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人當中有一位老人也許不會令人驚訝,如果四個人當中有一位是老人呢?根據日本總務廳去年十月一日完成的統計,日本現有一億兩千一百六十七萬多的人口,其中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約佔十分之一強。但是日本大學人口研究所推算三十八年後,日本每四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
活潑的老人
隨著平均壽命的不斷延長,這群人數年年增加的老年人,不僅使日本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長壽國,更逐漸帶領這個經濟大國,邁進厚生省所謂的「超高齡社會」。
在經濟企畫廳福祉政策研究會的「高齡者實態與二十一世紀福祉社會的展望」報告中,老人被描述為「活潑」的一群。支持他們保持活潑的因素,可由「收入」、「健康」和「再創人生意義」三方面來說。
在收入方面,該會的報告指出,八0%以上的老人,生活水準都在「普通以上」。他們的消費能力很強,「國民生活白書」上說六十歲以上的一家之主,一九八四年的消費額佔所得九一%。不過到了前年,降低為八五.二%,理由是為了防老而增加儲蓄。
總務廳在前年也曾調查六十五歲至七十四歲老人的健康,回答「過去一年沒有因生病、受傷而臥床」者超過六0%。
身體健康、收入不惡,精神上是否愉快也很重要。這方面雖然沒有具體的調查數字可資說明,但是由一些例子可看出他們藉一些活動讓生活不枯燥。
為社會貢獻餘力
東京世田谷區有一個「景山會」,成員都在六十五歲以上。六年前會長景山鹿造與一些老友,看到區內公園的落葉都被當作垃圾運走,痛心之餘決定說服管理人員,開始清掃落葉並製成腐葉土,贈送區內的園藝愛好者。今年一月他以九五高齡去世。會員們為紀念他而將他這個組織稱為「景山會」,並且繼續其未竟的心願。
今年五月十七日,東京上野動物園聚集了六十二位年紀都在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他們不是遊客而是義務導遊。推動此計畫的東京都社會福祉綜合中心,是想讓老人們有發揮豐富知識與才能的地方。當初有兩百三十三人來應徵,只有六十二人通過講習。成員之一的金井晃說出他參加的動機:「去年我離開了工作三十三年的公司後,生活立刻失去規律。雖然家人不太贊成,但是我希望將自己的生存意義與孩子們的歡笑融合,所以我來參加。」
七十八歲的老太太瀨林杏子,二十八年前開放自己的家,讓附近的兒童免費借閱書籍。她之所以有此構想,是因為兒女長大後,以前買給他們的書「也想讓附近的孩子們唸一唸」。現在也有母子一起來的情形。她說:「和孩子、母親相處我覺得很有意義。兩年前先生過世,我一人生活,雖然也曾臥病在床,但是孩子們來,我就有了生趣。」
類似的例子還很多,這些老人想用人生最後的一些時間、精力,為社會貢獻才智,同時從中得到生存的意義與樂趣。
還有一些老人們為了享受人生而外出旅遊。例如三井商船公司每年五月都舉辦「日本一周船之旅」,前來參加的遊客六十歲以上的佔七0%以上。他們趁著春暖時節,搭乘豪華客輪看看生老於斯的土地的全貌。最近,盛行於年輕人之間的自助旅行,也引起老人們的興趣。今春一家倡導老人自助旅行的公司,舉辦一場講習會,造成一百多位老人前往聽講的盛況,該公司還計劃出版五十位老人自助旅行的經驗談。
老人面臨的問題
但是,對某些老人而言,他們的收入並不豐富,也許疾病纏身,或者與子女分居,獨自住在老人院。
受勞動省委託,檢討老人生活的「勞動者老後生活安定對策研究會」,算出六十五歲退休後的老人,每月需要二十五萬日圓(合台幣約五萬多元),才能過得比較充裕。然而事實上目前養老金的平均給付額只有十四萬圓,如果老人沒有足夠的儲蓄或其他收入,生活將面臨困境。
從健康方面看,日本警察廳今年四月發表的自殺人數顯示,自殺最多的是老人,佔全部的二三.九%。其中五十歲上下和六十五歲以上因為疾病纏身而尋短的,佔全部的四0%強。而且厚生省估計日本約有五十五萬名老人患有癡呆症,有六十八萬名老人臥病在床。「勞動者老後生活安定對策研究會」甚至預測:公元兩千年將有一百二十四萬名老人患有癡呆症,一百十七萬名老人臥病在床。
即使生活充裕,無病無痛,過得快不快樂又是另外一回事。東京大學教授利谷信義,每隔十年蒐集東京家庭裁判所有關於子女扶養雙親紛爭的資料。他從先後三次的蒐集中發現,問題重心由扶養費的支付轉移到子女間、親子間關係的不睦,因而造成老人在心理、精神上的傷害。在兩代間價值觀差距很大的現在,他說:「只靠事先揣摹對方的情緒,互相體諒的以心傳心型的親子關係,解決不了扶養問題。」因此,住進老人之家的獨居老人愈來愈多。
萬一和子女同住的老人生病,情況更不樂觀。「全國社會福祉協議會」的調查發現,擔任老人看護的九成是老妻、女兒和媳婦。但是東京都立勞動研究所也做過一項調查,詢問東京四千名中年以上的女性是否願意照顧老人。願意的人佔二九%,「也希望靠外來的服務」佔五五%,「託給醫院和老人之家」佔一0%。雖然受訪者只有四千人,而且都在東京,不足以代表全體,但是從小家庭的型態、兩代間的價值觀以及早出晚歸的工作、有限的收入與居住空間等因素來看,不但照顧者的身心負擔沈重,老人也得不到身心兩方面的妥善照顧。彼此間的罅隙愈來愈大。
大家共謀對策
因此,針對上述的問題,日本中央乃至地方、社會團體、企業,都在設法幫助老人和他們的子女。
「銀髮.哥倫比亞」是通產省為老人設計的海外移民計畫。該省想幫助退休的老人前往地價、物價便宜的國家安養天年。但是國內外對該計畫頗有微詞,認為是「輸出老人」、「會形成封閉的日本人村」,致使通產省重擬計畫。
不過,由立教大學教授野田一夫的例子來看,老人移居海外倒也不失為良策。這位現年六十歲的教授,去年秋天在澳洲買下一棟別墅,計畫每年春秋有六個月在日本工作,冬夏到澳洲,然後以該地為據點,四處旅行。他說:「景色、氣候、食物、人情味、治安這五大要素,這裏都符合,而且物價便宜二夫妻兩人每月生活費才四、五萬日圓。 今年三月,厚生與建設兩省準備在全國推出老人住宅。這種住宅在浴室加裝扶手,大門、走廊有輪椅可通行的緩坡,室內有緊急呼叫鈴,另外還有文康、運動場地及定期訪問的指導人員。第一批老人住宅已經在神奈川縣藤澤市開工。
至於臥病或癡呆症的老人,像東京都準備在都內的老人之家,開辦「托老所」,讓上班的子女把患有癡呆症的父母,暫時寄養在老人之家。厚生省也有類似的計畫,不過對象是臥病的老人,時間是一週。例如在東京涉谷區的老人養護中心,今年五月展開這種新服務。中心設有服務站,每天下午區內的醫師會輪流來為老人診查健康。館長加藤和夫說:「有些老人剛來時,不斷數落兒女的不該,也有人每隔二十分鐘就按鈴呼叫,但是也有人要離開時,很想多留一段時間。」
充實軟體硬體設施
另外厚生省還舉辦研修會,以三週的時間讓臥病的老人與家人共住老人之家,教導家人如何照料老人的飲食起居,也指導家人和老人心理之間的調適。
其他像充實老人院的安全措施、增設有老人之家與醫院雙重功能的保健設施,以及建設省提供「孝行貸款」給有心與父母同住、卻買不起大房子或無力改建舊居的兒女等等,都是政府所做的努力。
還有一些企業主動幫助公司裡的老員工活得更好。例如:日本IBM成立「nice life」計畫,提供一百二十萬圓幫助每位員工夫婦,在退休前五年和退休後三年內,學習繪畫、書法、網球等,開創第二人生。員工之一的小林清溫回憶三十年來,自己像一匹拉車的馬一樣工作不停,但是藉公司這個計畫,他嘗試了潛水、烹飪、指壓、繪畫、素描等各種課程。以前他連碗盤都沒洗過,現在即熱衷烹飪,也領到國際潛水執照。
清水建設則是開設員工研修會。以四、五十歲員工為對象,利用電腦輸入現在的收入、兒女的教育開支等資料,預測年老後的生活,早做準備。日商岩井甚至到鄉下為員工建造老人村,或開闢一些供年輕人遊憩的場地,由退休員工管理。
向未知挑戰
誠如「一九八六年版厚生自書」中的副標題:「向未知挑戰」,日本各界已經意識到「超高齡社會」來勢洶洶。「白書」上指出,國民對年老以後的生活,要有「向未知挑戰」的新觀念。但是,今年一月十四日日本經濟新聞的社論指出:「即使國民改變了觀念,問題的根本仍在於政府、地方的福祉政策是不是充實。換句話說,政府應該要求國民在改變觀念前,自己先把觀念改一改,將福祉政策當做最速件才是。
「若想平穩地邁向超高齡社會,必須與民間全力投入各種措施,致力質與量的擴充。尤其在高齡化對策上,希望厚生省各局、各政府部門和地方都能排除派系的本位主義,除了針對老人保健、醫療、福祉之外,也在勞動、住宅、科技、國際合作等涵蓋各部門的問題上,確立綜合性社會服務目標,積極合作,使高齡化對策不致陷於呆板、僵硬。」
人口的高齡化不只是統計上的現象,其影響所及甚至包括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的領域。這個史無前例的試題,解答之鑰不只在少數人、少數政府部門而已。
(取材自朝日新聞與日本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