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布雷特.金恩:內嵌式銀行,讓金融服務無所不在

專訪全球金融創新教父、《Bank 4.0》作者

沈瑜
user

沈瑜

2019-01-07

瀏覽數 30,950+

Brett King親和力十足,拍照時比愛心又做鬼臉。
Brett King親和力十足,拍照時比愛心又做鬼臉。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9 / 1月號雜誌 末班車經濟學

布雷特.金恩(Brett King)來了!被譽為「全球金融創新教父」的布雷特,月前來台參加金融科技展開幕演講,台下座無虛席。許多台灣地位崇隆的金融產官學者,都抱著朝聖的心情來聆聽演講。

布雷特至今每出一本書都是銀行界的轉型聖經。2010年第一本著作《Bank 2.0》就轟動全球;《Bank 3.0》更被台灣視為進入FinTech時代的指導手冊,前金管會主委、立委曾銘宗就是在讀完了此書後,於近四年前推動數位金融3.0的政策。

今年50歲的布雷特,澳洲墨爾本人,大學取得資訊工程學位,而後繼續深造,進入商學院主修管理資訊系統。畢業後他在科技公司服務,負責銀行端的客戶,才發現銀行更新科技技術的速度很慢。

後來他服務的公司被德勤 (Deloitte)購併,布雷特因為懂商業又懂技術,當上電子商務(e- business)總監。公司給他到亞太地區推動網路銀行的機會,15年前來到了香港,逐漸走上數位金融的傳教士這條路。

由於親身經歷銀行僵化的體制,他想乾脆出一本書,「或許金融業者會聽見我的聲音吧?」在這單純信念下,《Bank 2.0》就此誕生,原本視他為耳邊風的銀行高層,紛紛改奉他為上賓。

除了寫書,布雷特也自我實踐FinTech,於2011年在美國成立第一家行動銀行Moven;並主持全球第一個FinTech廣播節目Breaking Banks,探討科技對於銀行及金融服務的衝擊。

Bank 4.0典範:螞蟻金服

當台灣金融界還在忙著導入3.0時,他已跑在前面,又於2018年8月出版了新書《Bank 4.0》,描繪未來的發展願景。

何謂Bank 4.0?他認為電商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就是最佳代表。

螞蟻金服旗下的餘額寶,規模高達3000億美元,超過台灣和世界絕大多數個別銀行的存款規模,餘額寶甚至沒有所謂的「分行」;92%中國行動支付交易量,由支付寶與騰訊微信支付共同占有,而不是由銀聯、Master Card、VISA等金融機構掌握。

怎麼辦到?因為他們發現客戶痛點與需求:中國人不一定有信用卡,卻一定有手機,於是他們開發了支付寶;中國人有銀行帳戶的不多,卻又喜歡儲蓄,於是餘額寶誕生;中國沒有像台灣有徵信中心,於是他們創造芝麻信用……。

那麼,傳統銀行還有生存的空間嗎?為此,他出了這本書,走遍23國提倡Bank 4.0的概念,演講100多場,這一站,來到了台灣,並接受了《遠見雜誌》的專訪,暢談他對金融業未來發展的洞見。以下是此次專訪的精采摘要: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你是如何定義出Bank 2.0、3.0、4.0? 

布雷特答(以下簡稱「答」):2009年我寫《Bank 2.0》,講的是ATM及電子通路怎麼改變銀行;2012年出版《Bank 3.0》,則強調銀行該藉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轉型為行動銀行,並注重社群的威力。

當時「金融科技」概念也出來了,我花了一些時間去看金融科技怎麼發展。

我定位自己是未來學家,我一直在想下個15、20年的光景。我觀察到,FinTech、TechFin的公司,不斷搶占金融市場,銀行必須在接下來30、40年間,改變成「內嵌式銀行」,但不是用幾百年前就存在的銀行模式,去適應新科技,同時要採用「第一原理」。這兩個是很重要的理論。

第一原理〉回歸本質 思考使用者需求

問:請先說看看,何謂「第一原理」,為什麼重要?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答:歷史上顛覆性的創新,都是找到最基本真理,了解原始目的,再重新建構。如引擎的問世,讓汽車取代馬車;馬斯克領軍的Space X所研發的火箭,將太空軌道飛行的成本降低90%;蘋果iPhone把黑莓機打敗,因為大家更喜歡直覺式的觸控螢幕。這些都是採用第一原理。

回到金融業,你到超市結帳,發現現金卡裡餘額不足,怎麼辦?當銀行思考這樣問題,只會說你應該用信用卡而不是現金卡;但是使用「第一原則」的設計師在你走進超市時,就會用手機告訴你,你的帳戶只剩下1500元,夠嗎?要結帳時,問你決定要下次再買,還是需要貸款?他想的會是即時信貸服務,而不是推銷你信用卡,因為等信用卡發下來都好幾天以後了。

換言之,不要再發塑膠卡了,不要再有卡號,我們需要信用,但不需要信用卡,銀行必須拋棄過去以年利率為設計基礎等各種金融商品,而用全新方式提供金融服務。

內嵌式銀行〉即時金融服務 嵌入生活

問:所以金融服務應改成內嵌式銀行嗎?什麼是內嵌式銀行? 

答:未來贏家會是擅長運用語音系統、擴增實境、AI代理人、智能助理的銀行。銀行帳戶會是一種活躍、雲端式的儲值功能,並能透過科技,來使用金錢的情境與人互動。

想像一下,你問「Alexa(亞馬遜智慧音箱),我想買一支手機,可以嗎?」Alexa會回「您不能這麼做,您的存款不夠,您還必須再存六個月薪水才行,如果您執意如此,可能就無法負擔旅遊計畫了。」

如果不介意銀行掌握你的行蹤,銀行可以無所不在,內嵌到你的日常,增加跟你的黏著度。

傳統銀行如何生存〉與科技業結盟 更重視體驗

問:在Bank 4.0的時代,能存活的銀行具備什麼條件? 

答:首先必須積極與科技業結盟。可以提升服務又節省成本。

以在肯亞市占率達90%的M-Pesa支付為例,肯亞商業銀行僅提供M-Pesa客戶基本存款及信用產品,就讓歷史124年的肯亞商業銀行客戶,兩年內從原來約200萬客戶,成長到逾800萬。

澳洲某大銀行曾經來詢問Moven一項應用程式,卻一直沒有合作或購買的意思,兩年後,這家銀行把Moven的首席產品長挖角走,推出了幾乎一樣的應用程式,但研發成本卻花了2000萬美元。如果他跟我們合作,我們可以在三個月內以低於100萬美元成本推出產品。

第二,不要再聘雇傳統行員,銀行應該檢視的是,董事會中是否有科技背景的人才?是否正在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投資或收購?企業數位化的預算是否高於房地產?員工中是否有超過30%的人知道如何撰寫基本程式?

第三,銀行必須更重視體驗,而不是商品。

問:在FinTech洪流下,你怎麼看台灣的金融發展現況? 

答:台灣是個很有趣的市場,20年來,我來過台灣不下十次,台灣科技實力令人驚豔,也很開放,但是金融科技還在起步階段。不過,總是要跨出去第一步,金融科技展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問:金融轉型,顯然也是永無止境的道路。將來還會有Bank 5.0嗎? 

答:5.0是我們不再有「錢」,在資本市場中,我們會用另外一種計價方式,不過這恐怕要100年以後才會出現,我也沒有機會寫《Bnak 5.0》了,可能要由AI來寫了。

延伸閱讀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