家很早就走過經濟成長,衣食無憂,才想到如何度過多出的閒暇,大家開始可以靜下心來閱讀小說,或一些沒有用的書。

這樣的期待,好像是我過度的樂觀或心存僥倖。台灣沒有朝歐美方向發展的原因很多,其中多少與主政者這些年來對財團的態度有關。這半年來最明顯,政府對金融體制或市場交易秩序所制定的財經政策,始終不夠完善,有許多漏洞可尋。在這樣的叢林法則中,你會覺得若是沒能把握時機,連最後一班富貴列車也搭不到了。縱使經濟沒有再慢慢爬升,大家就是不甘心看到有人靠投機或鑽法律漏洞一夜致富,無法心平氣和地面對生活。如果心存一點樂觀,或許時間再拖長一點,整個心態沈澱下來,大家會對逐利死了心。

但是只要整個社會環境與價值觀,從上位者、社會領袖或是青少年偶像都唯錢衡量,做為最終的價值,這種風氣就一天也不會改變,因為這些人是社會最具象的表徵。

儘管主政者在種種壓力下也會談談環保,但在真正的關口上,他們還是不鬆口,認為經濟最重要。例如最近一千五百億房貸優惠專案,他們會說這一千五百億不是社會福利政策,而是振興經濟方案。我在想,什麼時候社會福利的價值會超越振興經濟的價值?公平正義不該是個普遍價值嗎?它應該被犧牲在經濟發展之下嗎?

我們這麼努力,以為已經走向民主化,民主化帶來的一定是多元化;然而我不覺得多元化伴隨民主化而來,反而更收束起來。以前還不完全認為貧富是唯一衡量的標準,現在覺得就是如此。

回到對文學悲觀的理由,從這一、兩年的文學評審工作,我感覺到,台灣以後每年可能平均「出產」十個村上春樹,兩、三個比較拙劣版的卡爾維諾,兩、三個馬奎斯,一個半的米蘭昆德拉(因為沒那麼容易學)。文學會像其他產業一樣,變成先進國家的下游工業代工,大量複製、大量生產,而不會花許多資源在研發上頭。下一代無非就是讀那些作品,非常單一,不管是層次比較差的或是層次比較好的作者。

過去的生活是有比較多留白的,現在的小孩似乎沒有可空白、發呆的時間;學校被課業填滿了,回到家被電腦填滿了,漫畫、卡通、電視、電影、偶像劇、電玩……填滿所有的生活。他們變成單時性動物,吸收的東西幾乎一模一樣。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過去一代的生活非常封閉,但每個人的差異性很高。像我的先生謝材俊,從小讀哥哥姊姊的教科書,讀得津津有味,或是讀爸爸書架上少見的書及借來的幾本破書。每個人啟蒙的管道、接觸的領域不同,成長也較多樣化。現在常常看了三、四十個作家的作品後,覺得幾乎只看到了一篇。

現在的孩子缺乏一種真正的生活處境,是很「去國籍化」的。縱然本土化呼聲高張,但他們對這塊土地沒有很深的關係與真實的感情。因為沒有原鄉的恩怨情愁,寫任何地方都失去重量和景深。

(季欣麟整理)

21世紀全球語摘

部落主義將取代民族主義。下個世紀的世界情勢,將不再以民族國家為單位而是以相同文化價值觀的部落為單位。在這個新世界裡,你無需向哪個共和國效忠,只要忠於你的群黨就行了。——《星際論壇》(Star Tribune)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