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回憶,自己到德國亞琛工業大學讀碩士時,最大的學習不是來自學校教育,而是生活中各種與台灣迥異的人事物,顛覆了許多他原以為的想法,這些異國衝擊也成為他「批判式思考」的起點。「把過去熟悉的所知打破,然後重組,是海外求學最有價值的學習。」
近年來不少媒體都在探討台灣學生抱負下降,以及優秀人才外流的議題。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前往歐美留學人數日漸減少,近兩年優秀高中生也頻頻傳出被中港星大學吸走。
很多人對這些現象很擔憂,但我覺得,這是一個正常的「經濟驅動」。
60、70年代台灣產業與學術環境落後,優秀學子想要繼續深造,只有出國一途,當時簡直是傾國人才都外流到歐美;但隨著台灣經濟起飛,大學紛紛開設新的研究所與博士班,留在台灣的薪資變好、發展多元,出國學生就減少。2000年後台灣經濟發展遲緩,出國風氣又逐漸上升。十年前,隨著中國崛起,學子又被中港星大學吸引。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