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連續三年,半導體產業在寒風刺骨中度過。大家無不期盼這個冬天將是黎明前最後一個黑暗。
「拒絕加入(虧損)五十億元俱樂部!」去年八月,宏碁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在「德碁再造誓師大會」時,帶頭宣示年度營運目標。和德州儀器「分手」後,宏碁不僅接下原本德儀的股份,剛滿五十四歲、計畫六十歲退休的施振榮更親自掌舵,帶領德碁轉向。
一向被視為半導體景氣指標的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三年來價格如溜滑梯般往下探底。在日韓大廠宣布減產之際,台灣的專業DRAM製造廠更是流血不止。去年第一季至第三季德碁虧損近五十億,世界先進四十五億,力晶三十二億;南亞科技更在去年十一月才出現兩年半來的首度獲利;連最早「止血」的茂德,去年上半年也虧了十二億。去年第四季DRAM價格才開始回穩,十二月初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初步認定台灣對美DRAM傾銷案成立,不啻雪上加霜。
「技術會慢慢成熟,後來再加入市場的,高利潤已經漸漸過去,」去年開始放棄自行製造DRAM、將DRAM部門出售給美光(Micron)的德州儀器公司台灣區總裁李同舟說。他比喻,這種情形在某些程度上類似前一陣子台灣街頭流行的葡式蛋撻,晚進入市場的就沒有賺頭了。
成長最快、虧損紀錄也最高
蛋撻店大不了收了不做,動輒投資新台幣上百億元的晶圓廠可沒那麼簡單。去年初開始,台灣多家DRAM專門製造廠紛紛開始接做其他晶圓代工業務。工研院電子所所長、台灣半導體協會秘書長胡正大指出,其道理類似將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分散風險。
台灣第一家專業DRAM製造廠德碁半導體也是其中之一。這兩年來,德碁度過冷酷無比的寒冬。曾經創下成立五年多營業額就衝破百億、名列台灣成長最快公司之一的德碁,一九九七年也創下單一公司虧損的最高紀錄,兩年來已虧損近百億元。
除了全球半導體景氣不佳、DRAM供過於求,德碁虧損的原因和當初與德儀爭議性極高的合約有關。宏碁在一九八九年和德儀簽約,合資成立半導體廠 ,是當時台灣民間企業投資規模最大的半導體廠。和德儀合作的主要原因是台灣沒有技術來源,雙方協定由德儀提供上游技術與下游行銷販賣,德碁負責生產製造。這段「婚姻」由於德儀提供先進技術,加上德碁數一數二的製造能力 ,在DRAM景氣大好時賺了不少錢。
當時市場好到工廠都來不及蓋,德碁為了迅速掌握擴廠時機,曾拆掉幾千萬元的臨時辦公室蓋廠房,以及將造價六、七億的停車場改建為二廠。員工的季獎金一發就是三個月,做一年等於賺兩年,股價也曾飆漲到一百二十元。
「當初的合作模式,現在來看還是滿正確的,」德碁總經理陳心正說。德碁是台灣第一家專業DRAM製造廠,當時DRAM技術並不容易取得,「要取得技術也得付出代價,」陳心正說。
向德儀攤牌,決心走自己的路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當初大手筆改建的二廠,自九六年完工後景氣即大壞,閒置了兩年,至今只使用一半。而一旦景氣不佳,嚴格的合約反成了德碁的絆腳石。陳心正表示,早在九六年DRAM價格開始崩盤之際,就曾和德儀討論只做DRAM風險過大,希望將產品多元化。但德儀不同意,德碁只好繼續單做DRAM。「當時若做了(指代工其他IC),德碁不會賠得那麼慘,」陳心正不甘心地說。他認為,這對德碁來說簡直是「非戰之罪」。
此外,當台灣已有廠商順利移轉○.二五微米製程技術量產64MB DRAM時,德碁的製程技術還停留在○.二八微米。德儀未能繼續提供領先技術,使產品失去競爭力、影響銷路,還收取據聞是當時台灣最貴的權利金。這些都讓只事生產製造、未能掌握上下游的德碁吃盡苦頭。「技術落後、賣得不好,還要抽那麼重的權利金,」一位德碁員工憤憤不平地說。
種種情形終於促使握有德碁過半股權、卻無決策主導權的宏碁向德儀攤牌,在去年三月正式宣布和德儀分手。三個月後 ,德儀也將虧損連連的記憶體事業部賣給美光,放棄自行生產製造DRAM ,與德儀在海外合資的DRAM廠都面臨前途未卜的命運。陳心正回想當時遇到德儀在日本合資DRAM廠的總經理 ,顯得既茫然又緊張,相較之下 ,宏碁和德儀及早分手,顯然是正確的。「拆夥後,德碁要走自己的路,」體驗過大起大落滋味的陳心正堅定地說。
一旦決定轉型 ,首先面臨的便是組織重整。和德儀合作期間,德碁專事製造,要轉型生產多樣化的產品,上端研發、下端行銷都必須重新建立。為此,施振榮找來宏碁歐洲總經理呂理達打造行銷服務群,曾在宏碁投資的IC設計公司揚智科技擔任副總的李曉均負責產品及設計服務,又挖角合泰半導體總經理陳領,帶領製程技術研發(TD,Technology Development)部隊。
一位產業分析師指出,這些從宏碁集團找來的人都是將才,只有施振榮才搬得動他們,這也是他親自下海的原因。
搭好公司未來的骨架,便開始招兵買馬。現任德碁執行副總經理的呂理達表示,新增的行銷部與技術研發部門去年約新增六、七十人,今年希望能增加至一百多人。一番揉塑之後,多了頭腦和手腳,德碁總算建立起較完整的功能。
晶圓代工,不做比做更痛苦
台灣DRAM廠轉型多半從晶圓代工入手,德碁也不例外。胡正大指出,做DRAM和以邏輯IC為主的代工業務有很大的不同,DRAM是標準產品,但非記憶體類IC是針對客戶需求而製造的,需要更強的設計、行銷人才來吸引客戶。
而轉型更需以金錢打造。呂理達表示,德碁光是改善資訊軟體就用了超過一千萬美元。在設備投資上,台灣應用材料市場暨行銷處協理謝瑞海指出,一般DRAM廠轉型可能需要五千萬至兩億美元。若要取得國外先進製程技術,工研院電子所策略規劃部工程師王興毅預估,得再添上一至兩億美元。
相較之下,晶圓代工已是較易進入的領域,但又有台積電、聯電領先在市場卡位。談到DRAM廠轉型,「大家都做得很痛苦,但不做會更痛苦,」胡正大說。
陳心正則指出,從前做DRAM比的是價錢和品質,代工邏輯IC還要比服務及滿意度。他說,DRAM是大宗物品,而大宗物品多半價格波動大,但公司希望穩定成長。陳心正認為,長遠來看,DRAM變動性仍大,德碁希望逐漸將產品比率調整過來,今年希望能達到DRAM八○%、邏輯IC二○%;二○○○年達到比率各半;二○○一年時計畫邏輯IC製造超過DRAM。
有別於台積電的代工模式,德碁規劃會員制的代工服務。陳心正笑著說,這種類似精品店的概念,客戶總數會比別人少一個零,但德碁希望做到讓客戶滿意,並且和客戶一同成長。此外,德碁也訴求當客戶的「虛擬整合元件製造廠」(virtual IDM),從設計(揚智)、製造(德碁)、封裝(台宏)、測試(宏測),宏碁半導體集團下完整的IC上下游公司可以一手包辦。
再者,宏碁電腦本身就是需求很大的IC客戶。呂理達指出,宏碁一年生產七百萬台個人電腦,明碁生產其他電腦周邊產品及大哥大。呂理達和國外IC設計公司洽商時帶著宏碁電腦、明碁電腦總經理一起去,無非是保IC讓德碁製造,一定有銷路。
謝瑞海也指出,每家DRAM廠在轉型上各有不同專長,德碁的優勢在於宏碁本身是個人電腦製造商,最貼近終端使用者(end user),較易洞察未來產業動態。
為了轉型,現在德碁副總以上的主管平均每個月出國三次,不是談生意就是談技術合約。為搶時效,德碁花錢向IBM買技術,去年八月順利移轉○.二五微米邏輯IC製程後,員工工作量大增。但另一方面,公司業績不好,獎金、股票價值縮水,盡量節省各項開支,不能領加班費改補休假、取消出國訓練機會,甚至連文具等都不鼓勵員工申請,士氣難免低落。
大餅、小餅,還是芝麻?
在這方面,施振榮領導德碁上下一同做收心操,鼓舞士氣。和德儀分手後,「剛開始覺得滿高興的,至少先脫離一個困境了,但是又覺得茫然,」德碁製程工程師許茂雄說。為了解答員工疑惑,德碁去年八月舉辦「再造誓師大會」,由施振榮及陳心正親自向員工解釋公司未來方向,並規劃二○○○年股票上市。德碁先進事業營運群副總李康智說,現在施振榮和陳心正相輔相成,陳心正專心於策略,施振榮負責收服人心。
不僅如此,現在施振榮一星期有兩天在德碁辦公,參與大小會議。去年十一月底 ,施振榮動完手術沒幾天,就到德碁上班 。一整天,施振榮在會議室裡,接連和五、六個不同的部門座談,每次十多人,以問答的方式溝通公司未來走向,並把目前公司正面發展的情形告訴員工。
集團董事長親自不厭其詳地和員工溝通,「園區沒有公司這樣,」今年五月才轉任德碁專案經理的顏聰富說。顏聰富回想進入德碁以來,他已經至少和施振榮見過三次面。在德碁的大禮堂,面對一百多位主管級以上的同仁,施振榮不斷說一些鼓勵的話及未來願景。「沒有他,就沒有德碁,」平時話不多的顏聰富也感動地說。
雖然有人批評施振榮過於會「畫餅」,但他似乎一貫抱持「畫大餅,還能吃小餅;畫小餅,就只能吃芝麻」的哲學。
這樣善於溝通的風氣也不僅止於上對下。有一回工程師們因工作壓力大,主動約談處長,開明的主管也盡力替員工解決困難。而公司四處掛著「There are no limits. 潛力無限」的標語,許茂雄及同事們常開玩笑地接下一句:「體力有限」。雖然工作量大,福利又縮水,但因為施振榮及主管的誠懇溝通,許茂雄及同事也會想:「施振榮幾十億都投下去了,我們幾十萬算什麼?」決心和公司一起拚下去。
這一次站得起來嗎?
施振榮更親身參與公司事務。許茂雄發現,最近部經理在交代任務時,提到「Stan(施振榮)交代」的次數多於「Alex(陳心正)交代」。李康智也時常在晚上十點、十一點,甚至週末接到施振榮的電話,和他討論公司產出、良率等問題。董事長如此關心,連回家都在看報告,「除了緊張外,感覺總是比較好,」李康智說。相較於之前與德儀合作時無主導權的「虛擬」董事長職位,現在的施振榮「已經不只是舵手,還是實質董事長兼CEO,」在德碁已將近九年的李康智說。
由於施振榮不斷地「畫大餅」,現在的德碁增加了新部門,去年十二月中也開始為美、日CPU及DRAM客戶試產。員工對新的工作模式仍不適應,但信心總算稍有回升。只是不論德碁或其他DRAM廠轉型要成功,除了努力,還得看大環境的變化。雖然德碁已經算是DRAM廠轉型最徹底的,但DRAM仍占很重的業務比例。胡正大表示,一般預估DRAM市場今年第三季時可望達供需平衡,但年初仍會供過於求。而在美、日、韓大廠伺機增產情況下,今年台灣廠商DRAM賺錢,依舊辛苦。面對未知的景氣,「應該仍然很tough,」呂理達不禁保守地表示。
更長遠來看,個人電腦市場成長率日益衰退,要靠它帶動IC需求也非易事。王興毅表示,如果施振榮提倡的XC真的熱門起來,則可帶動IC商機,德碁轉型成功的可能性也比較大。
德碁已經不是施振榮在半導體領域跌倒的第一次,一九八三年宏碁投資國善已經有失敗的前例。當時施振榮也曾親自擔任國善總經理半年,但公司體質已無法挽救,最後難逃解散的命運。德碁與國善的主客觀條件不可同日而語,但施振榮在面臨第二次失敗危機時一肩挑起德碁這個擔子,就如同他在《再造宏碁》裡提到,被同業戲稱為「二枚腰」(在相撲比賽中扳不倒的選手)的個性。
不過施振榮並不孤獨,留在德碁、和他有相同想法的員工不少。「離開也是一種選擇,但希望自己是完成一件事才離開,而非因為挫折才離開,」李康智語重心長地說。
科技小辭典
●什麼是IDM?
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整合元件製造廠),即整合型半導體廠,指IC從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到銷售一手包辦的垂直經營形態。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較傾向「專業分工」,即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各有專業廠負責。近來許多國際IDM廠也逐漸將設計部門獨立出來,走向專業分工模式。施振榮提出的「virtual IDM(虛擬整合元件製造廠)」概念,主要訴求是客戶不必成立自己的IDM廠,而由宏碁半導體集團下各專業製造廠替客戶整合IC的上、中、下游。
●什麼是XC?
XC(X Computer),施振榮倡導的下一世紀明星產品。X取代PC的「P」,代表未知、無限可能。宏碁網頁上如此定義:「XC是通稱植基於網際網路與PC的開放架構,各種易於使用、單一目的數位產品。」宏碁正研發中的XC產品有兒童電腦等。
(蘇岱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