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傅大為:大眾消失,文化明星退色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9-02-01

瀏覽數 16,850+

傅大為:大眾消失,文化明星退色
 

本文出自 1999 / 2月號雜誌 第152期遠見雜誌

八○年代末期解嚴、社會運動的出現是社會力被壓抑後的爆發;到九○年代末期,學術界、文化界趨向沈澱 ,樂觀來講,就是比較深化、細緻化的發展。反倒是政黨與媒體在這幾年來進步有限。電視、主流報紙、叩應節目從早到晚製播選舉的新聞,好像台灣除了選舉,沒有其他文化。

知識分子的角色也有所轉變。現代社會不斷科技化的結果,過去比較不從專業科技知識背景來發言、代表社會良心的「普遍知識分子」,例如作家,他們的影響力大為衰減了。

少數文化明星仍在扮演這樣的角色,主流媒體仍需要他們,但他們對台灣文化、學術界的影響已大不如前。目前的趨勢是強調扎根,在區域性的問題中從事細緻的研究;台灣現在更需要有人在特殊領域中做批判性的創造工作。

學術界的深化扎根雖是可喜的現象,卻也暴露其內向、狹隘的性格。台灣的學術界需要與國際學術、文化界從事更廣泛的交流對話。就人文、社會科學界來說,台灣研究已經蔚為風尚,但不能因此把台灣變成神聖的象徵,忽略了與東亞或西方其他許多思想角度的交流對話。目前我們對台灣的研究花了很大的工夫,但是對台灣的想像,或是詮釋台灣的觀點卻不是非常豐富。就此而言,網際網路的出現將帶來不同的局面;對台灣學術界、文化界的國際化會有很大的助益。很快接受並利用網際網路的年輕學生在資訊取得與研究討論上,再也不會有國內外的區別。

網路是分眾的世界。經常上網路某個版的人,對那個版有特定的興趣與看法,也參與發言。許多社會運動正透過網路擴張影響力;在網路上比較不會出現文化明星,是平等的討論。過去知識分子直接面對「廣大群眾」的時代逐漸消失了 ,也變得不重要。現在所謂的「大眾」,其實是許多小眾的複合體,未來知識分子必須與許多不同的小眾形成更密切的對話與互動,這種趨勢將愈形重要。例如,台北與新竹成立了許多社區大學,與社區居民互動,直接面對社區中的特殊問題。這些小眾往往都很有看法,知道他們要的是什麼。

(夏傳位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